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超越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道路自信与价

[作者简介]

谢永珍,山东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自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诞生至今,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管理理论由科学管理、行为管理、丛林管理等现代管理理论走向后现代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的主要贡献者均为欧美日等国的学者。部分中国学者一直在探究中国管理理论,并为此而做出了贡献,但在世界管理理论知识体系中的贡献及其国际话语权依然微乎其微。另一方面,中国管理实践的发展,促使人们更加   管理学科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它与自然科学的明显不同,管理思想以及管理行为与价值传统以及政治制度密切相关,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由于子组织系统以及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建立普遍的规律与因果法则成为不可能。由于管理的本质涉及价值理性,而实证主义范式很难理解和评价这种价值观本身的历史及其变化。构建本土管理理论,不仅是对既有管理研究科学主义泛滥与世俗化以及管理理论的普适性的深刻反思,也是探索真理、践行世界管理理论知识构建的责任、提升中国学者国际影响力及指导中国管理实践的需要,是大国崛起的必然选择与历史使命。本土管理研究一直是30年来中国管理学界高度   管理理论是管理实践经验的概括,西方管理由理性的科学管理向不确定性、自主性与参与性的后现代管理的嬗变昭示了管理学是一个不断演化发展的社会科学,它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秉承一贯的原理与原则,没有一个理论能够成为终极。管理学等社会科学后现代管理理论对理性科学管理的超越,不仅是对后工业社会管理实践对管理理论创新的回应,也是一场认识论的革命。

  从管理情景的角度来看,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是一种“文化”,它根植于一种文化、一种价值传统、习惯和信念之中,根植于政府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中。中国管理的哲学思维、人文精神、社会制度等与西方有霄壤之别,情境是本土化管理研究的关键因素。“管理思想根植于一个国家的社会组织和民族文化之中,因此管理研究必须本土化”。但“与国际接轨”的感召、僵化的学术考核制度,如A刊、B刊、SCI、SSCI、EI、CSSCI等,使主流学者趋之若鹜地按照北美范式、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西方管理理论在中国企业进行验证。在“国际化、规范化、实证化”的学术标尺下,中国管理学术研究的论文数量不断被刷新,却不见“灿烂的音符”。部分学者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质疑与反思管理学界存在“两张皮”、“自娱自乐”、“吃别人嚼过的馍”等种种弊端、“一些实证研究是用各种表格和数据填满自己的文章,似乎持有数据就获得了真理和解决方案”、“拎着榔头找钉子”、“缺乏先进的科学方法训练”、“缺乏对科学目标的理解”、“将科研的目标视为发表论文”、“生吞活剥地采用西方理论,忽视中国管理的历史根源和现时状态”等。针对这些问题,席酉民呼吁“学术界的当务之急是推进一场深刻的变革”、“回归到管理学术的根本追求”、“发展直觉与洞见”、“为管理知识的增进有所贡献”。韩巍与赵向阳提出“非科学性让管理研究变得更好”的观点,主张以诠释主义作为替代性的研究进路。对既有西方科学理性以及泛实证研究范式的反思与超越,还在进行中,人性、心智、感知、信念等非理性因素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备受   中国丰厚的文化与哲学底蕴,为本土管理理论的开发,提供了信念的支撑。

阴阳之道的辩证思维、天人合一的天人之学、和合的价值追求、宽严适度的管理原则、易简不繁的简约之美是管理理论研究与指导管理实践的智慧源泉。“周易是迄今为止将环境的‘复杂性’和‘可认识性’结合得最好的理论之一”,“易学管理理论既是独特的,又是普适与共通的。中西互释是建立管理学中国学派、发展中国管理学术的唯一途径”。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精髓的体现。以“道”、“阴阳”、“悟”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哲学是关乎智慧的哲学,老子利用阴阳思维诠释万物起源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整体性、动态性与对立统一性以及“为道日损”的修炼正是管理研究者寻求突破性创新的理念基础。贾良定等提出3阶段9步骤的理论创新过程即个体层面的学习过程(思考:体验-搜寻-表达)到团体层面的学习(整合:讨论-说服-合理化)再到社区层面的学习(辩证:体验-完善-规范)正是道家思想的“悟”的充分体现。因此,根植于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与管理实践的本土管理研究将富有生生不息的力量。

  2.国内顶级期刊的平台支持。本土理论的开发不仅需要学者们的个体创新,还需要平台的支持与推介。表1以及图1显示,以“本土管理”、“东方管理”以及“中国式管理”作为主题词的相关文献,自-年16年间呈现了快速的增长。以“东方管理”为主题的本土管理研究起步较早,在样本年度内呈正态分布的倒U型变化趋势,年达到最高峰,共有70篇文献发表;“中国式管理”为主题的研究则起步相对较晚,年才开始并有2篇文献发表,在-年度内呈正态分布的倒U型变化趋势,-期间持续发表文献数量较多,共发表89篇文献;“本土管理”为主题的研究起步较早,样本年度内呈现先逐年快速增长后再缓慢下降的趋势,年发表文献数量最高,共发表篇文献。

总之,观察16年间有关中国本土管理的研究趋势可以发现,“东方管理”与“中国式管理”的相关文献在初期学者的引发下,文献数量快速增长,之后则逐年下降,而以“本土管理”为主题词的文献则不仅文献数量最多并且还将持续得到充分的   图2显示,中国管理类核心期刊给予本土管理研究以充分的支持。以“东方管理”作为主题词的文献中,支持力度最大的当属《管理学报》,自年便开始支持东方管理的研究,共发表8篇文献,占全部(CSSCI,SCI,ECI)该类文献总量(73篇)的11%;《经济管理》的支持时间最早,年发表了东方管理研究的文献,共发表7篇,占比32%。《管理世界》相对较晚,年发表第一篇有关东方管理的文献,共发表7篇,占全部文献发表数量的32%。

  以“本土管理”作为主题词的文献中,《管理学报》依然支持力度最高,发表相关文献高达76篇,占全部(CSSCI,SCI,EI)相关文献总量(篇)、核心期刊全部文献总量的68%,最早发表时间为年;位列“本土管理”文献期刊支持第二的是《经济管理》,发表文献3篇;《管理世界》仅于年发表1篇文献,《中国工业经济》发表2篇相关文献。

  以“中国式管理”作为主体词的文献中,《管理学报》居第一位,发表18篇相关文献,占全部(CSSCI,SCI,EI)文献总量(94篇)的19%;其次是《经济管理》,发表4篇;再次为《管理世界》及《南开管理评论》,各发表2篇,《哲学研究》、《中国软科学》、《中国工业经济》分别发表1篇文献。

注:期刊层次为SCI,EI,CSSCI,不含其他期刊

  总之,从对本土化管理研究的期刊支持方面来看,管理类核心期刊的综合支持顺序依次为《管理学报》(篇)、《经济管理》(14篇)、《管理世界》(10篇)、《中国工业经济》(3篇)、《南开管理评论》(2篇)以及《中国软科学》(1篇)。哲学领域中影响力最强的期刊《哲学研究》也在   3.开拓者的引领。部分非主流学者尝试超越“理性与世俗”的思维范式,结合中国文化、制度与管理实践,对本土管理理论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具有典型本土特色的管理理论,如苏东水的东方管理理论、席酉民的和谐管理理论、黄如金的和合管理理论等,为本土管理理论的开发做出了贡献。也有部分学者对中国管理本土化研究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如李平对中国管理研究的话语权、管理本土研究的理念定义及范式设计以及本土管理哲学基础等的研究;贾良定等于年构建的情境本位模型,为理论构建的情境化或本土化提供了理论指导;黄光国对管理学研究的后现代智慧的探索;徐淑英对中国式管理理论研究学术共同体以及学术制度变革、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策略、商学院价值观与伦理等本土管理理论研究的系统思考;韩巍对中国管理情境、管理新理论的必要性等有关管理本土化学科建构的关键问题、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哲学基础、管理研究的科学性等问题的研究等。

  探索者的研究为构建中国本土管理理论、增强中国学者对世界管理理论创建的贡献、强化中国管理研究的话语权以及指导中国管理实践作出了很大贡献,尤其是那些在国际上有较强影响力的学者的引领,增强了对本土管理研究的信心,是管理研究本土化道路自信的现实体现。

三、中国管理研究本土化的价值诉求

本土管理理论研究,在思维方式与研究范式上应基于中国文化与管理实践的情景,突破过于追求科学理性的实证范式。在价值取向上,要树立贡献世界管理知识体系的责任、增强中国学术研究的话语权以及指导管理实践的意识。

  1.贡献世界管理知识体系。学术研究的终极动力是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以贡献于世界管理知识体系。本土管理研究,应摒弃仅仅为职称或者职位而研究的功利之心,以正确的科学哲学为指导,直面管理实践,实现西方科学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管理实践的有机结合,为中华民族复兴做出贡献。从科学管理产生至今,产生了一系列丰富的理论成果,但中国学者对全球管理知识的贡献微乎其微。中国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改革开放30多年的管理实践,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企业,如华为、海尔、格力、联想以及腾讯等知名的华人企业,这些企业的背后闪烁着管理智慧的光芒,亟待本土管理研究者予以开发并发扬光大。

  2.增强国际话语权。本土管理研究者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是大国崛起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本土化是中国学术面对大国崛起这一历史性变化的必然选择。根据成立于年的美国管理学会(AOM)的统计,截止到年2月15日,AOM有会员,其中有54%的会员来自美国,而来自北美和欧洲以外的会员仅占18%,其中仅有9%在亚洲设有分支机构。年度SSCI收录种由40余个国家出版的期刊,其中美国占比将近60%,涉及中国社会科学的期刊却只有10种,占比仅为0.5%。由此可见,中国学者的学术话语权影响力很低。为了增强国家话语权,中国本土管理研究需变革现有研究范式,实现对原有理论体系的突破。“不仅要参照国际主流的理论构建模式,更需发挥自己的优势,走出独特而有效的困惑驱动式、哲学引导式、分类式、框架式、比较式和隐喻式等6条路径。”为了丰富中国管理理论、增强本土理论合法性并增强话语权,本土管理理论不仅要反映中国制度与文化的特征以及管理实践,而且需要建立学术对话平台尤其是要加入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对话体系。徐淑英、陆亚东、李平、贾良定等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开创性工作,并卓有成效。

  3.指导本土管理实践。本土理论构建的目的在于能够对本土管理的困境做出富有洞见的诠释,非为理论而理论。管理研究者应“寻找事实或揭示真相,以帮助组织改进绩效”,“最重要的工作是发展中国本土管理研究,发掘中国管理实践中值得研究的问题,以确保我们的研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是使本土管理实践者从事于“有格调、有秩序、有创造,让这个社会更加美好的组织生活”。

  本文认为,在管理理论研究长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以科学理性为主要特征的西方管理理论一直在主导着管理的理论界与实务界,而管理学科的社会属性决定不可能如同自然科学那样存在普遍可适用的管理理论,中国管理理论的构建应当直面中国管理实践,中国文化与哲学、期刊支持以及开拓者的研究为本土理论的开发提供了道路自信,探索真理、贡献世界知识体系、增强国际话语权以及指导本土管理实践应成为本土管理理论开发的价值诉求。

济南大学学报

1

长按识别







































QQ聊天机器人
北京中科皮肤医院好不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laixianzx.com/tlfc/2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