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8日立秋,阳光明媚,清风徐徐。复临书院联合1%群,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周易》深度研修讲座。复临书院院长、复旦大学胡守钧教授和胡云老师作为主讲人,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致的讲解,深入浅出地为来宾揭开《周易》的神秘面纱,探索《周易》的奥秘和人生的智慧。
下午1时30分,讲座在复旦大学校友俱乐部一楼报告厅正式开始。两位老师从《周易》的起源谈起,让来宾明白了《周易》是一部“神秘而伟大的经典”。之所以称其为“经典”,因为《周易》既有原创性,又影响深远。之所以“神秘”,因为《周易》中包含了神秘的符号、奇妙的占卜和古奥的文字。胡云老师从“伏羲作卦,文王做经,孔子做传”说起,向大家讲述了《周易》及其八卦的历史演变,并结合“人文易”、“科学易”等《周易》学术流派,和大家一起分享了对《周易》八卦中神秘符号的解读。原来,八卦中长长短短的符号,可以代表二进制代码,也包含了二项式定理。胡云老师还特别强调了“生活易”的概念,并指出,尽管《周易》给人的感觉比较“玄化”,但其实,它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我们常说的“否极泰来”和“无妄之灾”,就分别源于《周易》中的“否”卦和“无妄”卦;“启蒙”的“蒙”,其实源于“蒙”卦;我们遇到纠纷要“诉讼”,这个词可见于《周易》中的“讼”卦,等等。在为大家讲解《周易》六十四卦结构时,胡云老师运用了生动的比喻,还结合“降龙十八掌”等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汇,让每个人都能很容易地理解“卦画”、“爻位”、“爻辞”、“阴爻”、“阳爻”、“初九”、“六四”、“九五”等等晦涩难懂的《周易》词汇,帮助大家跨过研读《周易》的门槛。
胡守钧教授言道,正因为《周易》是经典,我们要尊重它,要认真研读它,还要发挥它,古为今用。他结合多年讲授《周易》的经验,向大家介绍了研读《周易》的六个环节。第一,是读经,就是要研读《周易》的原文。第二,叫悟道,就用经文感悟我们的现实。第三,叫明势,就是要分析我们的环境。第四,是优术,就是根据形势,来挑选自己的工具。第五,是驭器,就是驾驭统领的方法。第六,是成业,就是成就自己的事业。
短暂茶歇之后,两位老师重点与大家分享了如何算卦的问题。从“神判文化”谈起,两位老师首先强调了《周易》卜卦的原则:第一,卜卦一定要卜两难问题。第二,《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胡守钧教授特别指出,《周易》卜卦,重在“传递正能量”。在胡云老师的带领下,大家拿出准备好的竹签,学习用“大衍之术”进行卜卦。经过老师的耐心指导,在短短一个小时里,大家学会了“定爻位”、“分天地”、“取营数”,终于能自己卜卦了。之后,胡老师还替大家初步讲解了变卦和解卦的过程,让所有人对《周易》的占卜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最后,胡守钧教授结合《周易》卜卦,谈了对命运的理解。他明确反对“宿命论”,但是也不认为凡事都可以“自己做主”。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胡教授结合《周易》,对古语做了发挥,认为要“尽可能将天意化为人事。”研习《周易》,就是要认识事物内在阴阳变化的本质,把我们未知的“天意”尽量转化为可控的“人事”,正所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讲座结束后,来宾反应十分热烈,许多人都有恍然大悟之感,一名来宾笑称自己听后“脑洞大开”。讲座也激发了不少人对《周易》文化的兴趣,纷纷表示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入研修《周易》。胡云老师认为,《周易》及其卜卦,需要系统的学习,更需要研讨的平台。复临书院坚持“生活易”的原则,就是希望在深入讲解《周易》,把每一个卦分析透彻的基础上,让所有的人能够将八卦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彼此分享自己和交流经验。只有如此,对《周易》的理解才会更加透彻,也才能使《周易》对现代企业经营、战略规划、人才管理以及个人发展等多方面起到指导和启发的作用。
名师简介胡守钧,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共生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文史馆馆员,兼任上海市决策咨询专家。
湖北省武汉市人,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文革中因反对张春桥而深受“四人帮”迫害,被判刑10年。文革结束后获平反昭雪,回复旦大学。先后执教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和社会学系。历任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任复旦大学社会共生研究中心主任、传统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志德书院总导师,复临书院院长。兼任上海市决策咨询专家等。
他提出一些新概念如“计划社会”、“权力经济”、“社会共生”、“无主体所有制”、“灰色收入”、“管理系统分裂症”等,用来研究当代社会转型中的问题,取得显著成绩,受到社会重视。胡教授研习《周易》数十载,文革后,率先在复旦大学公开讲授《周易》,同时也为复旦、交大、东华、中欧等知名高校EMBA《周易》相关课程特约教授。曾为全国各地政府官员及百余家企业讲授《周易》的智慧精华。
胡教授发表论文数十篇,主要著作有《走出轮回》、《走向共生》、《社会共生论》、《文明之双翼》、《科学精神》等。主要研究方向:(1)发展社会学;(2)科学、技术与社会;(3)科学思想史;(4)周易研究;(5)社区研究;(6)中国古代思想史。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