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池镇的自然风貌与风土人情(故事连载中)
文/刘辰
汤池,三间房,乌诺大队都有很多沙岗地,生长着许多药材,据一名老中医讲,汤池一共有五十六种中药材,产量最多的是防风、柴胡、玉竹。这也是当地群众生活的主要来源。
野百合也很多,红花长在低洼地。黄花长在沙岗地,乌诺大队有个黄花甸子,一片一片黄花开满山岗,社员采集回去晒干,就是野生的黄花菜。这些野地里野韭菜也特别多,野韭菜很少有人吃,但韭菜花是争着采。野韭菜花的味道比家韭菜花味道好,是农家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碟小菜。
由于汤池历史悠久,汤池大兴这个地方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环境和风土人情。汤池各村立村都很早,大约都在三、四百年以上。著名的昂昂溪文化就包括汤池英老坟出土的文物。这里大约五、六千年前就有人居住,黎明的券坟是清朝初年的,是用青砖砌券而成,有一间房大。文革中曾经被盗。我曾陪同省考古专家李向天进去考察过,据他讲,墓穴里的壁画、糊在棺盖上的丝织物和墓穴的形式是典型的清朝坟墓。汤池过去是蒙古族和达斡尔族的居住地,达伯岱、特力莫、伯大街、依里巴、乌诺、撮力木、吐木台都是蒙族名。汉族、满族是清朝以后移居过来的,清朝初期,为巩固统治,大量移民,屯垦边疆,建立驿站。汤池的满族以杨姓、付姓、关姓为多。伯大街老杨家、后汤池老付家、三间房老关家都是满族。伯大街老杨家祖宗板上供的木块是两道刻。听老杨家人说,他们的祖籍在长白山二道沟,据史书记载,满族历史上分三个部落:建州女真、野人女真、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就在长白山一带。他们是正黄旗,和努尔哈刺是一个部落。满族在清朝是贵族,旗是军队编制,每个满族男人从生下来就分给土地,平时以农事为主,战时,成年男人全部上战场。满族人男女都喜欢打仗,战争掠夺的财物?牲畜和人,谁抢来的就归谁。俘虏当奴隶,给他们干活。满族人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满族人统治中国三百年,结果是把自己的民族与汉族同化了。代表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服饰很少有人用了。面临失传的危险。
汤池的汉族有的也是官方迁移过来的。清朝时期有一百多条通往各地的官道,其中沈阳通往齐齐哈尔就是其中一条。齐市南是头站,大兴阿拉新是二站,据龙沙略记记载,汤池乌诺叫新站,这些驿站负责上面来人的食宿,各站备有马匹,一有紧急战事,送信人拿着信件骑马飞速传递,一站传一站,昼夜兼程,一刻不停,速度非常快,即所谓八百里加急。所谓站上人就是住在驿站附近的人。他们把后来的汉人叫“民户”,自己当然是以“官人”自居。
—年我在撮力木五队下乡,五队吴姓占大多数,大约有30多户,是一个宗族。我住在吴七爷家,老爷子70多岁,读过一年私塾。认识很多字,有些字认识会写但不知什么意思,我问为什么,他说先生没开讲呢,过去私塾讲究死记硬背,到一定时候才开讲,没等开讲就不念了。他跟我说,我们祖籍在南瞻部州,清平府,独沟县,我们是小云南人,是吴三桂后人,后来吴三桂犯事,我们被发配到这里,康熙十八年过来的。南瞻部州在哪里,西游记开头语里说,东胜神州,南瞻部州,西牛贺州,北具泸州。这四州是在人间还是在仙境,是世界还是中国,无从考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是作者认知的方位最远的四个地方。小云南是肯定的,是指贵州的一个地方。中国近代史有三次大的迁徙,一次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一次是小云南移民,再就是闯关东。这三次迁徙都发生在明清两代,老爷子的话可信度到底多少,我不敢肯定,有几点是与历史吻合的,一是年代相符,我相信老爷子肯定没读过清史,康熙十八年正是平三藩之乱的时候,二是地点相符,吴三桂引清入关并帮助清朝打败李自成,被封为异性王爷,镇守云贵一带。吴三桂家就在贵州,三是确实有一支吴三桂后人在贵州。并有陈圆圆和大将军马宝的墓。还有一点也很有趣;撮力木凡是老人都以‘爷’相称。什么七爷,傻五爷,乐八爷等等。明显带着遗老遗少的遗风。
吴家有家谱,据说没有标明是吴三桂后人,也许是罪臣后人没写,家谱在大兴吴老师家,吴老师已退休。家搬到齐齐哈尔,失去联系。
作者简介
刘辰,笔名:逸人。年7月出生,中专文化。县政协退休。现任县作家协会顾问。
上期链接:
刘辰︱汤池镇的自然风貌与风土人情(故事连载上)
点击并识别上方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效果好早期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