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颂middot第三届江苏美术奖作

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
据悉,因展馆有限,美术奖分两批展览,第一批美术奖、获奖提名、油画、评委作品展到10月30日;第二批中国画、版画、水彩、综合画种展至11月4日。

获奖作品欣赏

(以姓氏笔划为序)

马帅《晚归》中国画省直创作感言

对生活应该永远带着好奇心,绘画是用来表达自己和内心的,是自我的观照,不需要用别人的眼睛来观察世界。对我而言有很多瞬间记忆犹新,久久不能忘怀,在路口看到匆匆而过的人们就是其中一个场景。通过自己的笔表现出不同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是我努力的方向。

孙宽《微风吹过山谷》中国画苏州创作感言

《微风吹过山谷》取材于浙江楠溪江畔的林坑。第一眼看到林坑景色的时候,只有一个感觉一一世外桃源,青山绿水掩映下的村庄静静地等在那里,是一幅天然的图画。整幅画的构图就是对现实的描绘,稍改动了几座桥的位置。平时我以苏州园林为创作题材,这次加入了点景人物、汽车、招牌、猫狗等的描绘,是对自己创作的一个扩展。

江辉《建设者的黎明》中国画宿迁创作感言

作为一名画者,我一直在作品中追求现代技法和传统神韵的交融,如何表现普通而又美好的现实生活是我探索的方向。《建设者的黎明》表现的是一夜风雨刚驻的南京凌晨,近处斑驳积水的工地上密集的工程车整装待发;远处新建的楼房上建筑工人已开始紧张忙碌;更远处是高楼林立的金色天际线。强烈的焦点透视把画面空间拉的很深远,通过描绘繁忙的工地表现一个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大都市,向建设我们幸福家园的劳动者致敬!

吴鸣《逆行者·守卫》中国画常州创作感言

《逆行者·守卫》这件作品的创作动力,缘于我往返家与画室之间的亲身体验。在全国抗击新冠疫情的那段时间,每天从家出发去往常州画院途中,都会遇到交警设卡检查来往车辆,检查驾照、测量体温、询问来自何方、去往何处等一些问题,这个过程触发了我创作的灵感,作品刻画了七位执勤的交通警察认真严谨的工作场景,那荧光黄的警服是那么醒目而耀眼。画面以黑白灰为主调,突出警服的荧光黄。人物处理是用我擅长的线条勾勒,加以墨色的皴擦,精细的面部刻画力求生动传神。这件作品采用了最朴素的工写结合的表现手段——图式力求新颖饱满,色彩力求激荡而融合,立意力求平凡又高远。

张腾《颂小康》中国画宿迁创作感言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理应拿起画笔描绘江苏新风貌。无数的人在奔小康的路上付出了自己的心血与青春,《颂小康》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孕育而生。作品通过描绘一群拉二胡的老人,表现他们安享晚年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借助他们拉出的旋律来歌颂这个美好的时代。作品在绘画表现上以水墨为主,画面凸显笔墨,以笔墨去造型。为突出老人的神态表情,特用赭石渲染面部,更好的表现出他们自我陶醉的幸福生活。

张迎春《春和景明》中国画省国画院创作感言

《春和景明》这幅作品以传统货郎架为背景载体,描绘了各种禽类共栖同一环境中自由自在、共生共处的理想境界。同时,今年是生肖鼠年,十二生肖是中国民间常用的纪年方式,十二年循环一轮,鼠为首,预示着新一轮生肖的开始。生肖作为民俗文化符号,在中国具有深刻而实在的含义,是一年中的吉祥物,表达了人们的憧憬和祝福,所以我将十二生肖形象以各种形式表现在画面之中,它们或直接以具体形象呈现,或转化为文字、玩偶、图案来表现。总之,我想使作品既有现代感,同时又要以中国传统元素为主线,体现一种生机,一种向往寄托之情。

陈明《国之栋梁》中国画省国画院创作感言

《功勋系列》描绘的是几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及著名科学家、学者等,他们是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屠呦呦,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李小文,著名遥感学家、地理学家。作品采用没骨水墨的技法来表现人物,向为祖国建设作出特殊贡献的功勋人物致敬!

陈三石《直播中国》中国画苏州创作感言

毫无疑问,“脱贫”“小康”“直播”等是今年的高频词汇,年是中国全面脱贫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年,对广大的农民来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对中国对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作品《直播中国》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攫取当下农村脱贫致富的时代剪影。画面聚焦一对山村老夫妻在家门口用直播形式吆喝卖山货的场景,旨在体现新时代的农民不同于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积极运用手机、网络这一新农具,分享时代红利,让直播成为新农活,用直播为农产品打开销路,走出致富的新路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插上了“云翅膀”,为山区的脱贫突围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有效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实现百年梦想!

姜永安《村头的夜晚》中国画省国画院创作感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鼓舞下,党和人民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与奋斗。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是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各行各业不遗余力地在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不断展现出新作为、作出新贡献。作为美术工作者亦是如此,大家用画笔采用不同形式讴歌和展望这一伟大的愿景。小康社会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小康,也是精神生活的小康,我的这幅作品就是表现这一视角,通过对乡村夜晚人们自娱自乐的卡拉ok来映现社会主义新农村脱贫致富、从衣食温饱走向精神快乐的期待与现状。

姜唯一《二月二》中国画南通创作感言

农历二月初二是传说中龙抬头的日子,刚度过祥和新春的人们又要开始为一年一度的春忙做准备了。每年的这一天,我所在的小镇总会人头攒动,热闹异常。久之,形成了在地方较有影响的“二月二”庙会。

表现熟悉的人和物是我一贯的创作信条,农村和农民形象成为我时常描绘的内容。熟悉才能深入了解,了解方可激发美感,美感诉诸笔端,洋溢出的便是画者满满的情感,作画时的一种自信和从容便也翩然而至。略带构成形式的构图增强了画面的视觉观感,近乎白描稍作变形的形象刻画更加凸显了人物的性格,涌动的人群增加了画面的动感,淡绿的色调昭示着春天的到来。

高凯《春天的约会》中国画南京创作感言

年的春天,突然的“居家生活”让所有人由衷的期盼春天的到来,《春天的约会》就是在此背景下构思创作的。

我以俯拍全景视角,描绘了人们丽日之下草地野餐的场景。我把各种人物动态,餐垫食材,统一于整片绿色之中,力求画面丰富而充满生活气息,体现小康生活的美好场景。

郊游、野餐,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这份美好在年尤其特殊、珍贵和值得感激。只有国家昌盛,社会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高建胜《春光里》中国画省直创作感言

春风轻轻吹过大地,带来了希望,带来了勃勃生机。白玉兰舒展着婀娜的身姿,在阳光下静静绽放,仿佛降临人间的仙女,那么的纯洁,那么的优雅,默默守望着大好春光。在春光里,在蓝天白云下,是我们热爱的家园,这里有青山绿水,有粉墙黛瓦,有欢歌笑语,还有美好的梦想。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这里的人们正在用辛勤的汗水,建设更加美丽的家园,走向未来,走向美好的新生活,不负春光。

詹勇《芳华绝代》中国画省国画院创作感言

《芳华绝代》的画面人物取材于戏曲中的穆桂英形象,戏曲本身作为一种高度凝练、高度程式化的艺术形式,与中国画的美学意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用白描的方法来表现戏曲人物,就是尝试用一种艺术形式来完成对另一种艺术形式的探索。通过对戏曲中穆桂英形象的主观提炼、概况取舍,结合自己对人物形象的印象和感悟,对其作概括性的形象塑造,再运用各种长短、粗细、浓淡、刚柔、疾徐、虚实等不同变化的线,展现出穆桂英那种神采奕奕的风貌和翎毛舞动、裙下带风、靠旗招摇的飒爽英姿。

管为民《月牙湾渔港的船歌》中国画连云港创作感言

我每年多次到黄海边渔港渔村深入生活,进行采风。休渔期的大海和宁静的港湾,一排排整齐的渔船和交叉挺立的桅杆及灰绿色的渔网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随风飘动的红旗象跳动的五线谱一般,与我的许多人生感悟产生了共鸣和碰撞,激起了我用画笔把这些感受表述出来的强烈冲动和愿望。

《月牙湾渔港的船歌》这幅作品,采用纯水墨的手法,表现渔船的厚重和节奏感,通过画面的水墨结构的层次变化,体现光与影的虚实空间,让读者在水墨线条的无限变幻中感受艺术的美感,在画面设计构成中,感悟生命,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王爱俊《渔民日记》之五油画常州创作感言

农民,这个巨大的群体,在这个时代是如此的与土地紧密契合,是他(她)们用勤奋和智慧铸就了劳动者的光荣!在城市、在乡村、工厂田野??遍布了他(她)们流淌汗水的身影。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确,近时期在中国农民丰收节上,展现出来的丰硕成果就足以证明。我在此次油画艺术创作中摒弃照片化的描摹造型,通过适当变形的形体造型来表达劳动者的幸福的憨厚感,配合主观的色彩、以及称鱼的场景最大限度体现他们的获得感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以求得主客合一的精神共鸣。我把画面上所有人和物都拟人化了,用归纳提炼的手法来渴望达到情感结构造型的微妙和准确,追求一种结构表情的生动来体现农民奋斗中的艰辛、沧桑、满足和释放他们个人(群体)在这个时代中的创造价值,激发人性和自然的统一。

任济东《静静的故乡》油画南京创作感言

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中华民族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历史节点。怀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敬仰,怀着对农村深厚的感情,我选择了用油画来表现我的故乡,画面选择了用俯瞰的角度进行表现,那些暖阳照耀下整洁的红瓦白墙、美丽的乡村别墅、高高耸立的信号塔,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欣欣向荣的新景象,讴歌了伟大祖国的新成就,描绘了故乡蓬勃发展的新篇章。

李国梁《那年系列—6》油画徐州创作感言

每个人从生活中感悟生命的各种意义,对于探索这些意义,我们人类开创了各种形式或途径来认识世间万物的存在,无论是哪一种形式或者途径,都可以说是人们对世界或人间自我意义上的认识和表达。

在现代化进程中新、旧事物的交繁错综,时代建设的发展与变迁,与之对比的是或古老、或废弃的旧事物。这些具有历史性、陈旧且充满生命力的老建筑是这张作品的核心。构图上运用了几何造型的对比,强烈体现浓浓的工业气息。色彩上主观强调黑白的运用,加强时代记忆的视觉效果。画面的语言上,与近几年创作的作品一致,以极简主义为主。形式的极端简化,使用基本形状、原色中的单色追求其客观性。回归原点,面对点、线、面、光、色的主观重组,用“极少的色彩,极少的形象”简化画面;除去干扰主体不必要的东西,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创作过程中我认为作品需要表达的,并不仅仅是物质的自然形态,而是自身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内涵。

沈彬斌《共享南京》油画省直创作感言

共享单车让共享的概念撞进我们的生活,触动了我,于是便尝试着创作共享系列。创作中,把新时代的人与物放在一起,探索前进的我们与时代进步的产物很贴切,能产生共鸣。我去掉了繁杂的背景,只用深浅两大块区分画面,试图让所有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laixianzx.com/tlxtc/96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