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这些你不知道的习俗一定要看看

祝愿每位新沂人冬至如意平安,健康快乐!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冬至,是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它就像一个转折点,从这一天起,黑夜渐短,白昼渐长。

冬至开启了一年中最冷时节的序幕,此节气过后,气温往往会大幅下降,冬天最冷的时候也就到了。

不过冬至后,阳气缓缓回升,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也是夏病冬防、冬病冬治的最好时机。所以古时冬至也喻意为新生命的开始。

冬至习俗

古时候,人们对冬至很重视,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其节日习俗传承已近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代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这一天是个吉祥的日子,预示否极泰来,值得庆贺。冬至那一天人们庆贺祝福的活动,包括臣子对君主的祝贺、弟子对师长的祝贺、幼者对尊长的祝贺。

开始数九

冬至的次日开始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数上9天是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以此类推,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就暖了。古时候,入九以后,文人墨客,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冬至传说

festivecustoms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北吃饺子南吃汤圆

北方人家过冬至,饮食习俗多为吃饺子。每逢冬至,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在江南,冬至盛行吃汤圆,又叫“冬至团”。“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包饺子“秘籍”

包饺子小窍门:

一、饺子皮

和面时,每克加1个鸡蛋,不但可增加营养,而且下锅后不混汤。和面时,加一点盐,可以增加面团筋力,防止下锅后破皮。

二、饺子馅

调馅时,先把蔬菜切碎,用油拌好,再放其他料。可以防止饺子馅出汤。拌肉馅时,加点用花椒和八角泡的水,不仅可以去腥味,而且肉馅鲜嫩。包饺子前,可以先把饺子馅防进冰箱里速冻一会儿,这样包时就不会出汤了。包肉馅饺子时,可放一点泡过的茶叶,能清口,去腥,除膻气。

三、煮饺子

水开后,加点盐,待其融化后再下水饺,可防止粘锅和连皮。

四、装盘

饺子煮熟后,放在事先凉好的温开水中过一下,再装盘就不会粘在一起了。

冬至养生

冬至是传统意义上养生的重要节点,此时精心调养、合理膳食、运动得当,可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进补时节,温补最宜

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冬至是进补的最佳时节,素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

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

此时宜温补助阳、补肾壮骨、养阴益精。冬季食补应供给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

饭前喝碗热粥、热汤

寒冷的气温下,喝上一碗热乎乎的粥,不但会让身体立刻感到温暖,还能暖肠胃、唤醒消化系统,促进食欲。尤其是杂粮粥还能帮助补充B族维生素和钾等多种营养素。

早睡晚起,睡眠少穿衣

早睡以养人体的阳气,保持身体温热;迟起以养阴气,可躲避严寒、求温暖。人在睡眠时,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减慢,心脏跳动次数减少,脱衣而眠,可以很快消除疲劳,使身体的各个器官得到很好的休息。如果穿厚衣睡觉,就会妨碍皮肤的正常“呼吸”和汗液蒸发,反而会越睡越凉。

赞赏

长按







































湖北治疗白癜风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哪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laixianzx.com/tlgk/1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