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文化”一词非常“好用”,身边的文化多了起来,以至于我们需要在众多文化当中寻找独特的那一份,对我们精准学习和繁荣弘扬是极为必要的。“科尔沁文化”便是我们此番要阅读的一章。凭借“科尔沁文化遗产协会”马壮志会长的组织号召,与该会主要成员进行座谈,经过相互的问答确认,加上以往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逐渐明晰了“科尔沁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综合了大家的见解和我们的认识,勾勒出以下轮廓,包括科尔沁的文化特征、地理概念、现实意义。
1
以蒙医正骨(整骨)为代表的科尔沁蒙医学
快速、高效接骨是该地区乃至整个蒙古民族医学的显著特征,甚至具有唯一性,堪称神奇。在古老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技术和理念,蒙医正骨已经进入医院、医院等,造福于民。
2
以大量刺绣为装饰的服装和鞋帽
通常来讲,其他蒙古地区的服饰较少刺绣或过多的装饰。科尔沁服饰明显地融入了农耕文化的元素。
3
以唱、说为主要形式的长篇叙事民歌
歌中体现了科尔沁文化中的英雄主义情结,与“胡仁乌力格尔”中的英雄史诗内容有交叉。代表作有《嘎达梅林》、《达那巴拉》、《英雄陶克陶胡之歌》、《韩秀英》、《诺恩吉雅》、《达亚波尔》、《金珠尔》、《龙梅》、《达古拉》、《乌云珊丹》、《乌尤黛》、《诺力格尔玛》、《东和尔大喇嘛》、《宝音贺喜格大喇嘛》、《韩特尔玛》等。
4
胡仁乌力格尔(蒙古语说书)
以中低音四胡伴奏、内容包括蒙古族、汉族故事的“胡仁乌力格尔”(蒙古语说书)。代表作有《博迪嘎拉布汗》、《唐五传》等,《隋唐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七侠五义》、《钟国母》、《封神演义》,《成吉思汗》、《忽必烈汗》、《窝阔台汗》、《渥巴锡汗》、《满都海斯琴传》、《青史演义》。掺杂着一些汉语词汇的科尔沁方言也是独特的文化符号,它们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还出现在叙事民歌、说书中并流传至今,形成独特的文化形式。
5
以安代舞、手持萨满鼓为特征的“科尔沁博”
其安代舞已经发展为蒙古族地区最普及的群众性舞蹈。萨满教中的精灵舞蹈和音乐堪称蒙古族音乐舞蹈的“活化石”。萨满服和法器均有独特的含义。
6
以四胡、“潮尔”为代表的科尔沁器乐
根据一些音乐家研究,弦乐器发源自游牧民族,因为琴弦和琴弓都需要马尾,汉语记载为“胡琴”。“潮尔”与当代马头琴有渊源关系。
7
科尔沁区域特色饮食
以薄皮馅饼、黄米粘豆包、荞麦面、炒米、“图古勒汤”(用牛奶煮的面片)等为代表的科尔沁地区特色饮食。
以上虽然分出几条,但相互间仍有交叉或渊源关系,如正骨和安代舞来源于萨满;叙事民歌与乌力格尔的交叉等。地区、边界的划定不会立刻隔断文化的血脉。蒙古族文化的某些体裁风格的产生与嬗变并不总是与历史时期相一致,如岩画、萨满歌舞、呼麦、英雄史诗、长调、马头琴等。我们领略科尔沁文化时,实际上包括了民族史和艺术史,既有丰富性,也有层次感。
至此,我们该表述“科尔沁”的地域概念了。
匈奴时期把统治区分为左右翼进行管理。今锡林郭勒、科尔沁、呼伦贝尔为左部,是左贤王的游牧区,以西为右贤王游牧区。诸王在自己的牧区内每年正月、五月、九月举行三次集会,商讨政治经济军事大计、祭天地和祖先、清点人口和牲畜数目。
清朝实行盟旗制时定名为科尔沁左翼3旗、右翼3旗,加郭尔罗斯前旗、后旗;杜尔伯特旗;扎赉特旗形成了嫩科尔沁10旗,因其驻牧于嫩江流域,故名嫩科尔沁,嫩江是内蒙古东部最大的河流。该10旗会盟地在哲里木山(今科右中旗),故统称为哲里木盟,“科尔沁”之名在明朝汉译为“好儿趁”。
根据史料记载,科尔沁一词来源于成吉思汗胞弟哈萨尔时代,意为“弓箭手”,因为哈萨尔擅射,成吉思汗的另一个弟弟别力古台擅长搏克,科尔沁诸部是成吉思汗弟弟哈萨尔、斡赤斤、别力古台的后裔领地,分两部分。其进入嫩江流域的称嫩科尔沁,是哈萨尔十四世孙奎蒙克的嫡传部落。到其孙辈时,又分出郭尔罗斯、杜尔伯特、扎赉特等部。年以后哲里木盟的地域包括今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兴安盟,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大庆市、安达县、林甸县、泰来县、肇东县、肇州县、肇源县,吉林省白城地区、长春市、四平市、农安县、德惠县、双辽市、梨树县、公主岭市,辽宁省康平县、昌图县、法库县、彰武县的全部或部分。锡埒图库伦札萨克喇嘛旗(简称库伦旗)是内蒙古地区唯一的政教合一旗,即旗札萨克本身就是喇嘛,曾经隶属于卓索图盟。年兴安盟自哲里木盟分出。年库伦旗、奈曼旗、通辽县、开鲁县划入哲里木盟。年扎鲁特旗划入哲里木盟。阿鲁科尔沁旗(明译阿鲁好尔趁)是成吉思汗弟哈萨尔后裔昆都伦岱青所辖,为区别于奎蒙克的嫩科尔沁部而称今名。其境内年设天山设治局,年改为天山县,年撤县。年撤销哲里木盟改称通辽市,辖原先的8个旗县市区(哲里木盟最早的十旗中,如今属于通辽市行政区划的只有科左中旗、科左后旗)。
科尔沁文化即是该地区为核心形成的独特人文现象,之后的不同时期随行政区划的变化导致该文化外延的扩展与融合。所以,科尔沁地域的范围古今有变化,从民俗角度看,扎鲁特旗、库伦旗的部分习俗明显有别于原科尔沁6旗。从文化融合的角度看,又都兼有游牧和农耕色彩。又比如库伦旗的“博文化”同样存在于科尔沁诸旗,扎鲁特的说书也是科尔沁诸旗民众的最爱。
提到科尔沁文化时就得把地理、人文合并论述。科尔沁文化是蒙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文化。即在一定区域内,民族的语言、信仰、艺术、习俗、价值观等方面具有趋同性,并且明显地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
文化的发展受行政区划甚至国界变化的影响,也会保留自身的规律。概括地讲,今天所讲的科尔沁文化,既有原科尔沁核心地区的风格色彩特征,也是“泛科尔沁文化”的总括。
为了表述方便,我们暂且以现行通辽市的区划略加辐射来作为科尔沁的文化地理范畴。这里的蒙古族人口约万,是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总人口的约1/3,人才辈出,地杰人灵。虽然部分相关的其他旗县也挂有某某文化之乡的牌子,但通辽市(哲里木盟)仍然是“科尔沁文化”的核心地带。故此,阐释并挖掘科尔沁文化,就成为该地区主打文化牌并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财富,广大科尔沁人负有弘扬丰富它的时代使命。
盛世兴文。今天重提科尔沁文化,首先是要统一并提高认识,知晓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是精准弘扬,按照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扬长避短,让文明的更加精华。再次是各美其美,保持文化多样性,让文化来之于大众,服务于大众,美化生活,提升品质。
撰文
巴义尔
摄影
巴义尔特木尔巴根鹰鸽其力木格
编辑
鹰鸽
《民族画报》蒙古文版年第12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