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里镇,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同里旧称“富土”,唐初改为“铜里”,宋时将旧名拆字为“同里”。始建于宋代,截至年已有多年历史,是中国水乡文化古镇。同里镇位于苏州市吴江区,距苏州市市区18公里,距上海80公里。同里面积33公顷,为五个湖泊环抱,由49座桥连接,网状河流将镇区分割成七个岛。古镇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宋元明清桥保存完好。年成为江苏省最早也是唯一将全镇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镇。年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年水乡古镇和退思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同里镇位于江苏苏州市吴江区东北,距上海80千米,距苏州20千米,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典型水乡风格的古镇。同里旧称“富土”。唐初改为“铜里”。宋时将旧名拆字为“同里”。同里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镇内由15条河流纵横分割为7个小岛,由49座桥连接。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明清民居,鳞次栉比;宋元明清桥保存完好。它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赢得“东方小威尼斯”的美誉。同里以“醇正水乡,旧时江南”的特色闻名于海内外,年被列为国家太湖风景区景点之一,年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镇,著名景点“退思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它像一颗珍珠镶嵌在同里、叶泽、南星、庞山、九里5个湖泊之中。镇区被川字形的河道及纵横交叉的支流分割成7个小岛,由于同里处于泽国河网之中,历史上交通不便而少有兵燹之灾,古建筑保存较多,是江苏省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水乡古镇之一。因水成园,家家连水,户户通船,构成层次错落有致的优美画卷。自古以来,诗人墨客对此赞美不绝。
近来,苏州一直天气晴好,初冬时节,气温不算太低,便想在这个周末自由行,在苏州的同里古镇走走瞧瞧,寻一份与水、与园、与乡有密切关系的优雅恬静。
周六中午,吃过早饭。我与外甥一同自驾车辆前往苏州吴江。下午早早就到了我女儿家,晚上吃过晚饭去看东太湖音乐喷泉,不知是我们去迟了,还是根本就没有开,我们扫兴而归。
星期天一早,我与家人一道驾车去同里景区。家人花一百元购得门票,我的嫂子超过60岁,买了一张50元的老年优待门票,我有特约记者证免费进入景区。
初冬时节,已经不是旅游旺季,此前,没来过同里,一到同里,就背着相机包,汇入了游同里的如织的人群。虽然不是旅游旺季,可是来同里的游客仍然很多,大多是一日游。
周末,天气又好,街上的游客很多,都操着不同的口音,还有黄头发蓝眼睛的游客与我擦肩而过。无论男女老少,有的脖子上挂着尼康的相机,有的挂着佳能的相机,有的手里拿着卡片机,还有的是手机,每到一地,必然要拍照留影。这与我在其他景点看到的情景没什么区别。
曾到过江南有着悠久历史的周庄古镇,也到过有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南京古城;还梦回云南的丽江古城,与这个被誉为茶马古道的香格里拉的南大门,也是玉龙雪山脚下的曼妙水城有过亲密的接触;都是慕名而去的。
总想穿越时空去感受古镇、古城那古朴的风韵,看看时光是否还带着久远的淡淡的金黄色浸染着那些白墙黛瓦的古宅与厚重的城墙。
每当身临其境,不禁感慨,感慨先人们的智慧与闲淡的生活境界。更加感慨,沧桑岁月镌刻在旧房屋上的老时光正慢慢消失。眼前看到的不再是原滋原味的古朴风韵,斑驳的老墙、风雨侵蚀的朽木……已渐渐逝去,只因开发AAAAA景区,免不了过度的现代修饰,早已将悠久历史沉积下来的瑰宝粉饰的面目全非,这些不得不令人感到遗憾。
当然,同里也不例外。
不过也有令人感到欣慰的,同里古镇内还有不少原住民。商业街有很多的小店,几乎都是前店后坊,而且是上了年纪的老同里人在经营手工制作的糕点店,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承袭的是一种传统。尤其是见到满头白发满脸邹纹背也有些佝偻的老者,一人打理着“林家铺子”,倍觉亲切,我便忍不住要品尝他的传统食品芡实糕。这点让我觉得同里人是认真的,可亲的,他们把自己的传统真实地展示给了八方游客。挺叫人怀旧的。这与乌镇的西栅没有原住民是大不相同的。
这里很多店铺还保留着传统的店铺门板,没有了棱角,没有了油漆的光泽,那一片片窄而长的叠靠在墙柱边的门板,它留住了旧日的时光,给人很多回望历史的怀旧遐想。在人群中,我会多看它几眼,有如传奇的歌词唱的那样,“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而那种现代的冰凉的金属卷帘门,我早已熟视无睹了。
再来说说同里的桥。同里也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水网纵横,有风格迥异的桥梁四十余座,而且多为自宋代到清代所建的古桥。
其中桥龄最古老的为思本桥,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历尽沧桑的古桥仍坚固地跨越于川清水秀的河巷之上。
古镇第一高大的桥为泰来桥,同里人习惯称之为好运桥。其桥面由三块长长的石板铺就,桥有多长石板就有多长,此为泰来桥的一大特点。站在桥上,视野开阔,望尽桥下长长河道,悠悠绿水。我入住的宾馆与桥同名,也许泰来宾馆老板是想讨个好彩头,期盼生意好运来。
古镇尤为着名的有三桥——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成品字形架设于河道上。这三桥在同里百姓心中是太平、美满、吉利的象征,同里人家添丁,婚嫁,做寿都有“过三桥”的习俗。因此,许许多多的游客也入乡随俗,成群结队地过三桥,把美好的希望寄托于此。这倒成了风景区的一景。
这次来同里,我不会错过退思园。是因读过中国古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的《园林清议》,其中一文便是《同里退思园》。说到这本书,还得感谢女儿,是她送给我的礼物。
同里的退思园集清代园林之长,小巧精致,清淡雅宜,亭台掩映,趣味横生,堪称江南古典园林的经典之作,园内的亭台楼阁及山石都紧贴水面,故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称退思园为“贴水园”。我选了后花园内一幽静处小歇,虽有游客往来不息,但我却能静享这江南精致园林里的优雅与恬静,心无杂念,目无他景,静静的我仿佛入了画。
同里与水有不解之缘。正如陈从周先生高度评价同里的水:“同里以水名,无水无同里。”在地图上看同里,可以把它想像成犹如一朵睡莲浮躺在水乡泽国,更像是镶嵌在湖泊环保中的绿宝石。若有机会在飞机上俯视这块绿宝石,也算又添一美梦成真。
这次来同里,可舍得花银子了。闲逛到中国苏州同里王绍鏊纪念馆,见有一人在经营名为茂竹园的金石微刻,便驻足观赏他的金石微雕作品。石头种类很多,有青田石、巴林石、寿山石。小小石头形状各异,色泽花纹种类繁多。
同里初冬的夜晚,多数店铺早早打烊,安静,一点也不张扬。游客不多,你可以找一小店,买点吃的,便能与店老板随意地聊聊,听听他们说同里的故事。总能感觉他们生为同里人的自豪。
同里的街巷、同里的名人、同里……本是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无法掩卷,就揣在怀里继续重温吧。
点赞与赞赏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