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花”传奇
★唐爸爸又来讲故事了···*^_?*,大家 巧遇高僧
今天要讲的故事,是曾在此发生的千百个故事中的一个。相传清康熙年间,这里曾居住过一位姓白的员外,据说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后代。这白员外有一个女儿名叫桃花,她不但长得面如桃花含露,腰似翠柳迎风,更兼蕙质兰心,文才出众,诗词歌赋无一不精。所以,早已是一位闻名乡野,拥有众多“粉丝”的“明星”。也正是因为容貌才情特别特色,所以年过二十,也没找到一位能与她匹配的郎君。这更使白员外十分揪心,一日老父亲为此特意找女儿商量。这白桃花是一位颇有主见的女子,她对面色凝重的父亲言到:
“这事不难,择期在村口搭设一个招亲的擂台,来一个以文招婿,女儿自有分寸……”
白员外听后,也只得颔首同意。
白府以文招婿的“广告”一经发布,便在湘东引起了轰动,很多自恃“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追星族”蜂涌而至,然而都一个个乘兴而来,败兴而返。但在疯狂的追求者之外,也有个把“另类”的角色。当地有一个姓谭名冬花的穷秀才对“招婿”之事不以为然。装作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究其原是他自认为本人其貌不扬,且口才笨拙,不学无术而家境贫寒,自惭形秽之下,实不敢奢望矣!于是当白桃花的“擂台”前蜂迷蝶恋之时,这谭冬花却独自一人,手执茅镰刀,肩扛挑绳扁担,上山砍柴去了。当他砍满了一担柴草,坐在“隠居古刹”前那棵石榴树下歇息,禁不住也心猿意马地想起白氏招婿的事来,对照自己的身世,不觉哑然失笑。这一笑不打紧,由此而引出一段千古佳话。
-¥$¥$¥$¥$——我是分割线——¥$¥$¥$¥$-
这“隠居古刹”正是供奉陶淡肉身的庙宇,连同这棵石榴树在<<江湖奇侠传”>>中都有记载。这里正遇庙中一位得道高僧从外云游回来,见石榴树下有一秀才模样的樵夫在独自发笑,不知是有意考其学问,还是有心指点迷津,只见这老和尚手拊白须,朗声发问:
“山中石榴,龇牙露齿笑何人?”
这个一语双关的问句不仅将石榴的形状描写得毕真尽致,而且还表达了一个世外高人以物状人的幽默情趣,真是“酷毙”了。这谭冬花一听,一派茫然而不知所措,只好连忙挑起柴草,满面羞惭,匆匆下山,但一路彷徨中,却口中恋恋不忘老和尚的问句。
再说这白桃花的“擂台”正搭设在村口的一个荷塘边,这个季节正是荷花凋谢、莲蓬显露的时候。这个谭冬花挑着柴草,汗爬流水地从“擂台”前经过,一种欲望油然而生,他忍不住下意识地举头侧目往那台上瞧瞧。这时正值日落西山、桑榆晚照,台前早已人影稀疏,所以谭冬花这偷眼一瞅,竟被台上佳人看得明明白白。只见白桃花不经意间道出一个上联来:
“池内莲蓬,鼓眼暴眶瞧哪个?”
小姐话音刚落,她随身的丫环使女一齐开怀大笑。因为这借莲蓬嘲讽一个人的嘴脸,也实在是太损而可笑了。
谁也不曾料到,台上笑声未绝,台下担柴人却随口而出:
“山中石榴,龇牙露齿笑何人?”
老天爷!如此的快速反应,如此的才思敏捷,如此的精巧对句,真使白桃花目瞪口呆,喜出望外。
由此,谭冬花便成了白员外理所当然的乘龙快婿。白桃花自认为聪颖睿智的谭冬花日后定能成为人中之杰。
二 洞房谢客
虽说这谭冬花穷得家徒四壁,但由于是白员外的女婿,所以新婚之夜仍免不了有众多的亲友前来贺喜闹洞房,而且闹到半夜还不散场,花样也层出不穷。其中新郎新娘向客人奉“抬茶”是不可缺少的一项,这是湘东地区闹洞房的一个传统节目。当新郎新娘抬着茶盘向客人敬奉香茶时,客人喝茶必须赞颂几句祝贺的话,谓之“赞茶”。此时一些在招婿擂台“PK”败北的“哥们”则想借这“赞茶”之机,来挑衅挑衅。请看那位衣冠楚楚的秀才,刚刚品了一小口茶水便砸砸嘴巴言到:
“平生最喜喝抬茶,今饮抬茶滋味差。”
谁知还没容他念出下面的不恭之词,白桃花紧接话音作出快速反应:
“只要兄台胸襟广,何愁顶戴与宫花。”
这不卑不亢的续句联诗,恰到好处的堵住了这位仁兄的嘴巴。另一位同道者见状,却皮笑肉不笑地紧接新娘子的“花”字,阴阳怪气地吟诵道:
“桃花今夜伴冬花,好似甜瓜炒苦瓜。”
这是明显的挑逗、嘲讽和不怀好意。谭冬花一听,脸都气绿了,拳头快捏出水来。白桃花连忙将新郎往后拽拽,接住客人的诗韵:
“吉日良辰天作合,欣闻喜鹊叫喳喳。”
出言不逊者,吃了一个哑巴亏,在众人的哄笑声中羞惭而退。接着却有不知进退者,竟然胆大包天想进行赤裸裸地公开猥亵:
“茶入心脾格外香,恰如怀抱美娇娘。”
一边怪腔怪调地吟诗,一边手舞足蹈地想对新娘动手动脚――按当地“三天不分大小”的习俗,这也是在情理范围之内,并不出格。
只见白桃花向后一闪身子,顺手将新郎推到了前面,并随口应答:
“心猿意马灾星降,一个拳头本姓谭。”
随着新娘银铃般话语,谭冬花的拳头挥到了挑衅者的鼻尖,要不是白桃花及时拉住新郎的衣襟,这位仁兄恐怕要血流满面了。眼看这“闹洞房”快要演变成“文攻武卫”的场所了,于是有人提议,要新娘子以闹洞房为题吟诗一首,但诗中不能含有“闹洞房”三字,并且要“情到礼周”。只见白桃花向众人侧身行礼三鞠躬之后,便口吐珠玑,吟出一首流传至今的优美诗章:
“谢亲谢友谢诸君,奴本庸才不会吟。
只记唐人诗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
新娘子言毕,满屋皆惊,谁也不好意思再瞎胡闹了。便一个个肃然告辞离去。此时谭冬花被妻子的卓越才华已弄得神魂颠倒,当客人陆续离去后,面对千姿百态的美人,虽免不了心旌激荡,但他决不敢轻举妄动,深怕新娘子象苏小妹那样来个“三难新郎”,那他谭冬花就惨了,所以只得强作镇定,忐忑不安地手捧书卷,坐到灯前作埋头读书状。此举却使白桃花激动不已。如此勤奋人,何愁不得功名到手?但怀春的女子实在不堪等待,便面带羞惭地轻言暗示:
“文章搁下莫读啦。”
这谭冬花毕竟不是蠢才,对新娘的潜台词也就心领神会,连忙将灯一吹,马上答应:
“吹息明灯睡觉吧!”
夫妻二人扭扭捏捏相拥上床,在你推我让之下相互宽衣解带,终于,一场移干些近烈火的狂情泛滥开始了。这是人类最原始,最伟大,最粗犷,最文明的异性接触,它岂能是一个“欲”字或“性”字所能了得?也不是一个“淫”字或“荡”字所能解释。正当要实质性进入的时候,不料白桃花半惊半嗔地又吟出一个上句来:
“抽出一支乌龙箭!”
此时的谭冬花已专意在新娘身上,整个身心只有“白桃花”,所以随着他与生俱来的天性而信口开河:
“射中这朵白桃花。”
“你好坏哟!”白桃花真的陶醉了。随着新郎的“欲进欲出”,白桃花早已心花怒放而夺魄销魂。
-¥$¥$¥$¥$——我是分割线——¥$¥$¥$¥$-
想不到隔墙有耳,这一切被谭冬花的父母的得清清楚楚。因家境贫寒,两位老人此时仍在忙碌,老倌子在打草鞋,婆婆在纺棉花。
“读了书到底不同,你看他们搞这个事都还要吟诗作对哩!哪象你喽……”婆婆子朝老倌嘟啷。
“这有什么稀奇,我照样会讲,不信你试试!”老倌子不屑地回答。
“当真?”婆婆子随口便照样画葫芦:
“草鞋搁下莫打啦!”
“吹息明灯睡觉吧。”老倌子也“现买现卖”地说完,便灯一吹,搂着婆婆子上得床来。
“抽出一……”婆婆子在手忙脚乱中“一”了半天,竟忘记了后边的词语,情急之中说成了:
“抽出一条乌梢蛇!”
老倌子连忙接答:
“咬住这只老蛤蟆。”老俩口哈哈大笑。
这是乡邻们贬败老人而杜撰出来的笑话。真正改变谭冬花命运精彩故事还在后头。
三 遇难呈祥
这谭冬花出生在冬月,据说他出生那天,屋后桃树却稀异地开花了,所以家人就给他取名冬花。一个算命先生曾预示:冬日春花开,富贵随身来。此子日后一定会随着一条桃花运,带来大富大贵。为此,大喜过望的父母,节衣缩食,忍饥挨饿也要送儿子读书。然而,这谭冬花毕竟没有读书的禀赋,不是做学问的料子,对那些子曰诗云均不求甚解,到头来仍是一个没有真才实学的庸碌之辈,所以屡试不中,由此家境每况愈下。婚后不久,白桃花也对丈夫渐渐有了全面了解,同时也失去了以前的信心。想不到谭冬花的命运却开始转寰,其所谓“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那天谭冬花随妻子回娘家借贷,白桃花指着果园的柑桔对丈夫言道:
“果园柑桔,皮甜蒂苦肉酸。”
谭冬花一听,顿时满面羞惭。他认为妻子是以柑桔为题,在影射讥讽他外表鲜甜,内在酸苦,是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但苦于自己确实才疏学浅,绞尽脑汁也无为应对。心下既愧疚又窝火,于是从岳父家回来后,便独自出门去了。一人在外逛悠了几天,花光了身上原本不多的银子,不觉到了端午节,他两手空空回到家来,却见大门上写有一诗:
富家养女嫁穷夫,今日端午半点无。
羞把丑名传出去,一锅清水煮菖蒲。
谭冬花明白这是妻子在发牢骚,一气之下,便也使出浑身解数,在门上写下四句话,予以回击:
今日端阳我不知,何人门上乱题诗。
明朝富贵回身转,初六端阳也不迟。
这显然是在耍赖皮。但男子汉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呀!没进家门的谭冬花在山前岭后转了一天,渐渐金乌西坠,玉兔东升,腹内苦饥,进退维谷的他,弯腰弓背摸进一个菜园,胆战心惊地偷摘了一条黄瓜,急急忙往衣袖上擦擦,便速嚼快吞地往嘴里塞。想起明日便是初六,如无法践行自己的诺言,将会再度遭受妻子的蹊落,免不了凄然泪下。正在此时,他听到一声牛聱――
这一声牛叫不打紧,却使谭冬花徒生窃意,真是所谓富贵生淫意,饥寒起盗心。他决定铤而走险去偷牛,只要明日清晨将牛牵到集市上一出手,便可回家好好风光一番。谁知这做小偷并不象想的那么简单……
总之,偷牛不成,自己被捉。并被村民连夜送往了县衙。“牛是农家宝”,依据当时的法律,“窃牛者,斩立决!”但这姓胡名图的县太爷倒还不算糊涂,他往堂下一看,便认为此人不象惯盗,从外表看似乎还是一个读书人,但不知何故误入歧途!但法律是公正的啊,现在人赃俱获,证据确凿,身为父母官必须执法如山,于是他惊堂木一拍,试探性地大声道:
“海外胡椒,根臭叶香子辣!”
胡县令分明是以胡椒子(胡子就是土匪)为题,暗示堂下之人――你外表象个书香弟子,其实你的出身根地十分恶劣,所以你的作为才如此丑恶辛辣。
堂下谭冬花听得明白,哎哟一声(其实是恍然大悟),悲声应答:
“果园柑桔,皮甜蒂苦肉酸。”
这虽是谭冬花的“现炒现卖”,却给胡县令无限感慨,暗忖这堂下之人不仅是个外朴内秀才思敏捷的旷世奇才,而且还有着甜苦辛酸的家世背景。由此父母官顿生侧隐之心,便以暂时收监为由,退去原告,叫被告把偷牛的前因后果仔细道来。
谭冬花便把自己“应对招亲”、“洞房谢客”、“门上题诗”,以及如何负气出走,最后铤而走险的一系列故事向县太爷作了详细的汇报。(那些现炒现卖的细节当然省去了)。
胡县令听后,心下窃喜,在本县“藏龙卧凤”着如此奇男妙女,那真乃我胡某之大幸矣!因为当时正值“国殇初复,百废待兴”之期,皇上早已下令要广纳贤才,凡举荐良臣者将加官晋爵。喜出望外的胡县令仍不露声色,只是连忙叫衙役快马加鞭赶到桃花洞,将白桃花带到县衙来。
-¥$¥$¥$¥$——我是分割线——¥$¥$¥$¥$-
再次升堂时,白桃花与丈夫在这种场合相见,免不了相拥而泣。胡县令将谭冬花作案犯科的事实,向白桃花作了扼要说明后,便厉怕作色道:“你丈夫犯罪皆因你题诗而起,本县令命你在七步之骨,以‘偷牛’为题成诗一首,但诗中切忌犯个‘偷’字。”
只见白桃花扬袖试去泪痕,轻盈地移动裙下金莲,微启樱桃小口,脆声吟诵,七步踏完,诗亦完毕――
“夫妻相见泪双流,难洗堂前满面羞。
自恨奴家非织女,我郎何必学牵牛。”
这诗真是耐人寻味,妙不可言,实乃名符其实的“绝句”。胡县令惊喜之余,还想进一步考验一下这奇女子的突发事变的应对能力,所以仍指着威严的面孔,手扬一块令牌作甩出关,并高声喝道:
“丢一道令牌,推出辕门斩首!”
堂下衙役以为县太爷在说真格的,也便擂响了堂鼓,跟着吆喝。只见白桃花面不改色,厉声回应:
“擂三通堂鼓,摧开洞里桃花!”
这真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妙对,不但显示出一种巾帼不让须眉的大气,而且机警地暗示堂上县太爷,只要你网开一面,我丈夫是可以逃生的,在这里她巧妙地运用了“桃花”与“逃法”的谐音。但同时也在向堂上大人示威――桃花洞的白桃花也不是好惹的!
胡县令震憾了、折服了。他当即对原告进行了一番安抚,并以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为由,给予了适当的补偿后,便令其撤诉作罢。随后,便将这小夫妻领至后堂,并早已将谭、白两家父母接来,设宴款待。酒过三巡,胡县令借着酒兴,以膝下无女为由,将白桃花收作了义女。这是胡县令作长线投资的开始。接着便拿出一张价值不菲的银票,叫“女儿”回家后好好伴“女婿”读书上,并作出最高指示:明年乃朝中大比这年,谭郎此去,志在必得!
-¥$¥$¥$¥$——我是分割线——¥$¥$¥$¥$-
四 皇上钦点
这胡县令为了作好“双保险”,一方面出钱关照谭冬花认真读书上,另一方面亲自将湘东“二花”的佳话,写成表章向朝廷启奏,想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同时一些重要关节部门一一进行打点。
那厢暂时按下不表,单说那白桃花回到家中,丝毫不敢懈怠,日夜陪夫君苦读,但这谭冬花用尽了吃奶的劲,总也记不牢那些子曰诗云。白桃花看在眼里,急在主中,万般无奈之下,她便从“注入式”的教育转化为“启发式”的教育,目的是幻想能出现奇迹。一日白桃花见公公砍回一根竹子,准备剖篾,扎箍修整家中的木桶。她便占出一联,要丈夫对下联。这出句确也十分精巧。
弯竹子,剖直蔑,扎圆箍,整偏桶,装东装西。
可怜谭冬花,搜索枯肠,拍破脑袋,也无法对出下联。白桃花自己也无以成对,只得叹口气作罢。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便到了朝中开科大考。谭冬花经不住“义岳父”的怂恿,也忐忑不安地进京应试。由于有了胡县令的帮衬,使谭冬花在应试过程中免去了很多繁文缛节,就直接进入了殿试。他自己暗自庆幸之余,不免又心惊肉跳起来,因为自己那点墨水恐怕连乡试都过不了,这直接进入殿试,也许是凶多吉少。
谁知“傻人自有傻福”。这殿试第一关是由老丞相把关,通过了老丞相的测试才能拿到殿试的入场券。轮到谭冬花时,只见老丞相口出一联:
“短棉花,纺长纱,织大布,缝小衣,披上披下。”
谭冬花毫不犹豫,大声应答:
“弯竹子,剖直蔑,扎圆箍,整偏桶,装东装西。”
哎呀!这个才华横溢的后生是谁呀?老丞相这个出句多少年,多少人都无法对上。此真乃朝中之大幸矣!他将此人档案一查,原来是“湘东县”举荐的才子谭冬花,果然名不虚传。
-¥$¥$¥$¥$——我是分割线——¥$¥$¥$¥$-
殿试第二关是做文章。常言道,“高官不用黄金买,锦绣文章做一篇。”这次殿试命题为“予怀明德,”这是源自<<诗经>>的“皇矣”章的句子。可怜谭冬花对此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最终只能当个“白卷英雄”。而老丞相早已对谭冬花另眼相看,厚爱有嘉,所以对谭冬花的考卷特别感兴趣。然而,当他看到这一纸空文时,顿时吓傻了眼。心中暗自诅咒,“这大胆的奴才,岂不是要加害老夫么?这不是欺君之罪,也要担个失察之嫌!”战战兢兢之下,头上冒热气,脚下流冷汗。但在从多人虎视眈眈之下,他更不敢造次,如拢入袖中,或私下藏匿。总之他被这烫手的山芋害惨了。与其“伸头一九,缩头也是一刀”,还不如硬着头皮上。万般无奈之下,一向老谋深算的他,最后提笔在这张白纸上写了一个“废”字,然后夹入其他考卷当中,略加整理,故作镇定地递交皇上。心想,万一皇上追究,一个“废”多少还留有一点转圜的余地。
殿试第三关是皇上钦点。在全国层层筛选后出类拔萃的精英全汇集这里,文章优次,真难分高下。但康熙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所以每张试卷都认真阅读,谨慎思考。但他发现那张仅有一个“废”字的试卷时,却未加任何思索,只当作是监考官在收卷时,将考生作废的稿纸同时收缴上来而已,也就毫不在意地压到了龙案下。
-¥$¥$¥$¥$——我是分割线——¥$¥$¥$¥$-
皇上全部试卷阅完,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皇上亲自宣布名次。当皇上从一甲一名慢慢点将到最后一名时,他突然发现案前蜡烛的灯花结得太多,使光线一闪一闪,忽明忽暗十分刺眼,便大声喊道:
“弹灯花――”
皇上金口玉牙这一声不打紧,旁边的记录官,下边的宣言官一齐附和“
“谭冬花――”
谭冬花果然高中了。
当天晚上,皇帝的寝宫里,皇上听完了丞相等人关于本次科考的总结报告后,再次阅读了湘东县令的表章,面对眼前仅有一个“废”字的白卷,心潮起伏,感慨万千。他自认这朝野之上,唯朕不识英才,甚至傻冒一个真愧煞人矣!你看这一个“废”字该具有何等深刻的内涵,“废”则“广发”矣!国家振兴,需要广泛的发现人才;需要广大的发展任务;需要广阔的推广先进经验……反过来,世间万物,如果没有节制的“广发”,则会成为废物。人常说“一字千金”,这个“废”字岂是千金了得!它比那些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八股文”真不知要高明多少倍。幸亏上苍大显威灵,及时以灯花作暗示,总算使朕没有铸成大错。
第二天金榜发放后,发现有人在榜上题诗一首:
天地玄黄多奥秘,无常造化实荒唐!
蛟龙有志沙滩困,蟑鼠无能金殿忙。
世态炎凉谁作孽,人间冷暖为哪桩?
题诗一首皇家榜,莫谓书生不发狂。
丁亥年三月初三完
厉害了,树的病
近重读唐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联想到当今轰动天下的"假疫苗事件",现如今有多少尸位素餐者,多少谭冬花之辈,余再怆然命笔。
旷古之恶行,
空前之劣迹。
哀华夏之忧忧,
仰长天而叹息……
源头塞著一具腐尸,
怎求一河洁水?
长河畔有一株
荫盖九百六十平
龄高五千岁
古老的树。
只因遭尸毒腐蚀,
她的根系
大部霉変杇化,
外表葱郁的枝叶,
开始枯萎,由此
引来无数蛀虫
导致纷纷落下黄叶。
這看似繁荣的表象
实是大树危矣!
快清除源头的腐尸,
长河才能
正本清源激浊扬清;
快铲除腐根,
大树才能
重新枝繁叶茂。
切忌妄言
"厉害了,我的树"
须知,确实
"厉害了,树的病"!
戊戌岁仲夏
★花非花,树非树,是花也是树;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长按识别图中北京的医院治疗白癜风北京白癜风的最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