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尔伯特是个历史悠久且有丰富多彩的地名文化的地方,留存的地名可追朔到辽金时代。金国初年,蒙古朵儿边(杜尔伯特)部落移牧嫩江左岸中下游,世居此地近千年,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多元而鲜活的地名文化,很多地名也反映了时代变迁的痕迹。
杜尔伯特的地名富涵蒙古族文化元素,反映了该地域的历史发展脉络,记载着杜尔伯特蒙古部落的形成、迁徙及在杜尔伯特草原的历史发展进程。研究杜尔伯特地名文化,是挖掘抢救杜尔伯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课题。杜尔伯特地名,包括现今存留的县、乡(镇)、村(屯)、农林牧渔场、草原、山丘、水系、农林牧渔生产点地名及景区、保护区、车站、遗址等名称,包括古代具有地名性质的部落与旗、县名称,也包括县内湮灭的地名与县境外原杜尔伯特旗的蒙古语地名,研究这些地名的蒙古语与汉语用字、读音及名称的由来、含义、历史沿革,我们可以清晰地窥视出杜尔伯特地区近千年来的社会历史演变、经济发展进步、民族文化交流情况以及该地名指代实体的地理位置、自然风貌等许多信息。
一、地名记载着杜尔伯特部落迁徙与融合发展的历程
“杜尔伯特”和“杜尔伯特草原”是杜尔伯特地区最具有标志性的地域名称。“杜尔伯特”之名史籍记载已有上千年历史,它原是蒙古部落名称,是指蒙古朵儿边部落和嫩科尔沁杜尔伯特部;它也是蒙古地方行政建制名称,是指清崇德元年(年)建立的杜尔伯特旗和新中国(年)建立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杜尔伯特草原”是蒙古人在这里建制以后产生的名称,它特指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大草原,在研究杜尔伯特历史时,也指杜尔伯特部落游牧地和杜尔伯特旗境。
“杜尔伯特”,蒙古文记作“杜尔伯德”,蒙古口语也读作“杜尔伯德”,是蒙古语“杜尔本”、“杜尔伯”的复数形式,这些词汇的蒙古语意都是数词“四”的意思。“杜尔伯特”作为部落名称,是“四兄弟的人们”、“四兄弟的部落”之意。
“杜尔伯特”之名,经历了由起初的蒙古氏族名称、部落名称、地域名称到国家地方一级行政建制名称的演变过程。
“杜尔伯特”之名,来自于蒙古高原的一个古代蒙古氏族的称呼,后来成为这个蒙古部落的名称。汉文史籍在翻译《蒙古秘史》时,大多把这个蒙古部落音记作“朵儿边”。“杜尔伯特”氏族形成大约已有一千多年了,其名称见于史籍也有八百年了,年成书的《蒙古秘史》最早明确记载了这个氏族。道润梯步先生所著新译简注《蒙古秘史》中称:“都娃?锁豁儿有子四人,如是居间。其兄都娃?锁豁儿殁矣。都娃?锁豁儿殁后,其四子们,不以亲齿其叔父朵奔?蔑儿干,鄙薄之,离析之,弃置而迁徙之矣。遂为朵儿边氏,朵儿边百姓者即彼等也”。而[蒙古]策?达姆丁苏荣先生的蒙古文转写本《蒙古秘史》中在记录这件事时则记为:“都娃?锁豁儿有四子……成为杜尔伯特氏。”《蒙古秘史》中所说的这个朵儿边氏、杜尔伯特氏,就是《蒙古源流》中记载的“托诺依、多克新、额木尼克、额尔克”四兄弟,即由他们四兄弟组成的蒙古部落。朵儿边氏虽说年见诸于文字记载,但是,这个氏族的产生却远远早于这个年代。据《蒙古秘史》和《大蒙古国源流黄金史》等史籍记载,组成朵儿边部的四兄弟的父亲都娃?锁豁儿,是蒙古始祖孛尔帖?赤那的第12代世孙,四兄弟的叔父朵奔?蔑儿干,是成吉思汗的第11代世祖。“据此推算,朵儿边部大约在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叶就开始活动于人类社会历史舞台”。千年前,生活在蒙古高原肯特山与斡难河一带的都娃?锁豁儿的四个儿子,离开其叔父朵奔?蔑儿干,分居而称朵儿边氏。其后裔又东迁至贝尔湖一带而成朵儿边部,此部辽金期间再迁至大兴安岭以东,金太宗天会年间(年)三迁至嫩江与通肯河之间游牧。算来,到此地已有年历史了。由于这个蒙古部落最早来到嫩江左岸中下游,并世居此地,这片草原才有了“杜尔伯特”之名。
在朵儿边部游牧杜尔伯特草原四百多年之后,明朝嘉靖年间(年),为辅佐北元大汗达莱孙?库登汗,原居大兴安岭之阴的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第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喇,率科尔沁万户左翼东迁至松嫩平原,为有别于留居大兴安岭之北的科尔沁部右翼,号所部为诺恩(嫩)科尔沁。起初,刚刚来到松嫩平原的嫩科尔沁部,与原在这里游牧的豁罗剌斯、扎拉伊尔、朵儿边三部同牧。大约在明嘉靖三十六年(年),东北蒙古部落“兀良哈三卫”之一的福余卫的乌济耶特人反叛北元大汗,库登汗令嫩科尔沁部参与平叛。平叛胜利后,奎蒙克?塔斯哈喇的长子博迪达喇的第八子爱纳嘎,分牧于嫩江左岸的乌裕尔河中下游即朵儿边部游牧地,便占领朵儿边之地,吞并朵儿边之众,沿用朵儿边之名,号所部为嫩科尔沁杜尔伯特部。朵儿边部民众融进了嫩科尔沁,组成了新的杜尔伯特部。此时起,汉文史籍将这一区域和这里的蒙古人记作“杜尔伯特”,此汉文记法便约定俗成。
二、地名记录了杜尔伯特地区的历史沿革和重大历史事件
(一)历史沿革
在千年的历史演进中,杜尔伯特由蒙古部落游牧地发展到国家地方行政区域,留下了许多行政建制名称。行政建制名称具有地名的特性,反映着杜尔伯特地区的历史沿革。
朵儿边部金代初年来到嫩江左岸中下游游牧,隶属上京路;蒙元时期先隶属帖木哥豁赤斤后裔国王,后隶属辽阳行省;明代前期隶属奴儿干都司之蒙古兀良哈三卫的福余卫。明代中叶,嫩科尔沁部来到这里,此地为嫩科尔沁杜尔伯特部游牧地。这一时期,朵儿边部与继之的杜尔伯特部由于以部落形式生产生活,没有行政建制名称留存,只留下了与部落相关的地名。
清崇德元年(年),清廷撤部建旗,杜尔伯特部第二代诺颜阿都齐的长子色楞为首任扎萨克,“杜尔伯特旗”成为国家地方行政建制名称。
对建旗后的杜尔伯特旗方位、境域、四至边界等,清人张穆《蒙古游牧记》记载的比较详细具体:“杜尔伯特部在喜峰口东北千六百四十里,至京师二千五百里。东西距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四十里。东至黑龙江界,西至扎赉特界,南至郭尔罗斯界,北至索伦界。……牧地:当嫩江东岸,齐齐哈尔城东南,呼兰城西。东至哈他伯齐坡(会典作哈逹布,起百四十里接黑龙江界。旗东百四十里有富谷,蒙古名巴雅鼐。旗东十里有乌叶尔河,源出黑龙江境内,西南流,经党衲坡,又南入郭尔罗斯后旗界)。南至阿苏台扎嘎(百六十里接郭尔罗斯界)。西至嫩江(三十里)。北至布台格尔池、乌柯尔鄂克逹(百里接索伦界,旗北百里又有叠翠岩,蒙古语名磨朵图)。东南至霍塔图哈克(百六十里接黑龙江界,旗东南七十里有纳赫尔池)。西南至柯勒吉勒格(百四十里接扎赉特界,旗西南百四十里有和吉蒙克坡)。东北至阿玛勒起绰普多尔互塔(百六十里接黑龙江界,旗东北百四十里有阿拉克阿吉尔汉坡,百六十里有党纳坡)。西北至嫩江(百十里接扎赉特界,旗西北百十里有逹克逹界)。扎萨克驻多克多尔坡”。②《蒙古游牧记》中提到的标志性地点,经有学者考证如下:哈他伯齐坡,在今青冈县柞树岗子一带;党纳坡为今杜尔伯特县烟筒屯镇的珰奈屯;阿苏台扎嘎,在今大庆市大同区老山头一带;布台格尔池,在今泰来县嫩江左岸黑鱼沟一带;乌柯尔鄂克逹,在今杜尔伯特县克尔台乡特勒屯西南的鄂土岗子;叠翠岩,蒙古名磨朵图,为杜尔伯特县境内大山种羊场的四方山;霍塔图哈克,在今安达市、肇东县交界处;柯勒吉勒格,即今杜尔伯特县腰新乡兴隆村很吉日格古城;和吉蒙克坡,即今肇源县富强乡四方山;阿玛勒起绰普多尔互塔,在今林甸县东北界二十棵树屯附近;阿拉克阿吉尔罕坡,即齐齐哈尔市东南哈拉乌苏附近的大阿拉街、小阿拉街。这些地名,记录了杜尔伯特旗被分割前的边界与境域面积。
清初建旗时,杜尔伯特旗编组有64个牛录。牛录是满族军政体制,属旗下的行政建制。但牛录和后来编组的佐领,在杜尔伯特慢慢湮灭,没有演变成地名,而蒙古部落体制的“努图克”却成为重要的地名。明末,阿都齐的6个儿子分牧杜尔伯特草原,各自分封有游牧领地——努图克,分别称古尔本努图克、杜尔本努图克、塔本努图克、道兰努图克、阿尔本努图克、阿尔本讷根努图克。这6个由血缘集团占有的游牧地,逐渐成为行政、经济组织,成为杜尔伯特著名的地名。东北光复后,恢复努图克体制,努图克成为杜尔伯特旗乡镇一级的行政建制。
清末及中华民国以后,蒙古旗地放垦,在垦区设立地方行政建制,造成“旗、县分治”,自然就有新的行政建制名称相伴而生。
清末,清廷对蒙古旗地放垦,开始出现了与垦荒有关的行政建制名称与地名。光绪三十年(年)设立杜尔伯特旗荒务行局,光绪三十二年(年)又设立杜尔伯特旗沿江荒务行局,对杜尔伯特旗大片土地进行移民开垦。放垦后,清廷着手分割杜尔伯特旗地,在中东铁路左侧的垦区内先后设立了安达厅、青冈县。安达,蒙古语意为结拜兄弟、朋友。安达一带为杜尔伯特道兰努图克游牧地,清中后期,是杜尔伯特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接着,清廷又在旗境西部、南部沿嫩江岸边的三个驿站即他拉哈站、多耐站、温特河站及和吉蒙克山地区开辟了时字段、和字段、年字段、丰字段四个垦区,并设置武兴设治公所管理之。
民国政府继续在杜尔伯特旗境内移民垦荒,在安达县北部先设立东集镇稽垦局,后升为林甸县。又于多耐站设置杜尔伯特旗荒务办事处,新开辟了民字段、康字段、物字段、阜字段等四段垦区。民国十六年(年),在时、和、年、丰、民、康、物、阜八段垦区基础上设立了垦区行政管理机构——泰康设治局。泰康设治局将管辖的八段垦区改设为6个区,即第一区驻温特河站(今泰来县时雨村)、第二区驻多耐站(今杜尔伯特县泰和村)、第三区驻他拉哈站(今杜尔伯特县他拉哈镇)、第四区驻八家户(今肇源县富强乡)、第五区驻对喜镇(今大庆市兴隆泉镇)、第六区驻五面井(今杜尔伯特县一心乡五面井屯);民国十九年(年),又将6个区改称为乡,第一区称时雨乡、第二区称泰和乡、第三区称永年乡、第四区称丰南乡、第五区称兴农乡、第六区称丰北乡。中华民国政府还将杜尔伯特旗原有的6个努图克改建为“族”,出现了一族、二族、三族、四族、五族、六族、七族、八族等新区划名称。“伪满康德元年(年),8个族共辖个屯”。这些行政建制与地域名称,记载了清朝与中华民国政府在蒙古旗地通过移民垦荒施行的民族压迫与资源掠夺政策,记载了杜尔伯特旗境域由四万多平方公里锐减到六千多平方公里的历史事实。
伪满洲国时期,泰康设治局升为泰康县,“杜、泰分治”。年,泰康县将6个乡改划为9个乡,即时雨乡驻温特河站、九合乡驻九合屯、泰和乡驻多耐站、和南乡驻和南屯、永年乡驻他拉哈站、喜年乡驻西官地屯、丰南乡驻八家户屯(今肇源县境内)、兴农乡驻兴隆泉屯(今大庆市区境内)、丰北乡驻五面井屯。年,实行保甲制,9个乡改为9个保,即时雨保、九合保、泰和保、和南保、永年保、喜年保、丰南保、兴农保、丰北保。年1月,接收小蒿子特别区,设小蒿子保,泰康县辖区增至10个保。保下设甲,甲下设牌。年,泰康县将10个保改划为7个村,即泰康村、丰北村、兴农村、丰南村、永年村、泰和村、时雨村。在杜尔伯特旗生计地内,日伪政权把八个“族”也改设为7个保,设有王府保、哈布塔保、东吐莫保、好尔陶保、布拉和保、小排排保、后新屯保。年,泰康县归并回杜尔伯特旗后,“杜尔伯特旗辖有7村7保,共59甲。七村七保所辖59个甲具体分布是:泰康村辖5甲:正北屯甲、正阳南屯甲、下坎屯甲、中道屯甲、喇嘛甸子甲。丰北村辖4甲:长发屯甲、山湾屯甲、姜家围子甲、他拉红甲。时雨村辖3甲:中央屯甲、交通屯甲、九合屯甲。泰和村辖3甲:多耐屯甲、泰南屯甲、和南屯甲。永年村辖4甲:中易屯甲、永南屯甲、西官地甲、南地房子甲。丰南村辖4甲:腰地房子甲、后河西甲、大老卜葛甲、小老卜葛甲。兴农村辖4甲:兴隆泉甲、常家围子甲、谷家围子甲、扁担岗子甲。王府保辖5甲:王府屯甲、公屯甲、巴彦他拉甲、庙西屯甲、十五里岗子甲。东吐莫保辖6甲:东吐莫甲、巴哈西伯甲、九扇门甲、好田格勒甲、太平郎吐甲、后胡吉吐莫甲。哈布塔保辖4甲:哈布塔甲、官屯甲、小烟屯甲、前五代甲。好尔陶保辖4甲:好尔陶甲、三面井甲、西乎尔图甲、杏树岗甲。前排排保辖4甲:前排排甲、大排排甲、唐营子甲、东哈布气甲。后新屯保辖5甲:后新屯甲、中新屯甲、前新屯甲、恒吉屯甲、两棵树甲。布拉和保辖4甲:布拉和甲、六家子甲、五棵树甲、王家地房子甲”。今一心乡有村叫拉弹泡村,因近旁有湖称拉弹泡而得名。伪满洲国时期,日本军人在此湖边实弹演习,有一炮弹落入泡子中未响,因而,人们称此湖为拉弹泡。这些伪满洲国时期产生的行政建制与地域名称,是日伪政权在蒙古旗地施行殖民统治的罪证。
东北光复后,时局动荡。年4月,“杜、泰”第二次分治,分别成立了杜尔伯特旗自治政府与泰康县民主政府。当年8月“杜、泰”再次合并,成立杜尔伯特旗民族民主联合政府。此间,对行政区划做了多次调整,行政建制名称变化频繁。
年,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成立后,有关行政建制地名才趋于稳定。之后,又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原因,行政区划名称几经变化,产生了许多新的具有时代特点的行政建制名称和地名。“文革”期间,具有浓烈政治色彩的地名大量涌现,如王府大队,改为建新大队。至年全县实行政社分治,杜尔伯特才基本形成如今各行政地域名称。年,全县开展合村并校工作,村屯数量减少,村屯名称也有所变化。据统计,年,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有乡镇场地名个。其中属于行政区划、自然村屯方面的地名个;属于农林牧渔场方面的地名个。年末,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有乡、村地名个,其中乡镇级地名11个,行政村地名79个,自然屯落的地名个;县城区内有社区名称7个,街道等相关地名46个;农林牧渔场及分场地名61个。
(二)重大事件
有些地名,记录着杜尔伯特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
很吉日格古城,据文物普查考证为辽金古城。金初,朵儿边部移牧嫩江左岸中下游,此地成为朵儿边人的游牧地与居住地。明中叶,奎蒙克?塔斯哈喇率部移牧松嫩平原后,奎蒙克及其后人以很吉日格城为大本营,驰骋东北,多次侵扰明边,与明互市。明末,奥巴为嫩科尔沁首领时,以很吉日格城为首府,曾与后金首领努尔哈赤在此城举行“金、科”第一次誓盟,缔结政治、军事盟约,拉开满蒙联盟逐鹿中原的序幕。因此,此城也被明末蒙古大汗林丹汗围城问罪过。后金天聪四年至五年(—年)期间,皇太极逼迫奥巴率嫩科尔沁本部迁牧西拉木伦河流域后,很吉日格城一带成为杜尔伯特部塔本努图克的领地,有很吉日格爱马克游牧于此。
清代,杜尔伯特旗扎萨克府曾几次移建,留有初建地苏布日格、移建地贝子府、王府等地名。之前,杜尔伯特部时的首领驻帐地额勒森西伯之地名,成为杜尔伯特努图克人永久不忘的亲切记忆。
杜尔伯特诺颜(首领、王爷)的野葬地在境内神山多克多尔山。旗扎萨克家族陵寝建于道光二十七年(年),处多克多尔山南麓,为二陵。一为野葬者骨灰陵,即自爱纳嘎始到第十二任扎萨克喇达纳巴拉,共14位;一为土葬陵,即第十三任扎萨克额绰尔乎雅克图到第十六任扎萨克拉西朋斯克,共4位。陵寝附近设为陵田,编置陵户,例由扎萨克府岁时祭飨,并有陵户奉守其陵事。陵寝近旁陵户居住的村落,叫“乎钦艾勒”,即老屯子。
清代蒙古族笃信藏传佛教,杜尔伯特旗寺之名及许多与宗教有关的地名,记载着旗寺变迁和喇嘛教兴盛与衰败的历史。
色楞为杜尔伯特部第三代诺颜时,厄鲁特大喇嘛内齐托音到东蒙古弘扬佛教,东渡嫩江来到杜尔伯特草原。色楞在驻帐地额勒森西伯为其设白色蒙古包大帐传教,称“察干苏莫”,意为白寺。清初建杜尔伯特旗时,扎萨克府建于苏布日格屯,供奉大喇嘛的蒙古包也移居苏布日格。康熙二十三年(年),康熙帝为杜尔伯特旗敕建旗寺,赐名“余庆寺”,但此名并未流传,蒙古人却将旗寺叫作“蒙恩苏莫”,即银庙之意。乾隆初年,扎萨克府移建于纳赫尔诺尔西岸的贝子府,跟随移建的旗寺称“和硕黑帝”,即旗寺之意,其近旁的湖现今仍称和硕黑帝诺尔(火烧黑湖)。道光三十年(年),旗扎萨克府(王府)移建于嫩江东岸的巴彦查干坡,旗寺也随之移建在保日布敦屯附近,即今敖林西伯乡诺尔屯西边的沙岗子上,称“察干苏莫”,俗称白庙子。此处成为废墟后,人们叫作“苏门额伯德日亥”,意为“寺庙的废址”。后来,察干苏莫闹瘟疫,旗寺最后落址于乌勒吉图乎莫额勒苏地方,称“乌勒穆吉?特古斯?巴雅斯古郎图?察干黑地”,汉语名称富余正洁寺,俗称大庙。
藏传佛教鼎盛时,杜尔伯特旗建有许多寺庙,除了旗寺富余正洁寺建筑群落中的一塔(舍利塔,蒙古语称“西日林冬”)、二仓(喇嘛仓、召音仓)及七庙(活佛庙、迭日额赫庙、千佛庙、蒙和尼玛庙、古尔本努图克庙、塔本努图克庙、道兰努图克庙)外,还有十一处努图克庙和村屯庙宇,即宗兴寺(沙欣巴达荣贵黑德)、福广寺(宝音德勒格尔古鲁格其黑德)、普教寺(苏雅勒托戈格其苏木,俗称珰奈庙)、圣真寺(巴图查干苏木)、兴隆寺(赛音巴达拉古鲁其苏木)、宝兴寺(额尔德尼巴达古鲁格其苏木)、光福寺(格日勒图宝音苏木)、福善寺(乌力吉图诺曼岱布苏木)、兴经寺(诺曼布特格其苏木)、福祥寺(乌力吉宝音苏木)天佛寺(腾格里宝尔罕苏木),另有四处古塔即苏布日格(九扇门)辽塔、吉如干格勒(六家子)魁星塔、好尔陶白塔、保日布敦灵塔。也产生了与佛教有关的村名,如,伊赫别布尔、巴嘎别布尔,即大香炉、小香炉之意。杜尔伯特旗塔本(五)努图克后新屯台吉乌力吉、吉尔嘎拉兄弟俩在嫩江左岸游牧时,建有家庙。家庙称“格日勒图宝音苏木”,汉译为光福寺。庙里铸有两鼎铜香炉(别布尔),远近闻名,“人们就将哥哥乌力吉驻牧地叫伊赫别布尔艾勒,将弟弟吉尔嘎拉驻牧的地方叫巴嘎别布尔艾勒”。
有些地名,如甘春哈嘎、别拉河、好来宝、小河子站、乌达哈嘎、老来克等地名,记录了蒙古旗地被不断蚕食分割的重大事件。安达厅设立后,通判翟文选借管理嫩江沿边垦区的武兴设治公所归并到哈拉火烧屯垦局之际,以划界为名,对中东铁路右侧的杜尔伯特旗土地继续侵蚀分割。甘春哈嘎封堆(和吉蒙克山附近,今肇源县富强乡境内)至别拉河碱锅一带,原为杜尔伯特旗领地,后开发为丰字段垦区,有移民李凤翔、王春仁等垦种。宣统元年(年)四月,武兴设治公所设治员锡寿派蒙员奔巴先期勘察,九月十四日,翟文选亲赴甘春哈嘎地方,与杜尔伯特旗协理章京达木林扎布及随员讷门巴图、吉尔嘎春等人放绳划界。“会勘之时,沿江既无详图可查,彼时前行局原放图册尚未札发到厅”的情况下,翟文选竟以“李凤翔、王春仁是否越垦,该垦户既均未在段”为由,以“纵里数微有参差”,“又何细较锱铢”,“另段拨补”之谎言,强行“出据甘结”。从东南向西北方向沿铁路右侧,从“甘春哈嘎至小河子车站(今泰康车站)即七站南北勘一直线”,“勘至小河子站南三十里小站(今高家车站),即与铁路相接。……遂将由别里河至此封堆平毁,……并将大莫容碱锅亦复勘入厅界”。“均二里立一小堆,再十里立一大堆。……综计大封堆十四座,小封堆五十四座,南北计共一百三十五里”。据此,《安达行政区图》竟将杜尔伯特旗划入安达厅的西乡,旗境域只标注为“杜尔伯特旗蒙古人生计地”。该图解说,至武兴设治公所设立时,“安达厅奉命与拟设武兴厅进行划界,安武两厅边界从甘春哈嘎(哈嘎,蒙古语,即地衣)起,向西北经毕拉尔河、好来宝两泡西沿至乌德哈嘎西沿转向北直到中东铁路小河子车站南止,全长67.5公里。共挖大小封堆68处,作为两厅分界标志。封堆以西划给武兴厅,封堆以东属安达厅”。乌德哈嘎,即乌达哈嘎,指今泰康镇西湖。民国年间安达县政区图(——年)图解说,“民国3年(年)11月1日,安达县所属东集镇稽垦局改置为林甸设治局(林甸县),安达、林甸两县边界从东部老来克屯起,往西经中东铁路五十号小站(今高家站),南至泰来县界止,东西成一条线,立桩为界。界桩以南为安达县所属,以北划归林甸设治局”。安达县的这两份行政地图,竟将杜尔伯特旗境域全部划入安达县与林甸县的舆图里。
三、地名反映着杜尔伯特生产方式渐次演进的进程
杜尔伯特有许多反映生产方式的蒙古语地名,绝大多数与牧业有关,少数反映渔业与狩猎经济。移民放垦后,开始出现与农耕生产有关的汉语地名。这些地名,清晰地表明了杜尔伯特蒙古人的生产方式由游牧到驻牧、由牧渔猎结合到农牧结合最后转为以农为主的发展轨迹。
(一)与牧业相关地名
朵儿边部初来杜尔伯特草原时,游牧是其主要生产方式。那时,蒙古诸部对金国西北部连年侵扰,边界一直不安宁,所以,朵儿边人的游牧方式以“古列延”为主。“古列延”游牧,即许多蒙古包幕帐组成的游牧营地,就是把居住的蒙古包和勒勒车安扎成环形,部落长的毡帐坐落在这个圈子的最中心,然后依次向四周一层一层地向外扩展开,形成环圆形驻营地。居住如此,放牧也如此,牧马的在最外边,牧牛的在牧马地域里边,羊群则游牧在最里层。如果这一地带的牧草吃净了,再迁徙到另一个地方,组成新的古列延。古列延是游动的牧场,也是迁徙的营地。由于逐水草而居,虽有夏秋营地,却只留有山名、水名、草场名,没有留下古列延营地之名。明代前期,明廷与北元长期抗衡,蒙古诸部封建主割据混战,朵儿边部隶属的福余卫多次遭受蹂躏,颠沛流离,营地之名也难留存。嫩科尔沁杜尔伯特部建立后,尤其是入清后,社会安定,牧业发展处于高峰期,人丁也繁衍兴旺,牧业生产方式逐步转入分牧、驻牧,夏秋营地渐趋稳定,便有大量与牧业有关的地名留存。
草场名称是牧业经济中重要的地名,各处草场都有名称。如现在的巴彦查干草原古代叫阿木尔查干他拉,现在的绿色草原牧场草原古代叫察干劳格陶他拉、淖高他拉等。乾隆四十年(年)七月,为了更好地保护草原资源,保证畜牧业健康发展,杜尔伯特旗第十任扎萨克博第贝子在视察各努图克牧场后,“新开辟了15个草场,即白音额日格草场、额勒森西伯草场、查如森草场、胡珠勒图乎莫草场、哈喇乌苏草场、布拉格草场、巴音哈嘎草场、玛勒盖草场、敖林西伯草场、巴音他拉草场、察干劳格陶草场、珰奈召草场、达嘎草场、克尔斯台草场、保根召草场”。其中,查如森草场在今青冈县城附近的柞树岗子周边地区、布拉格草场在今明水县东南布拉格(鸣水泉)周边地区、玛勒盖草场在今黑龙江省农垦局和平种畜场一带。
在生产方式由游牧向分牧、驻牧转变中,开始出现了西伯、阿寅勒名称,这些西伯、阿寅勒后来发展成艾勒(村屯)。
阿寅勒,是大古列延游牧形式转为小型徙牧的生产点,是开始半定居的地方,也是努图克群牧、爱马克分牧继续分化的结果。明末,杜尔伯特部游牧地基本稳定,分封努图克后,各努图克间不能跨界放牧,牧场趋于固定。人口繁衍,各努图克下都有分支属民组织——爱马克,出现了牧场公有、畜群私有的情况。爱马克属民在努图克领地内的指定牧场放牧,虽有四季轮牧,但已开始改变逐水草而居的习惯,逐渐由野牧向棚圈管理形式过渡,开始半定居。于是,明代的野外“玛林高”(老牛壕),逐渐演化为“西伯”。西伯就是用柳条编成的篱笆或用木杆围成的栅栏,用来圈住牛羊。这种“西伯”,也叫“栅栏”或“营子”,实际上就是把草原上的“老牛壕”移至蒙古包附近。至今杜尔伯特县境内称“西伯”的地名仍很多,如,敖林西伯就是高岗子上的营子,乌年西伯就是奶牛营子,巴嘎西伯是小营子,高林西伯是江边的营子,桑恩西伯是旗寺的牲畜饲养点,英田西伯是有碾子的营子,蒙根西伯是旗寺马匹饲养点,额勒森西伯是沙岗子上的营子,哈塔西伯是建在哈塔河边的牧点,公恩西伯是公爷的营子,等等。一两户人家的游牧点就有一个“西伯”,西伯是半定居点,分夏秋迁牧。这些半定居点,通称阿寅勒。明末,杜尔伯特部就出现了32个阿寅勒:“古尔本努图克有苏布日格、巴嘎西伯、阿勒其格台、白音额日格4个阿寅勒,都尔本努图克有胡珠勒图乎莫、自音花、塔尔巴格、浩特格日、沃占敦、勃勃勒吉6个阿寅勒,塔本努图克有布拉和、敖包吐、查干温德尔、巴彦哈嘎、道尔保格、哈布其、好勒布代、曼代、宝布、别布尔、桑恩西伯、合勒吉日格、阿拉坦吉布赫13个阿寅勒,道兰努图克有阿木尔查干、巴彦塔拉、阿木朗图.好勒特格,乎来哈嘎5个阿寅勒,阿尔本努国克有珰奈、阿勒格2个阿寅勒,阿尔本讷根努图克有哈布塔盖.宝布台2个阿寅勒”。清初杜尔伯特旗阿寅勒发展到59个:“古尔本努图克有珠恩苏莫〔东吐莫)、苏布日格(九扇门)、巴嘎西伯.阿勒其格台〔那什代)、塔尔根(他拉红)、白音诺勒、温德格、阿给召(爱海召)、套吐莫勒(唐吐玛)9个,都尔本努图克有公恩西伯(公屯)、胡珠勒图乎莫(胡吉吐莫)、新屯,铁哈勒、塔尔巴格(塔拉巴)、自音花、浩特因格日(好田格勒)、敖包、勃勃勒吉(泊布里)、两家子、拉哈、宝莫布尔(官屯)、后沃古敦13个,塔本努图克有前新屯、中新屯、后新屯、哈布其勒、新苏莫(小庙子)、敖包吐(和平牧场)、唐恩西伯(唐营子)、查干温都尔、布拉和、吉如干格日(下六家子)、巴彦哈嘎、好勒布代(好尔)、道尔布格(胜利)、宝布、曼代、巴嘎别布尔(小排排)、伊赫别布尔(大排排)17个,道兰努图克有阿木郎图、宝日浩特、敖林西伯、好勒特格(好尔陶)、古尔本呼都格(三面井)、吉如干格日(上六家于)、诺尔,巴彦查干、巴彦塔拉,大庙、乎来哈嘎(十五里岗子)11个,阿尔本努图克有郝绕(烟屯)、珰奈、土城子3个,阿尔本讷根努图克有宝格(布合岗子),哈布塔格、扎楞(扎兰格)、宝布台(波布代)、绍仁毛都〔桃李毛吐)、大坑营子6个”。这些阿寅勒,无论名称由来各不相同,含义各有其意,但都是牧业生产点名称。
畜群分牧生产也产生了不同的地名,如,烟筒屯镇有八代泡、大黑山草场。“八代泡”,蒙古语名叫“别达斯?因?诺尔”。“八代”一词是蒙古语“别达斯”的谐音简化。“别达斯”,指三岁母马,八代泡一带就是专门放牧三岁母马群的地方。大黑山草场,蒙古语名叫“达嘎?因?他拉”。“达嘎”,指二岁马,这里是专门牧养二岁马的草原。在清光绪末年的杜尔伯特旗蒙古文地图中有“乌乎尔乌格塔阿寅勒”。“乌乎尔”,语意为牛;“乌格塔”是“乌格塔乎”的误记,意为迎接;“乌乎尔乌格塔乎”,是迎牛岗子屯。此地牛群很大。张穆的《蒙古游牧记》里记载的“乌柯尔额克达”,即指此屯。还有叫“玛拉沁阿寅勒”的,干脆叫作了牧人的村落。也有叫“毛仁塔布”的地方,是牧马营子。“土改”后,一些以牧为主的村落,有的改用汉语名称,叫南马场、东牛场、小羊场等。如,陵户的村落“乎钦艾勒”,因陵户们虽有少量田亩,但以牧马为主,土改时,改称马场村。
这些牧业生产点地名,反映了畜牧业生产上出现的分群放牧的专业分工现象,改变了过去那种不分种类、大小、性别,大群混牧、杂牧的局面,这是畜牧业生产在经营管理上的一大进步、也是畜牧业大发展的表现。
(二)与渔业相关地名
杜尔伯特也多有反映渔猎经济的地名,折射出渔猎业的蓬勃发展。
杜尔伯特境内的嫩江、乌裕尔河水汊交织,形成了星罗棋布的湖泊泡泽,为渔猎生产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蒙古人的渔猎活动早已有之,有“青石击鱼,以供其餐”的记载。金国初年,朵儿边人移牧嫩江左岸后,学习金人的渔猎技艺,生产生活方式由游牧、狩猎变为游牧和渔猎、狩猎相结合,渔猎也成了他们的重要产业。之后,他们就向金庭、元廷负责进贡东珠。据《金史》、《元史》记载,采东珠时,朝廷“命朵鲁不德等捞焉”。“朵鲁不德”,是朵儿边的同名异译,即杜尔伯特。杜尔伯特有个叫“苏布德套卜”的地方,处乌裕尔河下游岗地。清光绪年间的杜尔伯特旗蒙古文地图就记录了这一地名,是阿尔本努图克渔猎阿寅勒。“苏布德”,珍珠之意;“套卜”,窝棚之意;“苏布德套卜”,即放养珍珠的窝棚。该地在金国、元朝时,就是朵儿边部蒙古人放养珍珠,专为朝廷贡珠的地方。
清初,受藏传佛教的影响,蒙古人禁忌食鱼,渔业受挫。到了清末,这些禁忌渐渐淡化。光绪末年,蒙古旗地放垦后,汉族移民大量迁人,也带了了扎箔、麻网等先进渔业工具。有些移民与站丁亦农亦渔,有的逐渐成为渔民。宣统二年(年)统计,杜尔伯特旗共有网房16处,每年生产各种鱼几十万斤。中华民国后,渔业生产有了新的飞跃,网房子数量与从业人员急剧上升,渔业产量成倍增长。“著名的渔区有12处:加仑布渔区、海由哥渔区、达金保渔区、友哥庙渔区、贡布渔区、冈湾渔区、巴里荡渔区、达梁槎渔区、查哈西湾方渔区、项西峰湾方渔区、冯昌济湾方渔区、道岔口湾方渔区,这些渔区年产量达四百多万斤”。另有很多渔业生产点,“仅温特河、多耐、他拉哈三个驿站之地就有江滩37处,柳条通10处,鱼亮子15处。温特河的江滩有泰来泊、大白水、小白水、藩水磬、喇嘛固始、元宝滩、老北江;多耐的江滩有木古雪、哈拉尔嘎、旋水、翘得口面、小河子、续都、巴勒格、劳营、库勒、保口面、少口面、延改口面、杨天口面、巴罕涉、白什哈、三河子、吐莫、新江滩、侯浈滩、狗头滩、双江子、哈什通、延改小河子;他拉哈的江滩有新江滩、老口门、一撮毛、元宝滩、哈溪通、巴里滩、小滩。温特河的柳条通有哈什通;多耐的柳条通有木古雪、旋水夹心子、小新江夹心子、旋水东岸、买罕口面东、巴勒格、库勒东、扬天口面;他拉哈的柳条通有沿江一段。温特河的鱼亮子有倒流水;多耐的鱼亮子有官亮子、白水口面套子、木古雪、乌兰通、小河子、小平泡子、买罕口面、扬天口面;他拉哈的鱼亮子有大拉哈图、老口门、元宝秧子、大亮子、哈拉尔嘎、黑鱼沟等”。上述渔业生产地名,多数是蒙古语,但因汉语音记之误,已经多不可考。
很多泡泽沟汊的名称,就是伴随着开发渔业的实践活动出现的。如,县境南部兴隆村附近江面和北部拉海村附近河道,水势急,有旋涡,人们称此地为“巴尔塔”,意为危险或险要的地方,现在音转为巴尔等;把江岸边长着茂密柳条丛的地方称为“哈尔通”,意思是黑色的柳条通;对狭长的水泡叫“乌日塔诺尔”,意为长形泡子;对水色发暗的湖叫“哈喇乌苏”,意思是青黑色的水;对有碱性显深色的湖泊叫“乌兰诺尔”,意为红色的湖;对水质好的泡泽称“阿木塔诺尔”,意为甜水湖等等,这些名称一直流传至今。
水域名称也反映了所有制。在分封草原的同时,江河湖沼也随着游牧地的划分,分别归属各王公台吉所有。从此,杜尔伯特境内的水面,由部落公有制转为王公台吉私人所有。各努图克的王公台吉、旗寺活佛、其它寺庙的达喇嘛们开始垄断水面,将嫩江、乌裕尔河及其泡沼都占为己有。今连环湖镇的巴哈西伯村的小尚泡,原名“肖圣阿诺尔”。肖圣阿是人名,旗扎萨克府的一名协理章京,他将这一湖泊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现在称为他拉红泡、马圈泡、羊草蒿子泡、德隆泡、北琴泡等,过去均称为“贝子?因?诺尔”,意为贝子的泡子。“北琴”一名就是“贝子的”转音,这些泡子都归王府贝子所有。连接小尚泡以南的湖叫“牙门气湖”,意为衙门的泡子,也就是官府的泡子,归扎萨克府公用。在胡吉吐莫镇与敖林西伯乡、连环湖镇三个乡镇交界处的火烧黑泡,原名叫“和硕黑帝?因?诺尔”,意为旗寺的湖;王府村前的湖叫“苏门诺尔”,意为寺庙的湖,这些水域归旗寺所有。也有反映水利重大事件的地名,如他拉哈镇有叫王根宝石的地方,原名“王?因?宝达勒”,意为王爷下榻之地,是指杜尔伯特旗第二任扎萨克诺尔布曾到这里巡查嫩江水势。在巴彦查干乡境内绰尔屯南的布尔心滩东北有一个地方叫蒙古坟,是指雍正七年旗扎萨克班珠尔派去江边视察的一名官员,突患急症病逝的葬地。蒙古文地图记载,克尔台乡一带有“阿拉格钦艾勒”,即网鱼人的村落。成立人民公社后,沿嫩江、乌裕尔河的农牧渔场和生产队几乎都有自己的渔业生产点,据年统计,全县渔业捕捞场所达处。这些地名也各有来由,各有其意。如,后新屯的渔业生产点,因湖边的台地如台阶,因此叫“音德尔”。但渔业生产点紧邻江河,地势险要,湿气严重,不宜居住,绝大多数未演变成村屯。
(三)与农业相关地名
清末民初开始,蒙古旗地分割,移民涌入,杜尔伯特旗畜牧业逐步走向大衰退,而种植业快速发展。蒙古旗地放垦后,经济形态逐步由以牧为主转变为农牧兼营甚至以农为主,出现了众多与农耕有关的蒙古语地名和汉语地名。
随着农耕发展,杜尔伯特旗生计地内村落渐多,通称艾勒(村屯)。起初,牧民在牧业生产点附近种植,亦牧亦农,后来移居到土地比较肥沃的地方开垦,成了农民,出现了“套卜”的名称。“套卜”,即窝棚,蒙古语也叫“塔然套卜”,即种地的窝棚、地房子。如,“努然套卜”,是湖边的种地窝棚;“巴闰套卜”,是西边的种地窝棚;“讷日乌贵套卜”,即无名的窝棚。在杜尔伯特蒙古语地名中,表现农耕文化的地名较少,至清光绪末年,蒙古文地图中才出现与农耕有关的地名。如,“古尔本达郎阿寅勒”。“古尔本达郎阿寅勒”,即前、中、后三个种地的村屯。“达郎”,田垄之意。“达郎阿寅勒”,即有田亩的村落。该地土地肥沃,宜于耕作,所以有相连的三个地房子。再如,“阿塔日艾勒”,即生荒地、处女地之意,该屯在未开垦的处女地建屯。
农牧兼营后,三、五户、十几户人家组成的农牧业生产点(艾勒)迅速增多,光绪末年的杜尔伯特旗蒙古文地图记载有个艾勒,宣统二年(年)的《调查杜尔伯特旗报告书》记载,“境内西部南北共屯”,年的《龙江省杜尔伯特旗事情》记载有屯。原来杜尔伯特旗境内的三个驿站也在放垦中发展成十几个村屯,其他垦区村屯更多。年,泰康设治局有村屯38个,年,泰康县村屯发展到62个:“小蒿子保辖小蒿子、丰镐镇、下大洼3个屯;时雨保辖时雨、九河2个屯;泰和保辖多耐站、南地房子2个屯;永年保辖他拉哈站、西官地、南地房子、北地房子、卢地房子5个屯;丰南保辖八家户、腰地房子、后河西、大老卜格、小老卜格、二十里台、小湾子、西地房子、十里台、二龙山、五家子、段家窝棚、白龙驹13个屯;兴农保辖兴隆泉、常家围子、趙家地房子、东扁担岗、中扁担岗、西扁担岗、敖包岗子、李家学房、太安村、程家围子、谷家围子、太平山、安乐村、宋家围子14个屯;丰北保辖五面井、后万宝、丰北、南太平山、前万宝、太平山、打点地房子、马家围子、聚宝山、南李家围子、孤邹家、后五面井、二合、五大哈哈、姜家围子、长发、龙王庙、北李家围子、十九井子、小来柯、沈家围子、山湾子、张家地房子23个屯”。
解放战争时期,艾勒与前期比较已减少许多。艾勒(村屯)逐步减少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有二条,一是随着生产方式转为以农为主,蒙古牧民亦牧亦农的生产点不宜种植,便废弃;二是日伪时期归屯并户。据《杜尔伯特地名研究》编著者统计,今杜尔伯特县境内湮灭的地名条,其中有一百多个村屯是在日伪统治期间因归屯并户湮灭的。仅以靠近铁路的今克尔台乡、一心乡为例:克尔台乡境内就有沙巴尔图、敏珠尔、巴楞、梭格敦、玛拉钦、常哈斯、哈日齐该、阿塔日、丹巴、朱如合、梁家、朝格达来、张地房子、莫里岗子等14个村屯被归并;一心乡境内就有德康、乎吉尔图、隆浩、乎热图、依赫纳赫日、巴嗄纳赫日、额日给、阿雅图、克什克、东克什克、西克什克、李地房子、杨营子屯、郎地房子、万发屯、刘春地房子、窦珍窝堡、王臣地房子、马振芳地房子屯、李殿芳窝堡、姜家窝堡、张家窝堡、后万宝屯、丰北村、前万宝屯等25个村屯被归并。
杜尔伯特旗放荒地设厅设县的垦区内,蒙古语地名已大多湮灭,移民开垦初期设立的店铺早已演变成村落。但这些店铺的名称,《安达县志》等一些史籍多有记载。如,《安达?历史老照片考述》一书记载,卜奎南道在安达厅设立之前,已设有店铺7个:沁克店、谙达店、索克图店、喇嘛店、东克什克店、乌丹店和大蒿子店,平均60余里一店。从这些店铺的蒙古语名称可知,由于卜奎南道在杜尔伯特旗境内,起初设店之人都是蒙古官宦。“汉民作为蒙人的佃户,在道路的两旁开垦农田”。这一时期,以谙达店为代表的沿路经济得到了发展。“由于卜奎大道逐渐繁忙起来,一些资本雄厚的开荒大户,便在卜奎道上设店谋利。如中和大户姜百川,不仅在呼兰至卜奎道上设店,而且还在柞树岗道上、拜泉道上设店。起初卜奎大道上店铺50—60里一店,主要是供人车打间,休息喂马。但后来道上店铺剧增不下,最多时达到四、五里一店。而这些店铺大都设立在未开垦的蒙古地与黑龙江省的交界道上,说明这些店铺是针对杜尔伯特旗设立的。如:卜奎大道上的双庙子(今兰西县城)西行至孟家店(此处为今兰西、青冈的北界)转向北行与杜尔伯特分界,道上有张家店、孙家店、张马家店、小刘家店、伯拉洪店、小黑双段店、前林家店、新店、东刘家店、西刘家店、姚福店、苏家店、三义店、冯家店、天合店、前张兴店,此段百余里,合计17店,平均6里一店;从前张兴店开始沿今安达、青冈界方向北行有何家店(今老虎岗镇)、马家店、二面井店、双顺店、头面井店、陈家店、吴家店、张兴店、前来可店、三成店、李家店、老陈店、朱家店、刘家店、吴家店、杨家店、孟家店、赵家店、老来可店、崔木匠店、何家店、朱家店、阎正和店、新店、钱家店、张家店、崔家店、大戚家店(今林甸县城),此段路也是百余里,合计28店,平均5里一店;自大戚家店(今林甸县城)向西行有隆盛店、同来店、三合店、人和店、广发店、林家店、三家牧场、九道沟店,由九道沟店过乌裕尔河,出杜尔伯特旗界进入齐齐哈尔,此段60里,计8个店,平均8里一店。至光绪三十一年放荒招垦时,沿今安达、青冈边界到大戚家店之间又增双数店、栏门厅店、李家店、艾家店、贺家店(贺二老虎店)计5店。总计58店,平均4里一店。起初五六十里一店,其店具有交通驿站的性质,后来发展到四、五里一店,这时店铺就失去了驿站的作用,而具有了商贸的性质”。“据文献记载,同治三年(年),在杜尔伯特旗北界一带,有额尔图屯(亦称额勒图屯),居人2户,四面均系田地,东南、西北面有牧场;有托莫泰(亦称特默台、吐木台),居人24户,四面均系田地,东北及南面有牧场;有张家屯,居人7户,四面均系田地,东面有牧场;有河套湾屯,居人29户,东、南、北三面系田地,东、西两面有牧场。……在杜尔伯特旗西部,有温托欢站,居人85户,东、北两面系田地,东南系牧场;有多耐站,居人75户,东、南两面系田地,西、北两面有牧场;有他拉哈站,居人户,东、南两面系田地,西、北两面系牧场。……在杜尔伯特旗东界的卜奎道上(今安达、大庆、林甸等地),有齐家店(即后来的大戚家店,今林甸县城),居人1户;有陈家店,居人1户;有头面井店,居人1户;有二面井店,居人1户;有何家店(今安达市老虎岗镇),居人1户,四面均系田地及牧场”。
这些有关农耕的地名,述说着杜尔伯特垦荒史,也讲述了蒙古旗地放荒前后,移民蜂拥而入,设店立屯,在杜尔伯特发展农业的情景。
(四)与狩猎业相关地名
走下大兴安岭,进入蒙古高原的蒙古族以牧为主,狩猎业成为辅助产业。朵儿边部来到嫩江左岸,以“古列延”方式游牧,狩猎业仍很兴旺。但杜尔伯特部时,与蒙古高原时的狩猎大不相同。尤其是入清之后,牧地划牢,牧业生产方式逐步转入分牧、驻牧,狩猎业走向衰退,因而,狩猎业地名留存极少。地理环境也是狩猎业衰退的重要原因。杜尔伯特草原平坦,少山丘,无森林,只有狼、狐、黄羊、狍子、兔子与禽类等小型动物可猎,蒙古人又有春夏不合围的禁忌,因此,每年扎萨克练兵时组织一两次大型围猎外,奴图克与爱马克的狩猎活动规模小,次数也少,主要目的是保护牲畜的安全,减少狼等野兽对畜群形成威胁,当然也为获取肉类和皮张,补充生活所需。清末后,只有个人狩猎作为生产习俗还在延续。杜尔伯特努图克人称集体狩猎为“昂什”(又记作昂其),个人出猎叫作“古热勒”。在今好尔陶村附近,留存有叫“昂其”的村屯遗迹。该屯早期居民,可能是为扎萨克的大型狩猎活动服务的人员。蒙古文地图记录克尔台乡有“哈尔其格艾勒”。“哈尔其格”是“哈尔其盖”的口语化,意为鹰。此屯虽然湮灭,但表明此处古代为狩猎场。
四、地名承载着杜尔伯特民族文化交流的多元多彩
杜尔伯特蒙古人世居此地近千年,由于地理位置与历史原因,与满族(女真)联系交往最早,后来与汉族交流最多。所以,杜尔伯特地名的用字、读音,地名的由来、含义、历史沿革,地名所指代的地理实体的概况,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交流的信息。
(一)蒙古语地名
古代的杜尔伯特地名都是蒙古语名称,只是到了清末民初汉族移民流入后,才有了汉语地名。
1、方言特点
按着蒙古语发展阶段分,朵儿边人说的是古代蒙古语,科尔沁人来到松嫩平原说的是中世纪蒙古语,现在我们说的蒙古语属现代蒙古语。方言,都是古代与中世纪蒙古语的遗存。从地名研究中发现,杜尔伯特地名的大多数名称,与蒙古语普通话相一致,但有些地名,带有浓重的杜尔伯特方言特点,即努图克语言特点。这些与嫩科尔沁方言和蒙古语普通话不同的努图克语地名,可能都是朵儿边人从蒙古高原带来的古蒙古语的遗存。如,辽金古城很吉日格之名称,就属努图克方言。
很吉日格古城遗址近旁的兴隆村建在敖包召(唐噶哩克召)与陶木召(兔墩子岗)中间的台地上,这里是嫩江左岸的一个大豁口,是古代嫩江洪水泻入杜尔伯特草原的口子。很吉日格古城遗址与兴隆村之间也有一个狭窄的豁口,是片崖形成,为原始社会遗址“夹沟遗址”处。杜尔伯特努图克人说,很吉日格古城之名,是由这个大豁口和大片崖而来。
根据李保文先生《十七世纪蒙古文档案文书(——)》一书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满洲老档》、《旧满文档》的研究,以及《土谢图汗——奥巴评传》一书编著者的研究,明代后期对很吉日格古城名称有多种蒙古文或满文记载,不同时期的文书分别记载为格勒珠尔根、格勒珠尔库、格勒珠尔格、克儿哲尔库、和勒车热格、和格哲热格等。“这些名称都是蒙古语‘合格吉日呼’一词演变过来的,汉意为豁口”。以上很吉日格古城名称的各种蒙古、满文记法,都是嫩科尔沁人说的蒙古语的音记表述,由于明代的蒙古文字属中世纪蒙古文,与现在的蒙古文字也有不同,所记名称有音变差异。当然,满文音记名称,也遵循了满语特点。所以,这些名称都与朵儿边人说的古蒙古语有较大差别。后来的汉语译记史料,音记不够准确也属正常,如,张穆在《蒙古游牧记》中记的杜尔伯特西南边界之柯勒吉勒格城,其“柯勒吉勒格”与“很吉日格”发音相近;清末的《黑龙江舆图》将“很吉日格”记作“肯吉日格”,记音应为一致。今敖林西伯乡有好尔陶村,原名“浩勒特热格”,是豁口之意。由此,有研究者认为,“豁口”,蒙古语普通话称“和格哲热格”,杜尔伯特努图克语叫“浩勒特热格”;“片崖”,蒙古语普通话称“合格吉日呼”,杜尔伯特努图克人叫“恒吉日格”;杜尔伯特努图克语的“很吉日格”是由“和格哲热格”、“合格吉日呼”演变而来,是“恒吉日格”的变音结果,有“豁口”、“片崖”之意。
从语音学的角度分析,杜尔伯特方言有以下几个语音特点:“萨”、“塔”元音混用;“察”、“沙”元音混用;“车”、“西”字母的阴、阳、中性不分。因此说,“很吉日格”之称,是杜尔伯特努图克人的带有古朵儿边人语言特色的方言叫法,是古代蒙古语、中世纪蒙古语逐渐音变的结果,语意是基本相同的。
清末民初,汉族移民将很吉日格村叫作“坑吉”屯、“恒吉”屯,也是将“很吉日格”、“肯吉日格”、“柯勒吉勒格”简化为“很吉”、“肯吉”“柯勒吉”后音变的结果。
2、满语影响
清光绪末年的杜尔伯特旗蒙古文地图所记个艾勒(村屯)名称,不仅表现了近代蒙古语从古蒙古语到中世纪蒙古语的变化,也反映了满语对杜尔伯特地名的影响。满语与蒙古语同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属其下蒙古语族,满语属其下通古斯语族。明代初期的女真人已经蒙古化,丢掉了契丹文,用蒙古文为官方文字。而且,明末的满文是在蒙古文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成的一种竖直书写的拼音文字。再加之朵儿边部迁牧嫩江左岸时,属金国属民,后金时期,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与蒙古联姻、联盟,嫩科尔沁与其联系最早、最多,文化交流最为频繁,所以,杜尔伯特地名中,也带有满语痕迹。仅举几例如下:努图克语把烟筒称为“呼郎”,可能来自于满语称呼烟筒的“呼兰”;努图克语把仓房称为“哈申格热”,可能来自于满语称呼仓房的“哈失”;努图克语把猫称为“合什格”,也可能来自满语。更为明显的是官职名称,满语“贝子”,努图克人称“比斯”。虽然以上几例不是地名,但可见满语对杜尔伯特努图克方言的影响。据波?少布先生研究,在清光绪末年的杜尔伯特旗蒙古文地图中,所记地名满文、蒙古文混用情况较为普遍,因为好多地名的满语与蒙古语含义一直,用满、蒙古文书写都无歧义。如,杜尔伯特县有渔业生产点叫“达拉哈图”、“小拉哈图”。“拉哈”,满语是胖头鱼的意思,蒙古语是麦穗鱼的意思,此语也可能由满语演变而来。
杜尔伯特地区由于水系富饶,草原辽阔,亘古以来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存有夹沟、钓鱼台、大山等新旧石器文化和青铜文化的古人类遗址。从先秦以降,有史籍记载的就有东胡、鲜卑、乌洛侯、室韦、索离、夫余、豆莫娄等部族在此游牧或定居,至辽金两代又有涅剌拏古、契丹、女真等部族在此生活,杜尔伯特蒙古语地名中,或许留下他们的斑斑痕迹。
3、汉语影响
从杜尔伯特蒙古语地名的研究中发现,对黏着语、拼音文字的蒙古语地名,汉语文惊人的简化功能在表述与记录中产生了重大影响,不规范的音记、译记,更给蒙古语地名研究带来诸多困难。从中华民国至今,地名普查登记都用汉文记录蒙古语地名。在登记过程中,有的地名音记,有的地名译记,有的地名虽有音记不准或译记选字不当问题,但还能保持名称原意,有许多地名却存在谐音简化混乱甚至误记等诸多问题。由于缺少蒙古语地名的蒙古文记录资料比对,汉文音记、译记蒙古语地名时出现了大量语意不清、指代不明问题,甚至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曲解原意,以讹传讹问题。如,新店林场附近有“乌玛沙陀”,原蒙古语名叫“乌乎玛勒?因?额勒斯”,即“死亡之沙海”或“像挖出来的沙坑”,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汉文记作“五马沙陀”,解释为“如五匹骏马奔腾的沙陀”,与愿意大相径庭。再如,克尔台乡的克尔台屯,口碑资料为“克尔斯帖”,即长有碱篷子的地方;蒙古文地图记作“霍如格帖艾勒”,意为有桥的村子。中华民国后期,将此屯记作“克尔台”,使含义解释与指代辨认出现疑问。蒙古语地名在“土改”后,尤其在人民公社化与“文革”中被冲击严重,有许多直接改为汉名。如,伊赫别布尔村,清末民初汉语音记为“大排排”,“文革”前后,改称“安平”村。再如,巴嘎别布尔村,清末民初汉语音记为“小排排”,“土改”时,改称“翻身”村。
4、含义与指代特点
对明末32个、清初59个阿寅勒和清末蒙古文地图个艾勒的名称分析,其含义与指代各自不同。有的来自地貌特征,如,查干温德尔艾勒(有白色岗子的村落)、好勒特格艾勒(有豁口的土岗旁的村落)、合勒吉日格艾勒(有豁口、片崖地方的村落)、沃古敦艾勒(山根下的村落)、阿勒格艾勒(颜色斑驳的地方)、阿拉坦吉布赫艾勒(金簸箕似的地方)、阿给召艾勒(长小白蒿子的低矮山坡旁的村落)、好勒布代艾勒(相连的村落)、道尔布格艾勒(翘起的山坡旁村落)、哈布其艾勒(两座山丘夹着的地方)、沙巴尔图艾勒(泥泞的沼泽地);有来自所有权与官员的,如,桑恩西伯(官家的营子)、宝木巴尔艾勒(圆形坟墓旁的村落。为旗扎萨克府官员坟地,今称官屯)、扎郎艾勒(扎兰的村落)、额尔格图艾勒(有权势人的村落);有的来自草原、湖泊名称,如,阿木尔查干艾勒(平安草原上的村落)、巴彦塔拉艾勒(富饶草原上的村落)、白音额日格艾勒(有旋涡的富饶湖边的村落)、哈布塔盖艾勒(像烟袋样子的河边的村落)、布拉和艾勒(泉水村)、乎来哈嘎艾勒(干涸的盐碱湖旁村落)、巴彦哈嘎艾勒(富饶的盐碱湖旁村落);有的来自标志物,如,苏布日格艾勒(有塔的地方)、浩特格日艾勒(有城的地方)、宝日浩特艾勒(青城)、珠恩苏莫艾勒(东边的寺庙)、新苏莫艾勒(小庙子)、郝绕艾勒(有大院套的地方);还有来自该地多产物种的,如,温德格艾勒(禽蛋多的山坡旁村落)、胡珠勒图乎莫艾勒(有杏树疙瘩的地方)、塔尔巴格艾勒(有獾子的地方)、绍仁毛都艾勒〔有一棵大树的地方)、宝格艾勒(有鹿的地方)、浩仁毛敦艾勒(有二十棵树的村落,在今林甸县境内)、芒格尔艾勒(多长山葱的地方);也有以人名为名的,如,敏珠尔艾勒(叫敏珠尔的人的村落)、塔日根艾勒(一个叫胖子的人的村落)、常哈斯艾勒(叫常哈斯的人的村落)、丹巴艾勒(叫丹巴的人的村落)、朱如合艾勒(叫朱如合的人的村落)、朝格达来艾勒(叫朝格达来的人的村落);许多叫“西伯”的名称都来自牧业,也有表示牧业兴旺的,如保布艾勒、宝布台艾勒(有十万头匹牲畜),等等。敖林西伯乡有村叫庄头,是蒙古语守陵人之意,该屯为公主坟守陵人的村落。还有与军事有关的地名。如,王府西部的嫩江边有叫“哈如拉”的村落,原为扎萨克派驻江边巡视水情的哨卡。再如,腰新乡有叫“卡拉地房子”的村落,是塔本努图克驻守边界的哨卡。这里的人们称为“卡拉爱马克”,一边放牧,一边巡查杜尔伯特旗与郭尔罗斯后旗的边界。“哈如拉”是瞭望之意,“卡拉”是清代哨卡“卡伦”的变音。
(二)汉语地名
清康熙年间,清廷在杜尔伯特旗建驿站,成建制安置汉族站丁,但三个驿站名称不是汉名。杜尔伯特的汉语地名是随着蒙古旗地放垦后汉族移民的涌入出现的。清末民初,随着蒙古旗地招垦,汉族人口成为杜尔伯特多数人群,新建村屯地名中,显现出汉语言和农耕文化的特点。《杜尔伯特地名研究》编著者记录的1.个地名中,汉语地名就有个,占一半以上。这些汉语地名的产生,不仅是因为汉族人口比例高的问题,主要是汉语成为国家通用的普通话,汉文成为国家通用文字的结果。
汉语地名有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汉语地名也记载着蒙古旗地垦荒后的建置沿革,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政府所在地泰康镇。
泰康镇之地,原名小河子,是因该屯东北部的湖泊是乌裕尔河的一条小河沟子而得名。清末建中东铁路前,乌裕尔河水从烟筒屯境内流入泰康镇之东部的神树泡(东湖),流向东南的靰鞡草泡,泻入喇嘛甸子一带,此为小河,屯子的名称由此而来。但小河子之名流传不广。
又名小蒿子,是因建屯时遍地长满蒿子而得名。清咸丰年间,移民越过省、旗边界来此地垦荒,建立屯落,因见遍地生长着蒿草,就将屯落称为小蒿子。
泰康之名来自于泰康设治局。中华民国十六年(),在杜尔伯特垦区设立泰康设治局,垦区包括“民、康、物、阜”四段和从泰来设治局划回的原属杜尔伯特旗武兴设治公所的“时、和、年、丰”四段。设治局驻地起初拟选在蘑菇台屯附近叫“二十二井”的地方,此处在垦区的“康”字段上,因此,采用了泰来设治局之“泰”字和康字段之“康”字,组合而成为设治局之名——泰康设治局。后来,泰康设治局驻地还是选在了小蒿子街。但,泰康设治局时期,此地仍叫小蒿子街。年1月,小蒿子街划归泰康县公署管辖,在小蒿子街设“保”时,取名为泰康保。同年,小蒿子火车站改名为泰康站。从此,泰康之名取代了小蒿子。
二是汉语地名带有关内移民文化特点,如,有的村落叫“井”、“闾”。
一心乡如今有叫“十九井”的村子,泰康设治局时期,此地还有叫“二十二井”的垦区小屯,这是井田制文化的遗留。“井”是古代关内农田计量单位名称,如今都以“亩”为农田计量单位。烟筒屯镇南阳村的几个屯落,分别叫一闾、三闾、四闾、前五闾、后五闾,这是中原古代城市居民住所区域名称的遗留。很明显,这些移民中有些是关内城市市民流徙到此,有些是关内农村农民逃荒到此。
三是有些汉语地名是对蒙古语地名用汉语谐音简化或干脆改为汉语名称的结果。
很吉日格古城近旁的村落叫很吉日格艾勒,清末民初,汉族移民大量流入此屯,将“很吉日格”艾勒叫作“恒吉”屯、“坑吉”屯,甚至简称“坑屯”。土地改革时,改成汉语名称,叫兴隆村。今县境内有乌台车站,车站附近有前五代村、后五代村。该地原有村落,蒙古文地图记作“乌达毛敦艾勒”,即长有柳树丛的村子。从年到年,日伪政权划定以小蒿子街及其车站为中心的地区为“北满特别区”,即南起翁起海(今高家车站附近)北至赉希起克(今乌台车站附近)区段,说明此地还有“赉希起克”之名。后来,“赉希起克”之名湮灭,“乌达毛敦艾勒”演变成前五代、后五代村,完全汉化。附近车站演变成乌台车站,还多少保留有蒙古语特点。今连环湖镇有沙田村,原蒙古语名“查孙格尔艾勒”,即雪大或容易窝雪的地方,后来谐音简化称“沙田格勒”,基本保留了原意,现在再次简化称“沙田”,已全无原意。再如,蒙古文地图记录有“赫堆艾勒”,在今克尔台乡境内,现叫黑地岗子村,纯属音记时汉化改义。凡此种种,数量很多。
四是时代特点鲜明、政治色彩浓烈。
起初的移民村屯名称,较为朴实,如,两户人家成屯或三户人家成屯的叫二合屯、三合屯或东二合、西三合等;祈盼富庶、太平日子,起村名就叫长发、双发、太平庄、聚宝山、新发岭、富家屯等。更多的是因人、因事起村屯名称,哪一户人家是最先到此地垦荒的或哪一户人家成了屯里的大户,屯名就以该户人家姓氏起名。今一心乡、烟筒屯镇一带是中华民国以后移民最多的地方,所以,以姓氏为村屯名称的较多。如,老阎家屯、老武家屯、老宫家屯、李磨坊屯、阚地房子、芦地房子、宫家、高家、马地、邵地等;也以有大院套、响窑的大户人家为名的,如,姜家围子、付家围子、冯家围子、刘家窑、常家窑、柯家窑、丛家窑、崔家窑、谷家窑等;还有直接用人名为村屯名称的,如,于凤鸣屯、王合屯、王坤屯、周盛岗子等。
到了人民公社时期,各乡改称人民公社,全部起用具有时代色彩的汉语名称,泰康镇称先锋人民公社、一心乡称卫星人民公社、克尔台乡称五一人民公社、烟筒屯乡称东方红人民公社、白音诺勒乡称跃进人民公社、敖林西伯乡称红旗人民公社、东吐莫乡称东风人民公社、巴彦查干乡称火箭人民公社、他拉哈乡称太阳升人民公社。年12月,东吐莫人民公社移驻胡吉图莫村,改称赛罕他拉人民公社。年5月,新屯人民公社改称庆华人民公社,与粉碎“四人帮”后的政局有关。在行政村改为大队时,又经过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锤炼,很多村屯名称更趋政治化,如,今一心乡的8个行政村名称为团结、一心、民主、勇敢、胜利、前进、前锋、永胜。
但是,许多后起的政治色彩浓重的地名,改革开放后又废止,恢复了原名。在地名演变中,那些在政治狂热时代产生的名称,昙花一现,只留回味。人们还是选择了具有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涵义的蒙古、汉语地名并保留下来,成为了杜尔伯特地名文化的价值连城的遗产。
五、关于遗址地名与湮灭地名问题
杜尔伯特县境内的史前人类遗址,属昂昂溪文化和白金宝文化范畴,反映着石器文化、青铜器文化时期先民在杜尔伯特地区的聚落分布、区域类型和文化特征。其后的一些生活区、墓葬遗址与古城、古塔、寺庙、府邸遗址等,是当地土著文化因素接受外来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性文化表现,折射出该地区沧桑岁月和历史演变的轨迹,也从某个侧面反映着杜尔伯特蒙古族在嫩江左畔的草原上,近千年社会发展的面貌。但这些遗址遗迹名称,大多都以普查时的所在地地名命名,所以,绝大多数为汉语名称。
杜尔伯特湮灭的地名,绝大多数是蒙古语地名。其湮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生产方式原因。古代,蒙古族随水草而居,游牧阿寅勒缺少稳定性,由于草场调整,或气候、自然灾害等原因,搬迁频繁。二是土地调整原因。清中后期,关内灾荒连连,灾民如潮水般闯关东,清廷对蒙古旗地和龙兴之地开禁,实行安民实边政策,安置移民于东北地区,省、旗交界处移民日多,侵蚀蒙古旗地严重,资源矛盾突起。清廷于同治二年、四年、七年,几次对杜尔伯特旗西部、西北部土地进行调整,将杜尔伯特旗大片草原割给黑龙江,致使割让地牧民被迫迁徙,游牧阿寅勒湮灭。三是蒙古旗地放垦原因。清末民初始,蒙古旗地放垦,在杜尔伯特旗境内先后成立安达厅、青冈县、兰西县、林甸县,大量汉族移民进入蒙古旗地,开荒建屯,蒙古牧民生计地锐减,垦区内的蒙古牧民无奈弃地,搬迁到旗境西部蒙古族聚集的生计地内,原游牧地内的游牧阿寅勒绝大多数湮灭,留存的极少。后又在旗境内设置泰康设治局、泰康县,原阿尔本(十)努图克(今烟筒屯镇、一心乡境内)、阿尔本讷格(十一)努图克(今克尔台乡境内)牧民大多迁徙到南部蒙古族聚集地,蒙古族游牧阿寅勒消失严重。四是殖民统治原因。日本侵华占领东北地区后,成立伪满洲国,为便于统治管理,针对蒙古地区村屯分散情况,采取大规模强制并村措施,致使一大批村屯消失。五是行政区域调整原因。东北光复后,嫩江省、黑嫩省、黑龙江省对杜尔伯特旗(县)行政区划调整频繁,将一些区域划给了周边县份。年,将杜尔伯特旗时雨村及周边村屯划给了龙东县;年,将杜尔伯特旗兴农区(常家围子周边村屯,今大庆市大同区)划给了肇州县;年,将丰南区(和吉蒙克山周边村屯,今肇源县富强乡)、后新屯努图克、布拉和努图克划给了郭尔罗斯后旗(今肇源县);年,将杜尔伯特旗二区(新发区,今烟筒屯镇一带)划给林甸县;年,将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喇嘛甸镇划给安达县。在多次调整中,蒙古族集聚村屯也多有消失。六是发展原因。新中国建立后,为整合发展,一些乡镇对村屯加以规划整合,一些人户较少的屯落和生产点并入大村。
对清末以来从杜尔伯特旗分割出去的垦区内建立的厅、县地区的蒙古族聚居村屯,资料记录缺失,消失的村屯更难以查寻。《杜尔伯特地名研究》编辑委员会人员,搜集有关史料,记录了县境外原杜尔伯特旗蒙古语地名条,其中绝大多数已经湮灭。
(该文载于《杜尔伯特文化》.2)
来源
杜尔伯特文化研究会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