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正在转型的企业补一课回到ldquo

“泰勒制”的精髓:

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规则化

20世纪初,美国的弗德里克.泰勒发明了一套被称为“泰勒制”的科学管理方法。正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现代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泰勒制”是现代管理学的发端和起源,泰勒也因此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这套方法产生于制造业生产第一线,是泰勒通过成千上百次的试验与深入生产第一线的体验,归纳总结出的最佳生产方法、程序与标准。重要的是,在一百年前就由“泰勒制”为发端而形成的科学管理思想,深刻地改变和影响了现代企业管理。一百年过去了,如今各种流派的管理方法、概念和工具不断涌现,但是以“泰勒制”为起源的科学管理依然是构筑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石。尽管信息技术、知识经济造就了社会变革,但也正是这百年来厚实的科学管理,才使得这些变革井然有序,才使得管理的秩序、标准和方法始终落脚在科学、理性的范畴内。

“泰勒制”的核心是强调“四化”,即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规则化,其特点有三: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从每一个工人抓起,从每一件工具、每一道工序抓起,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出最佳的工位设置、最合理的劳动定额、最适合的劳动工具以及标准化的操作方法。

——系统分析,科学评估。只有深刻了解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及其特点,才能够制定出科学的决策与管理办法。泰勒动手进行工时和动作研究,选择合适且技术熟练的工人,在试验过程中把他们的每一项动作、每一道工序所使用的时间都准确记录下来,加上必要的休息时间和其他延误时间,从而得出完成该项工作所需要的总时间,据此定出一个工人“合理的日工作量”。他认为,无论看起来多么不起眼的细节,都需要用科学家的要求观察、评估和记录。

——将完成工作的方式方法编写成书面的规程和标准的操作流程。一旦确定了完成工作的最好方式,泰勒就会把它准确地记录下来,以便能够向工人讲解传授。这些准则可以用来对工作进行进一步的标准化和简化——使工作变得更常规化和程序化,并且可以在文字标准流程的基础上添加、修改,长此以往,累积成企业一整套规范运作的规程与习惯。

“泰勒制”有两个重要思想是

我们构建现代企业“大厦”的

重要指南。

一是,要在人们认为微不足道的环节和现有的习惯后面,找出更好的方案,将一切工序操作中的多余动作去掉,建立严密精细的时间定额和监测制度,制定出一个更科学的标准。

二是,科学管理要以准确的评估和分析为基础。在工作的时候永远不要想当然,永远不能有“大概”“可能”“差不多”这些模糊、马虎、敷衍的概念,而且要有具体的数量和精确的设计,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泰勒制”和科学管理是支撑现代企业的核心构件,是现代企业大厦的:“承重墙”。

而个性化、人性化和柔性管理,是市场经济发达之后的一种返璞归真,是装饰性的构件,是为了更好地享用承重墙带来的空间而采取的辅助手段。如果没有钢筋水泥所建构的硬性空间,柔性装饰就难有用武之地。

中国企业没有经过科学管理运动,习惯地依靠直觉和经验,决策随意性大,总愿意尝试新事物、新概念,缺少“板凳宁坐十年冷”的持续改进精神,因此面对互联网时代和不确定的未来,我们在管理上不是超越,而是要补课,补上科学管理这一课。

——任正非

“泰勒制”产生的背景正是从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工业生产、外来移民与农民大量涌入城市的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企业规模迅速扩大,而当时管理效率低,生产混乱,劳资关系紧张,工人“磨洋工”,缺乏合理的工作定额,缺乏科学的指导和培训,急需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适应流水作业,训练一批效率工作的工人。泰勒将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科学标准运用于管理实践中。

20世纪上半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科学管理革命的运动。科学管理革命使得当时的美国迅速成长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二战后,首先是日本,然后是亚洲四小龙,都把自已的兴起主要归功于科学管理运动,归功于“泰勒制”的应用和发展。可以说科学管理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民众的基本常识。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泰勒制”和科学管理原理的理解是片面的甚至是批判的,“泰勒制已经过时了”,“泰勒制是没有人情味的”,“泰勒制是机械化的”等等。改革开放之后,我们被发达国家那些表面上时尚而现代和管理思想所吸引,只看到西方繁荣的景象,在各行各业中经常冒出一句井底之蛙式的口头禅:我们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一百年的历程,忽略了支撑西方现代工业体系最初的管理起源,对科学管理思想毫无所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运作,无论是企业管理、公共管理还是个人行为管理,我们普遍缺乏科学管理的基础训练与起码意识。

我们应尽早补上一百年前的科学管理课,使科学思想深入到每一家企业、每一位企业家、每一位公民。

科学管理是现代文明的标志

现代文明必然建立在标准、纪律、制度和规范的根基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契约与合作关系。农业社会重血缘亲情,看似有组织却缺乏纪律,容易导致散漫无序。农业社会向工业文明迈进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立适应工业社会的文化与制度,向强调组织性、纪律性。

严谨性的科学管理迈进

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状态,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而在中国高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却是散漫、无序的不和谐之音,并最终成为妨碍中国社会经济协调的桎梏,成为社会管理中的瓶颈。

科学管理也是企业管理

发展的必经阶段。

企业管理先后经历过传统管理、科学管理、现代管理三个阶段。“泰勒制”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被斥为剥削工具,把工人当作奴隶,没有人性化。但是“泰勒制”还是在全世界得到了推广,并在实践应用中加以改造,注入人性化、艺术化的元素。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日本质量革命,到80年代精益生产方式与六西格玛的发明与运用,都是沿着科学管理路径发展,强调每一个细节的规范,强调从起源到结果每一个环节的过程控制,强调精耕细作、精益求精。中国长时间置于计划经济运作模式,真正开始迈进市场化,按企业规律运作的历史只有二三十年。中国企业在管理上存在“断层”,缺乏传承和持续性的管理基础。

从现实情况来看,科学管理被时髦的管理概念和术语所淹没,被人们束之高阁。很多企业还没站稳脚跟就盲目追求所谓的管理前沿,不切实际地提出做大做强,多元化,好高骛远地要向世界“”强看齐;尚未建立起最起码的流程管理却开始了“流程再造”;还未通过精细化是形成规范化、标准化样式就要追求超越现实可能的战略制高点;还未训练出严谨有序的职业化团队就大谈“人性化管理”“企业文化”,患上了企业基本功缺失症。这种浮躁使管理者在决策上不讲科学,不重标准,不重积累,盲目冒进;即使企业高速成长,也是以换取整个社会为代价或积存了将来某一天可能会造成破坏性影响的隐患。中国众多知名企业往往因为细节的疏漏、偶然的质量事故、精密资金链中的脆弱环节或经营者一个决策的小失误,而导致一夜之间轰然倒塌,此类事例足经让人警醒。

回到“泰勒制”,其要义就在于首先应根据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发展所处的背景和实际情形,倡导科学客管理精神,回归到管理起源,老老实实地学习和把握科学管理的精髓,掌握科学管理基本工具、方法和原理。从本质上讲,泰勒的科学管理是将人从小农意识、小生产的思维方式转变为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思维方式一场革命,没有这场革命,就不可能直接真正进入现代文明社会。同时正如泰勒所宣称的一样,科学管理本身不是固定不变的,科学管理的每一步都是一种发展而不是理论。科学管理在过去一百年的历程中经过无数管理学家、企业家的发展、完善和丰富,应结合不同时代的不同企业、不同企业的不同阶段探索最适合的科学方法和工具。

质量管理大师朱兰曾经告诫全世界凡是去美国学习的企业家们,请大家一定要把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带回去。它会提高你们企业的管理素质,原因是它已经成就了美国!

原创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中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正规的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laixianzx.com/tlgk/22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