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否》、《损》、《益》
损下益上为损,损上益下为益,损益两卦皆有损,惟所损不同,损益两卦皆有益,唯所益不同,《易经》损益相连,卦名一损一益,其中关联分别,值得仔细玩味。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更值得玩味的是《泰》、《否》、《损》、《益》之间的关系。泰卦下卦九三阳爻,变为损卦上卦上九阳爻,为损下益上之损。否卦上卦九四阳爻,变为益卦下卦初九阳爻,为损上益下之益。
按《易经》64卦的卦序,由《泰》入《否》,一步之遥,转瞬之间。《否》极《泰》来,万水千山,天翻地覆,中间隔着62卦,如果按照正常的卦序来走,一辈子也可能翻不了身。
《否》极《泰》来,力挽狂澜,扭转乾坤,非一般人能完成,一般也没有这么好的运气。更靠谱的是看能否参透《泰》、《否》、《损》、《益》之间的关系,走走捷径,加速《否》极《泰》来的转化。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何以为之?
佛家六祖有云,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又云: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又云: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
用佛家的修行办法,《否》极《泰》来的智慧,离不开自性,离不开自己的心。用《易经》的办法,《否》极《泰》来,同样如此。
用佛家的修行的最高纲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于色,不住于相而生其脱《否》之心,不为《否》境、《否》相所困,不住于《否》境、《否》相而生其脱《否》之心,为转《否》为《泰》的第一步,则为佛家智慧。
佛家的智慧,同样也是《易经》的智慧。《易经》64卦,爻,乾坤也罢,《泰》、《否》、《损》、《益》也罢,64卦,爻皆是境相,卦为整体境相,爻为整体境相中的小境相。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系辞.上》第9章,在谈及大衍占法时,有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的说法。《易经》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可当万境万相,足以应对世间之万事。
《系辞.下》第8章,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的阴阳二爻,既为爻,又为事,亦为境相,亦为心。
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的阴阳二爻,唯变所适,正是境随心转的《易经》智慧。亦合不住于色,不住于相而生其心的佛家智慧。
只是《易经》智慧与佛家智慧不同,佛家自性靠自己去悟,只给出了一个大的原则,《易经》智慧不仅给出了境随心转,唯变所适的原则,《易经》老祖宗还用卦辞、爻辞给出了具体的转化方向。
无论是佛家智慧,还是《易经》智慧,《否》极《泰》来,转《否》为《泰》的第一步,都离不开自己的脱《否》之心。无论是佛家智慧,还是《易经》智慧,不为《否》境、《否》相所困,生转《否》为《泰》之心,皆为转《否》为《泰》之始。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有心无行,皆为虚幻。有心无行,皆为空中楼阁。万丈高楼平地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的《道德经》用的是一个“作”字,佛家修行修行,离不开一个“行”字,王阳明的“心行合一”,最为直截了当。
何以行之?
有心有行,才能谈转《否》为《泰》。怎么扭转乾坤,变天地之《否》为地天之《泰》呢?扭转乾坤,加速《否》《泰》转化的路径在于《否》、《益》、《损》《泰》。
《易经》卦序,泰而后否,损而后益,盛衰损益如循环,盛衰损益如日月,盛衰损益如昼夜。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泰极否来,否极泰来,变动不居为乾坤天地之法则,谁也没有办法改变。
敬畏天地。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戒惧谨慎,居安思危,宠辱不惊,悉心应对,《否》极《泰》来自有时,心行则可。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