作者简介
杨秋荣,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本文来源于《北京教育学院学报》年第6期,54-59页。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摘要:《红楼梦》中所谈的“情”决非世俗之“常情”,而是达到一种“痴”的境界,即高纯度的“至情”。这种“至情”被曹雪芹称作“情痴”。标举“情痴”至美,代表了汤显祖、张岱以降明清美学的新思潮。“以痴情抗理”“以痴癖矫俗”,曹雪芹藉此对“痴”作了美学上的总结。
关键词:《红楼梦》;痴;至情
晚明文艺思潮以李贽、袁宏道、汤显祖等为代表,具有“疏狂浪漫倾向”,给曹雪芹的创作影响至关重要,这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诚如静轩所说:“《红楼梦》是在明代戏曲、文学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牡丹亭》《金瓶梅》等优秀作品中升华出来,脱颖为中华美学的集大成式的作品。”[1]然而,晚明时期的谈“情”论“痴”与《红楼梦》中所谈的“痴”有怎样的内在关联?这个问题学术界迄今没有很好地解决。
一
晚明进步文人高扬“情”,李泽厚、叶朗等名家对此均有论述,然而所论笼统且含糊,其内涵未能得到厘清,有待进一步研究。例如,李泽厚评论汤显祖认为,“《牡丹亭》直接提出‘情’作为创作的根本,并有意地把‘情’与‘理’对立了起来”[2]。皋于厚则将其概括为“扬情抗理”和“倡真反伪”[3]。叶朗则有如下评论:汤显祖追求“有情之人”(即“真人”),追求“有情之天下”(即“春天”)。但是现实世界并不是“有情之天下”,而是“有法之天下”。现实生活中并没有春天。春天被“理”“法”扼杀了,于是“因情成梦”[4]。
以上论段有其合理之处,但并没将“情”的内涵论述透彻。试问一,人固有七情六欲,所论究竟是哪一种“情”?试问二,儒家历来强调:“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5]“止乎礼义”之“情”,难道就不是“情”吗?况且,“情”有浓、淡、深、浅之分,又有俗情、艳情、畸情之别,笼统地论“情”仍然是不够的,无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于是,难怪论及明清文艺思潮时,有所谓“浪漫主义、感伤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这就是明清文艺思潮三个不同阶段”[2]的表述,套用三个西方文学理论术语,隔靴搔痒;论及《红楼梦》时,又有所谓“曹雪芹的这些话,都是强调《红楼梦》的人物性格并不是那种‘大贤’‘大忠’‘大凶’‘大恶’的绝对化的人物性格”[4]论述,也没讲透“正邪两赋”之关键所在,读来给人云遮雾罩之感,借用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说法也称为“隔”。笔者不揣冒昧,以《红楼梦》的“情”为中心,就此作深一步探讨。
二
陈望衡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中提及,中国古典美学中有许多关于“美”的概念。除了“美”以外,还有“丽”“清”“逸”“妍”“能”“神”“妙”等。这些概念所蕴含的美学意义相互重叠,也相互补充,但都从不同的方面来说明美。[6]遗憾的是,包括他在内的众多学者都忽略了“痴”这个重要概念。
《词源》对“痴”的解释:①不聪明。②癫狂。③爱好至入迷。对“呆”的解释是:①痴。②发愣。在《红楼梦》里,我们经常读到“痴情”“痴迷”“痴呆”“痴狂”“痴癫”“痴愣”这些搭配,可见其意思很相近,可以归于“痴”。
在先秦时期,“痴”未曾得到足够重视,与此相关的是庄子之“畸”,此乃人所共知,笔者对此不加展开。汉魏六朝时期,“痴”才进入中国美学领域,如顾恺之的“痴绝”等,引领了一代美学风范。唐宋之后,由于汲纳佛教影响(如《阴持入经》说:“一切天下人有二病,何等为二?一为痴,二为爱。”),文人更是标举疏狂畸行,以示离经叛道,例如,孟郊《乱离》有“积恨成狂痴”的诗句;晏几道获得“四痴”之褒评,有论者指出:“宝玉之‘痴’既与晏几道有相似之处,又更为复杂。”[7]
到了晚明时期,“痴”才被提到无以复加的高度,焕发出璀璨的美学光芒。除了首创者李贽外,有两个作家最具代表性,其一是汤显祖,其二是张岱。关于汤显祖对曹雪芹的巨深影响,学术界论述颇多,笔者在此不多加评述。延至清朝中期,曹雪芹酣饮其流韵,浓墨重彩将“痴”写进《红楼梦》,塑造了一批情痴情种,将“痴”的美学意蕴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可以说,曹雪芹藉此对“痴”做了个美学上的总结。
《牡丹亭》问世后评价很高,“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8]。在该剧中,汤显祖多次提及杜丽娘的“痴”,例如:
[旦]春香,我自春游一梦,卧病如今,不痒不疼,如痴如醉,知他怎生?[贴]小姐,梦儿里事,想他则甚?[旦]你教我怎生不想呵?[金落索]贪他半晌痴,赚了多情泥。待不思量,怎不思量得?就里暗消肌,怕人知,嫰腔腔嫰喘微。[9]58
生生死死为情多,奈情何?奴家杜丽娘女魂是也。只为痴情慕色,一梦而亡。[9]
万历年间,冯小青自比杜丽娘,用“痴”来大赞其情之至深:“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10]论者称她们有林黛玉的几分神韵,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时,脑海里浮现过杜丽娘、冯小青等的倩影。
提及张岱,他的身世与曹雪芹近似,是从锦衣纨绔、饮甘餍饱中过来的,谙尽了世态炎凉。其代表作《湖心亭看雪》把雪景写得空灵清绝。尤其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