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构溪河国家级湿地公园是最大家最喜欢的郊游地,总会看到各类飞禽水鸟,原生态在这里展露无遗。那大家都知道它们都叫什么名字吗?赶紧来看看,免得开黄腔...
鸟类
白鹤白鹤(鹤形目,鹤科),冬候鸟,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全长约cm。嘴橘黄,脸上裸皮猩红,腿粉红,飞行时黑色的初级飞羽明显。白鹤在江西是冬候鸟,每年11月飞来鄱阳湖越冬,到翌春3月返回遥远的西伯利亚繁殖地。每年有超过全球种群数量98%以上的白鹤来到鄱阳湖越冬栖息。栖息于开阔平原、苔原的河、湖、池、沼浅水水域。于鄱阳湖以水位下降后露出的植物球茎及嫩根为食,偶食软体动物、甲壳类和昆虫。
白头鹤白头鹤(鹤形目,鹤科),冬候鸟,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全长约97cm。全身以暗灰色为主,头颈白色,头顶裸皮红色,前额黑色,飞行时飞羽黑色。栖息于湖泊及河流沼泽地,以鱼类、多足类、甲克类、昆虫和小麦、莎草科等为食。
灰鹤灰鹤(鹤形目,鹤科),冬候鸟,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全长约cm。头顶裸皮鲜红色,两颊及颈侧灰白色,喉及前、后颈灰黑色。体羽余部灰色。喜栖息于滩涂、草洲、浅湖。常在水边或草洲觅食,以水草,谷物,野草种子等为食。
白枕鹤白枕鹤(鹤形目,鹤科),冬候鸟,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全长约cm.。体羽大致为石板灰色。脸侧裸皮红色、后方灰色,外缘黑色。喉及颈背白色。前颈下部黑灰色。枕、胸及颈前的灰色延至颈侧成狭窄尖线条。喜栖息于浅滩、沼泽湿地、草甸、水田等地,以植物种子、谷物、草籽为食。
灰雁灰雁(雁形目,鸭科),冬候鸟,全长约85cm。羽色较其它雁类淡,以粉红色的嘴和脚为本种特征,背部灰褐色有白色边缘,下体污白色,并杂以暗褐色小块斑,胸浅烟褐色,尾上及尾下覆羽均白。飞行中浅色的翼前区与飞羽的暗色成对比。常成对或小群活动于开阔原野、湖泊、河流及附近沼泽地带,取食于矮草地和农耕地,以小虾、昆虫、螺、水生植物、种子等为食,繁殖于中国北方大部,结小群在中国南部及中部的湖泊越冬。
白额雁白额雁(雁形目,鸭科),冬候鸟,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全长约90cm。上体大都灰褐色,额上和上嘴基部具有白色宽阔带斑环绕嘴基,腹部具大块黑斑,腿橘黄色,翼下羽色较灰雁暗,但比豆雁浅。冬季常集小群活动于沼泽、湖泊及草洲、芦苇丛,以植物种子、根茎、谷类、农作物的幼叶、嫩芽为食。飞行时队列多成“一”字形或“人”字形。
小天鹅小天鹅(雁形目,鸭科),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全长约cm。体羽洁白,嘴黑色,嘴基两侧黄斑沿嘴缘不前伸于鼻孔之下。比大天鹅小,但易混淆。喜栖息于湖泊、库塘中,以水生植物的根、茎和种子为食,也兼食少量水生昆虫和螺类。
针尾鸭针尾鸭(雁形目,鸭科)冬候鸟,省级重点保护鸟类,全长约65cm。雄鸟背部灰色,杂以黑色波状细纹,肩羽黑色,头顶暗褐色,灰色的颈部两侧具特征性白色图纹,颈侧与下体连成鲜明的白色,胸侧多近白色纹。翼镜铜绿色,尾黑,中央一对尾羽特别长。喜沼泽、湖泊、大河流及沿海地带。常在水面取食,有时探入浅水。主要以植物的嫩叶、芽为食,能挖食浅水地带的水生植物茎为食,有时也捕食水生昆虫、软体动物等。
罗纹鸭罗纹鸭(雁形目,鸭科)冬候鸟,省级重点保护鸟类,全长约50cm。头顶暗栗色,头和颈的两侧及颈部冠羽绿色,额有一小白斑。喉至前颈白色,前颈基处有一黑环。背部灰色。喜结大群,停栖水上,常与其它种类混合。常晨昏时在农田和湖边潜水处觅食,以水生植物、谷粒为食。
斑鱼狗斑鱼狗(佛法僧目,鱼狗科),留鸟,体长约27cm。黑白色鱼狗。冠羽较小,具显眼白色眉纹。上体黑而多具白点。下体白色,上胸具黑色的宽阔条带,其下具狭窄的黑斑。雌鸟胸带不如雄鸟宽。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常成对或结群活动于较大水体及树林,喜嘈杂。惟一常盘桓水面寻食的鱼狗。
红脚苦恶鸟红脚苦恶鸟(鹤形目,秧鸡科),留鸟,体长约28cm。色暗而腿红,嘴黄绿色,上体全橄榄褐色,脸及胸青灰色,腹部及尾下褐色,繁殖于多芦苇或多草的沼泽。在中国南方的山区稻田为地区性常见鸟。性羞怯,多在黄昏活动,活动时,尾不停地抽动。
普通秧鸡普通秧鸡(鹤形目,秧鸡科),夏候鸟,全长约29cm。上体多纵纹,顶冠棕色,背、两翼及尾多具白色细纹,颏白,颈及胸灰色,两胁具黑白色横斑。嘴细长,上嘴暗褐色,下嘴红色,微向下弯。脚淡绿色。性羞怯。栖于水域附近芦苇丛、灌木草丛或水稻田中,觅食植物种子和谷物,兼食昆虫。
水雉水雉(鸻形目,水雉科),夏候鸟,省级重点保护鸟类,全长约33cm。上体灰褐色,头及颈前白色,枕部及后颈金黄色,尾较长、黑色,上胸白色,下胸、腹部及尾下覆羽黑色。黑色的贯眼纹下延至颈侧,下枕部金黄色。初级飞羽羽尖特长,形状奇特。常出没在莲塘、芦荡和池沼之间。趾和爪特别长,能轻步在莲叶上行走。以水生植物种子、水生昆虫、贝类、小鱼等为食。
凤头麦鸡凤头麦鸡,(鸻形目,鸻科)冬候鸟,省级重点保护鸟类,全长约32cm。雄鸟上体具绿黑色金属光泽,胸近黑,腹部白色,有长窄的黑色反翻型凤头,尾白而具宽的黑色次端带;头顶色深,耳羽黑色,头侧及喉部污白。喜栖息于滩涂地、沼泽、苇塘、稻田和矮草地,以植物种子、蚯蚓、蜗牛、昆虫等为食。
灰头麦鸡灰头麦鸡(鸻形目,鸻科),夏侯鸟,省级重点保护鸟类,体长约35cm。上体棕褐色,头颈部灰色,眼周黄色,翼尖、胸带及尾部横斑黑色,翼后余部、腰、尾及腹部白色。亚成鸟似成鸟但褐色较浓而无黑色胸带。栖栖于近水的开阔地带、河滩、稻田及沼泽,以蚯蚓、昆虫、螺类等为食。
环颈鸻环颈鸻(鸻形目,鸻科),旅鸟,全长约16cm。上体淡褐,下体纯白,腿黑色,飞行时具白色翼上横纹,尾羽外侧更白。雄鸟胸侧具黑色块斑;雌鸟此斑块为褐色。单独或成小群进食,常与其它涉禽混群于滩涂或近岸的多沙草地,也于沿海河流及沼泽地活动,以蠕虫、昆虫、软体动物等为食,兼食植物种子、植物碎片。
金眶鸻金眶鸻(鸻形目,鸻科),冬候鸟,全长约16cm。上体沙褐色,下体白色。有明显的白色领圈,其下有明显的黑色领圈,眼后白斑向后延伸至头顶相连。眼周、脚黄色。栖息于湖泊沿岸、河滩或水稻田边,以昆虫为主食,兼食植物种子、蠕虫等。
鹤鹬鹤鹬(鸻形目,鹬科),冬候鸟,全长约30cm。通体黑色,嘴长且直,腿红色,背部有白色羽缘,两肋有白色鳞状斑,两翼色深并具白色点斑,白色过眼纹明显。喜栖息于江河湖泊岸边及其附近的农田和沼泽地带,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以甲壳类、软体动物、昆虫等为食。
青脚鹬青脚鹬(鸻形目,鹬科),冬候鸟,全长约32cm。上体灰黑色,形长的腿近绿,灰色的嘴长而粗且略向上翻。站势:上体灰褐具杂色斑纹,翼尖及尾部横斑近黑;下体白色,喉、胸及两胁具褐色纵纹。背部的白色长条于飞行时尤为明显,翼下具深色细纹(小青脚鹬为白色)。喜栖息于沿海和内陆的沼泽地带及大河流的泥滩。通常单独或两三成群。进食时嘴在水里左右甩动寻找食物,头紧张地上下点动。
中杓鹬中杓鹬(鸻形目,鹬科),冬候鸟,省级重点保护鸟类,全长约41cm。嘴黑色,长而下弯,眉纹色浅,具黑色顶纹,脚黑色,腰白色,尾羽褐色,有黑褐色横斑。迁徙时常见于中国大部地区,尤其于华东及华南沿海几处河口地带,通常结小至大群,常与其他涉禽混群。栖息于河口、海岸、滩涂、沼泽、草地、耕地等,以浆果、环节动物、小鱼、昆虫等为食。
白腰杓鹬白腰杓鹬(鸻形目,鹬科),冬候鸟,省级重点保护鸟类,全长约55cm。嘴甚长而下弯,腰白,渐变成尾部色及褐色横纹。虹嘴褐色,脚青灰色。与中杓鹬区别在体型较大,头部无图纹,嘴相应较长。喜栖息于河口、海岸、滩涂、沼泽、草地、耕地等。多单独活动,有时结小群或与其他种类混群。以浆果、环节动物、小鱼、昆虫等为食。
针尾沙锥针尾沙锥(鸻形目,鹬科),旅鸟,全长约24cm。腿短而敦实,两翼圆,嘴相对短而钝。上体平淡褐色,具白、黄及黑色的纵纹及蠕虫状斑纹;下体白色,胸沾赤褐且多具黑色细斑;眼线于眼前细窄,于眼后难辨。常光顾稻田、林中的沼泽和潮湿洼地。习性似其他沙锥,包括快速上下跳动及锯齿飞行,受惊吓时发出惊叫声。
反嘴鹬反嘴鹬(鸻形目,反嘴鹬科),冬候鸟,省级重点保护鸟类,全长约43cm。嘴黑色细长上翘,身体只有黑白两色,飞行时从下面看体羽全白,仅翼尖黑色。翼上及肩部具黑色的带斑,其余体羽白色。繁殖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结成小群,在水边浅水处涉水觅食。进食时嘴往两边扫动。善游泳,能在水中倒立。飞行时不停地快速振翼并作长距离滑翔。以甲壳类、昆虫和软体动物为主食。
中白鹭中白鹭(鹳形目,鹭科),夏候鸟,省级重点保护鸟类,全长约68cm。体羽白色,颈呈弯曲形,脚和趾均为黑色。繁殖期上胸和下背具疏松的蓑羽,嘴黑色;冬季蓑羽脱落,嘴黄色,尖端黑色。喜栖息于稻田、湖泊、沼泽、及滩涂等地,以鱼类、虾、蛙、昆虫等为食。在乔木或灌木上,与其他水鸟一道集群营巢。
小白鹭小白鹭(鹳形目,鹭科),夏候鸟,省级重点保护鸟类,全长约61cm。体羽白色繁殖期枕部具有两根狭长的长矛状飘羽,前颈和背着生蓑羽,背部蓑羽常长过尾,嘴黑,但冬季下嘴变黄,脚黑,但趾绿黄色。栖息于低海拔的沼泽、湖泊、稻田等湿地,以鱼、泥鳅、蚯蚓、虾、蛙、昆虫及昆虫幼虫等为食。
苍鹭苍鹭(鹳形目,鹭科),留鸟,省级重点保护鸟类,全长约96cm。体羽以灰色为主。夏季眼纹、枕部及冠羽黑色。嘴和眼黄色,脚暗绿色。栖息于低山和平原地区的湖泊、沼泽、河流、滩涂、及稻田里。以鱼类、虾、两栖类和水生昆虫为食。地区性常见留鸟,分布于中国全境包括台湾的适宜生态环境。冬季北方鸟南下至华南及华中。性孤僻,冬季有时成大群。
白琵鹭白琵鹭(鹳形目,鹮科)冬候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全长约86cm。全身羽毛白色,胸及头部冠羽黄色(冬季为白色),长长的嘴灰色而呈琵琶形,头部裸出部位呈黄色,自眼先至眼有黑色线。与黑脸琵鹭区别在体型较大,脸部黑色少,白色羽毛延伸过嘴基,嘴色较浅。栖息于沼泽地、河滩、苇塘等湿地,喜群居。以小型动物、水生植物为食,偏食水生植物。捕食时在水中缓慢行走,嘴往两旁甩动以寻找食物。
黑脸琵鹭黑脸琵鹭(鹳形目,鹮科),冬候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全长约74cm。颈部带黄棕色环,枕后饰羽黄色。嘴黑色,眼先、眼周、与前额及嘴基形成一黑色区域。冬季饰羽较短,黄色消失。栖息于湖泊、沼泽及沿海滩涂等地。涉水觅食水生动物。常单独或小群活动。以小鱼、虾、蟹、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为食。鄱阳湖区偶见。数量十分稀少,全世界总数只(年全球同步调查),韩国和中国东北部繁殖,被列为国际濒危鸟类。习性同白琵鹭。
银鸥银鸥(鸻形目,鸥科)冬候鸟,省级重点保护鸟类,全长约60cm。夏羽头、颈和下体纯白色,背与翼上银灰色。腰、尾上覆羽纯白色,初级飞羽末端黑褐色,有白色斑点。最黄色,下嘴尖端有红色斑点。栖息于港湾、岛屿、岩礁和近海沿岸,喜群居,常尾随船只或聚集港湾码头,捡食水中死鱼或残留物,也吃啮齿类及昆虫。繁殖于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在长江中流域以南各省越冬。
东方白鹳
东方白鹳(DongFangBaiGuan,学名:Ciconiaboyciana),又名老鹳,属鹳科鹳属的大型涉禽。
国外繁殖于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东南部,西至布拉戈维申斯克,南到兴凯湖;少数越冬在朝鲜、日本和琉球群岛,偶尔飘泊到俄罗斯雅库次克和萨哈林岛以及孟加拉国和印度。中国繁殖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哈尔滨、三江平原、兴凯湖,吉林省向海、莫莫格;越冬于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湖北沉湖、洪湖、长湖、安徽升金湖,江苏沿海湿地,偶尔到四川、贵州、西藏、福建、广东、香港和台湾越冬;迁徙时经过辽宁省沈阳、朝阳、庄河、大连、营口、盖县、盘山,河北省秦皇岛和北戴河及承德,天津、北京和山东长岛。
中华秋沙鸭中华秋沙鸭(ZhongHuaQiuShaYa,学名:Mergussquamatus),为鸭科秋沙鸭属的鸟类,俗名鳞胁秋沙鸭,是中国的特有物种。
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缅甸,泰国。可能灭绝:越南。繁殖地在西伯利亚、朝鲜北部及中国东北小兴安岭,带岭永翠河,汤旺河,南岔河,长白山,泰来,红花尔基。越冬地在中国的江苏沿海,洞庭湖,贵州平塘,都匀,掌布,台湾屏东。日本及朝鲜;偶见于东南亚。迁徙经于东北的沿海,偶在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和台湾越冬。
白鹡鸰白鶺鸰(BaiJiLing,学名Motacillaalba),又名白颤儿、白面鸟、白颊鹡鸰、眼纹鹡鸰、点水雀、张飞鸟,是鹡鸰科鹡鸰属的鸟类。
分布广泛,世界多数国家均有分布;在中国为中北部广大地区的夏候鸟,华南地区为留鸟,在海南越冬。
白腰草鹬白腰草鹬(BaiYaoCaoYu,学名:Tringaochropus),小型涉禽,属鹬科鹬属的内陆水边鸟类。
分布广泛,世界多国均有分布。中国繁殖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和新疆西部,越冬于西藏南部、云南、贵州、四川和长江流域以南的广大地区以及海南岛、香港和台湾,迁经河北、宁夏、青海、甘肃等省。
斑头雁斑头雁(BanTouYan,学名:Anserindicus),别名白头雁、黑纹头雁,为鸭科雁属的鸟类。
主要分布于阿富汗、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泰国、乌兹别克斯坦、越南、加拿大和西班牙。中国分布在中国青海、西藏的沼泽和湖泊繁殖,冬季迁至中国中部及南部,数量较多。
斑嘴鸭斑嘴鸭(BanZuiYa,学名:Anaspoecilorhyncha),又名谷鸭、黄嘴尖鸭、火燎鸭,属鸭科鸭属的大型鸭类。
主要分布于孟加拉国、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泰国、越南等国。国内繁殖于东北、内蒙古、华北、西北甘肃、宁夏、青海,一直到四川,越冬在长江以南、西藏南部和台湾,部分终年留居长江中下游,华东和华南,以及台湾和云南。
池鹭池鹭(ChiLu),又名红毛鹭、中国池鹭、红头鹭鸶、沙鹭、花窖子、沼鹭(台湾)、田螺鹭、穿背心、田牛汉(海南)、花鹭鸶(云南)、花洼子(东北),属鹭科池鹭属鸟类。
池鹭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华东、华南、华中、西南地区。北从东北东南部吉林长白山、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甘肃、陕西一直往南到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以及印度阿萨姆、缅甸、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也偶尔见于日本的北海道、伊豆半岛和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
赤麻鸭赤麻鸭(ChiMaYa,学名:Tadornaferruginea),别名黄鸭、黄凫、渎凫、红雁,为鸭科麻鸭属的鸟类。
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孟加拉国、不丹、保加利亚、中国、塞浦路斯、丹麦、埃及、埃塞俄比亚、格鲁吉亚、希腊、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哈萨克斯坦、韩国、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利比亚、摩尔多瓦、蒙古、摩洛哥、缅甸、尼泊尔、阿曼、巴基斯坦、卡塔尔、罗马尼亚、沙特阿拉伯、西班牙(加那利群岛)、苏丹、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泰国、突尼斯、土耳其、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乌兹别克斯坦、越南、西撒哈拉。
大白鹭大白鹭(DaBaiLu,学名:Ardeaalba),又名白鹭鸶、鹭鸶、白漂鸟、大白鹤、白庄、白洼、雪客,属鹭科白鹭属的大中型涉禽。
分布广泛,世界多国均有分布。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北部呼伦池、黑龙江流域和新疆西部与中部,迁徙和越冬期间见于甘肃西北部、西部、西南部,陕西和青海及西藏,偶见于东北辽宁、河北、四川和湖北;普通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东南部、河北、福建和云南东南部蒙自;迁徙和越冬期间见于河南、山东、长江中下游江西、东南沿海广东、福建、海南岛和台湾。
大麻鹣大麻鳽(DaMaJian,学名:Botaurusstellaris),又名大水骆驼、蒲鸡、水母鸡、大麻鹭,属鹭科麻鳽属的大型鹭类。
分布甚广,欧洲、非洲、亚洲均有。中国仅有指名亚种。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新疆为夏候鸟;山西、天津、甘肃、宁夏、山东、河南、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江西、四川为旅鸟或冬候鸟;贵州、云南、海南、香港、台湾为冬候鸟。
豆雁豆雁(DouYang,学名:Anserfabalis),别名大雁、麦鹅,为鸭科雁属的鸟类。
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阿尔巴尼亚、奥地利、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和加拿大等国。繁殖于欧洲北部、西伯利亚、冰岛和格陵兰岛东部。越冬在西欧、伊朗、朝鲜、日本。中国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一直到台湾和海南岛。迁徙时经过中国东北、华北、内蒙古、甘肃、青海和新疆等省区。
褐河乌褐河乌(HeHeWu,学名:Cincluspallasii),又名水乌鸦、小水乌鸦,是雀形目河乌科河乌属的鸟类。
分布于阿富汗、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日本、哈萨克斯坦、朝鲜民主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吉洋吉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泰国、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越南。中国主要分布于天山西部、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以及台湾等广大地区,为常见的留鸟。
黑鹳黑鹳(HeiGuan,学名:Ciconianigra),又名黑老鹳、乌鹳、锅鹳,属鹳科鹳属鸟类,是一种体态优美,体色鲜明,活动敏捷,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
分布广泛,世界多个国家均有分布。中国繁殖于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天山山地、阿尔泰山地、准噶尔盆地和东部盆地、青海西宁、祁连山、甘肃东北部和中部、祁连山西南部、张掖西北部、酒泉、敦煌,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伊克昭盟中部、东胜、乌梁素海、呼和浩特、巴林东北部、赤峰、阿伦河,黑龙江省哈尔滨、山河屯、牡丹江,吉林省长白山,辽宁省熊岳、朝阳、鞍山,河北省北部燕山,河南伏牛山,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延安等地;越冬于山西、河南、陕西南部、四川、云南、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江西、长江中下游和台湾。
黑水鸡黑水鸡(HeiShuiJi,学名:Gallinulachloropus),又名鷭、江鸡、红骨顶,是鹤形目秧鸡科黑水鸡属的鸟类。
分布广泛,广布于除大洋洲以外的世界各地。中国繁殖于新疆西部、华东、华南、西南、海南岛、台湾及西藏东南的中国大部地区。在北纬23°以南越冬。为较常见留鸟和夏候鸟。
红嘴鸥红嘴鸥(HongZuiOu,学名:Larusridibundus),俗称“水鸽子,别名笑鸥、钓鱼郎,为鸥科鸥属鸟类。
分布广泛,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均有分布。在中国繁殖于西北部天山西部地区及中国东北部的湿地,在中国东部及北纬32度以南所有湖泊、河流及沿海地带越冬。
鸿雁鸿雁(HongYan,学名Ansercygnoides),又名原鹅、随鹅、奇鹅、黑嘴雁、沙雁、草雁,属鸭科雁属鸟类。
分布于中国、日本、哈萨克斯坦、韩国、朝鲜、蒙古、俄罗斯。在中国主要繁殖于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越冬在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江苏、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偶见于台湾,也发现少数在辽宁和河北省越冬;迁徙时见于新疆北部阿尔泰山脉、西部天山、青海柴达木盆地、河北和河南等省。
蓝翡翠蓝翡翠(LanFeiCui,学名Halcyonpileata),又名黑顶翠鸟、黑帽鱼狗、蓝翠毛、蓝袍鱼狗、蓝鱼狗、秦椒嘴、喜鹊翠、鱼腥,是翠鸟科翡翠属的鸟类。
分布于孟加拉国、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印度、日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国内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长白山、辽宁东部、中部和南部、河北、山东、山西、往西至甘肃、四川、贵州、云南、南至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海南岛和台湾。在华东、华中及华南从辽宁至甘肃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东南部广大地区繁殖,部分地区为留鸟,在台湾为迷鸟。
鸬鹚鸬鹚(LuCi,学名:Phalacrocorax),又名鱼鹰﹑水老鸦,大型的食鱼游禽,属鸬鹚科鸬鹚属鸟类。
广布于全世界的海洋和内陆水域,以温热带水域为多。
绿头鸭绿头鸭(LvTouYa,学名:Anasplatyrhynchos),别名大绿头、大红腿鸭、官鸭、对鸭、大麻鸭、青边,为鸭科鸭属的鸟类。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均有分布,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属于引进品种,在尼日尔、尼日利亚和巴拿马等地则属于旅鸟。
牛背鹭牛背鹭(NiuBeiLu,学名:Bubulcusibis),又名黄头鹭、畜鹭、放牛郎,属鹭科牛背鹭属鸟类。
分布于全球温带地区,中国常见于长江以南各省。是博茨瓦纳的国鸟。
普通翠鸟普通翠鸟(PuTongCuiNiao,学名Alcedoatthis),又名鱼虎、鱼狗、钓鱼翁、金鸟仔、大翠鸟、秦椒嘴,属翠鸟科翠鸟属的鸟类。
该物种分布广泛,世界多数国家均有分布。
小䴙䴘小鸊鷉(XiaoPiTi,学名:Tachybaptusruficollis),又名油鸭、水葫芦、油葫芦,王八鸭子,是鸊鷉科小鸊鷉属的潜鸟。
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日本等国家和中国各地。
夜鹭夜鹭(YeLu,学名:Nycticoraxnycticorax),又名水洼子、灰洼子、星鸦、苍鳽、星鳽、夜鹤、夜游鹤,属鹭科叶鹭属的中型涉禽。
分布于欧洲大陆、非洲、马达加斯加,往东经小亚细亚、印度、印度尼西亚、亚洲中部、南部,一直到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朝鲜和日本。中国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山东、河南、江西、四川、贵州、云南、福建,为夏候鸟;在江苏、上海、安徽、浙江,为夏候鸟、留鸟;在上海、湖北、湖南、广东、香港、海南、台湾,为留鸟。
鸳鸯鸳鸯(YuanYang,学名:Aixgalericulata),别名乌仁哈钦、官鸭、匹鸟、邓木鸟,鸭科鸳鸯属,中国官鸟,为中国著名的观赏鸟类。
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多在中国东北北部、内蒙古繁殖,东南各省及福建、广东越冬,少数在台湾、云南和贵州等地是留鸟。福建省屏南县有一条11公里长的白岩溪,溪水深秀,两岸山林恬静,每年有上千只鸳鸯在此越冬,又称鸳鸯溪。是中国第一个鸳鸯自然保护区。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鸳鸯湖是亚洲乃至全世界最大的野生鸳鸯越冬栖息地。
长按识别白癜风的预防白癜风治疗方法哪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