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大鼓与岳村鈲子新考

题记:

徐步成文水岳村人,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早年曾在东北鲁艺、汾阳师范学习,曾随四野文艺宣传队南下,后转业到县文化馆工作。专长器乐演奏,为记录文水民间文艺史料,徐步成跑遍了全县大小村镇,行程一万余里,走访了多人次,不但挖掘整理了别具特色的“文水锣鼓”、“岳村鈲子”、“文水民间吹打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记录了几十首文水民歌,搜集编印了《桥头大鼓》、《岳村鈲子》、《拗文化之研究》《桥头村民俗文化及其它》、《文水民间吹打乐》等油印书刊,被喻称为文水“民间文化探宝”人。

(摄影李安有)

小时候,听老人们讲过一段民间故事:说明嘉靖年间,文水知县许大老爷没有请它迎接“麻衣仙姑”,没想到夫人的乳房突然肿的大如包袱,痛得哭天喊地。大老爷遍访名医都无济于事,闹的周围人不知所措。有的说“是不是得罪了麻衣仙姑”?有的猜测说,莫非是惹恼了桥头大鼓?大老爷思来想去,不管怎么说,先派人送去厚礼,又指令村里社头说情,都被拒之门外。情急之下大老爷亲自前往桥头村登门谢罪,并许愿来年一定请龙鼓出庙,杀猪宰羊供奉鼓爷爷。待他心急火燎赶回家时,老婆的乳房病痛果然消退了。

也许是受故事里边“鼓爷爷”的感召,如今年过花甲的我凭着对民间文化的痴迷,悟出它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走上鼓文化研究之路。

历史上的文水锣鼓,自古以来就是沿着文峪河流域传播而下,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壮大,它的根就在文峪河,有了河水才使得平川土地肥沃,人杰地灵。哪里的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哪里的文化就繁荣。多少年来,锣鼓名品辈出,风格各异。吕梁山东部山涧的《鼓子秧歌》;俗称(跑场子、混秧歌),在沿河一带四处可见,随着经济、文化的交往,逐渐东移,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到了西社叉口一带,尤其是到了宋家庄则变为平原风格。该村地处河畔,地势平坦,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歌、舞、乐融于一体的大型《鼓子秧歌》最为出名。世代相传的班社组织,既健全又强硬,延续至七十年代历久不散。它由源头流传下来,流传到东、西文峪河各村、城关山区以及汾阳边缘地区,这些村镇年节时沿街敲打演唱的《混获歌》社社可见。当时,作为锣鼓中心的桥头村、岳村,西有背风向阳的吕梁山,中有自古有之的古官道,东有灌溉便利的文浴河,就近又有支水凤凰城,山青水秀,鸟语花香,诱人的田园风光,给民间文化艺术的“优生优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样的环境,说它是极好的风水宝地一点也不假。在它的周围,作为红火热闹的快腿锣鼓《狗厮咬》到处都有。此外,一村独有的县城北街《四炒花两点点》、北徐村的《接中社》。中社村与北徐村互有拜年之俗,大年一到,人们敲打礼仪锣鼓进村拜年。地处城西南子夏山下的马西村一带,历史上就有村村社社闹锣鼓的习俗,清末马西村的锣鼓名手引进《岳村鈲子》编创了西部风格的社火锣鼓《铙》以后,鈲子由此向下传播,最远到达汾阳交界处。该村和东南部连接的地带,西至东南走向的大坡地,是个有鈲子痕迹的开阔区。村里的鈲子与岳村的鈲子如出一辙,但这里的锣鼓有别于《岳村鈲子》,它潇洒浪漫,刚劲有力,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起鼓开门见山,结束给人以急刹车的感觉。在这条开阔区内,其语言既不是完全汾阳味又都不是文水味,很有特殊性。马西人头脑灵、直而硬,很有一股粘头劲。他们称“鈲”或“呱”为“Guo(子镲”是正确的。和我此前所定鈲子的读音和用字也是一致的(康熙字典中就有此字)。八十年代初,我进住马西村调研,无意中发现了与鈲子有缘的《铙》。查看鈲子时已是破烂不堪。根据情况,我将《铙》定名为《马西铙》。《马西铙》恢复演出后人们为之一震,省地领导对此极表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效果好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专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laixianzx.com/tlxtc/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