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度网上稳到一份论文,一个广西大学生写的一篇论文,研究怀集的语言,激起我的兴趣不断去稳资料,原来怀集是三个县合并,所以有不同地区语言。
怀集县地域古属百越地今天的怀集县在古代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划:怀集县!
永固县和游水县南朝刘宋元嘉十三年(年),分南海郡四会县银屯乡立怀集县,属绥建郡,地望约为今县境的中部和东部(相当于今下坊地区)
南朝刘宋年间(一年),分苍梧郡封阳县地立永固县,曾废,唐初复立,地望为今县境的西南部(相当于今标话地区)
南齐期间(一年),分封阳县地立游安县(后不知何时改名为涛安县,
唐至德二年改名为游水县),属临贺郡,地望约今县西部!西北部(相当于今上坊地区)
唐开元二年(年)省永固县入怀集县,北宋开宝五年(年)省游水县入怀集县至此形成今怀集全境
怀集三种话的形成是与古代历史行政区划!怀集县的建置沿革密切联系的今天的怀集县在古代分属怀集县!永固县和清水县,今天怀集方言也三分为上坊话!下坊话和标话,三种话鼎足而立
白话和标话地区的人们共同生活在怀集县,相互交流接触,在语言上,互相交融!互相渗透标话受白话影响,但更接近上坊话,因为上坊地区和标话地区古代都是从封阳县分立出来的白话的底层也有壮侗语言的成分
上坊话的形成上坊地区处于西部盆地,土地肥沃,.耕作容易,亩产量高,物质丰富充裕,是全县主要的粮产区梁村地势平坦,有/怀集小平原0之称占上坊人口大部分的梁姓家族,他们最早迁入西部盆地这片沃土,证明当时人口稀少,他们才能占据土地肥沃的地区繁衍后代因为家族势力的强大,他们的语音能够一代传一代,至今仍有不少古音的保留因此我们推断,上坊话的形成约在唐末
下坊话的形成下坊地区是中部!东部的丘陵地区,山多地少,亩产量低,除了县城经济繁荣以外,都是较贫困的山区下坊话的人口来自历代移民,来源虽然较为复杂,但下坊地区(古怀集县)立县较早,又处于山区,古时候交通不便,也能保留较多的古音
根据笔者对上坊话!下坊话与中古音!广州话的比较发现,上坊话与下坊话虽然语音语调有差异,但差异是有对应规律的;两者与广州话一样都大致与中古音韵切合,如都保留三套辅音韵尾因此我们推断,下坊话的形成也是约在唐末
怀集县内主要有白话(属粤方言)!标话(属少数民族语言)和壮语(使用于下帅壮族瑶族自治乡)白话有上坊话和下坊话之分
梁敏!张钧如认为,标话不是汉语的方言,而是侗台语族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标话的声母!韵母与本语族其它语言有着比较明显的对应规律,标话属于侗台语族侗水语支
据年5怀集县志6介绍,上坊指的是梁村!大岗!岗坪!冷坑!马宁!蓝钟等区,约24万人,讲的是上坊话;
下坊指的是怀城!幸福!附城!闸岗!坳仔!甘洒!汉朗!凤岗!洽水!连麦!中洲!泰来等区,约26万人,讲的是下坊话讲标语(今称标话)的人集中在县境西南的诗洞!永固!桥头3区和大岗!梁村两区的部分地方,共65个乡,约14万多人
壮族人民集中在县境北部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交界的下帅区和毗邻的中洲区的少数村庄,人口共约人。
论坛里有呢是上坊人学了呢下坊话,又或者下坊人跟了上坊人某些词汇,又度个处讲唔似怀城话,真似晕!
每一种语言都不是单独存在,强势语言影响弱势语言是一种正常现象
度怀集,怀城是县城,好多上坊人涌向怀城居住、通婚,五多五少都会学讲,不过因为上坊片区人口众多,冷坑,梁村,大岗都是人口大镇,单单是冷坑都有17万人口,所以讲该语言很多,所以怀集基本上都是五五开的语言分布情况!
↓↓↓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原文回复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