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智慧的蒙古民族,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长期的游牧生产中,游牧蒙古人领悟到大自然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赖以生存的摇篮,人与自然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蒙古族游牧文化始终执着地表达着一个古老而新鲜的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公元十世纪末至十一世纪初叶,游牧生活在斡难河源头的不儿罕山附近的成吉思汗第十一代先祖多奔蔑儿干之兄都蛙锁豁尔的四子“托诺依、多克新、额木尼可、额尔克”,在都蛙锁豁尔长子“托诺依”酋长率领下,从斡难河源头的不儿罕山(宝尔罕哈勒敦)顺克鲁伦河游牧东迁到呼伦贝尔草原,自称“朵儿边氏”(亦称“朵鲁斑氏”,又译为“杜尔伯特氏”)。还于辽国末期,为躲避辽国与“阻卜”及草原诸部之间相互厮杀的战场,“朵儿边氏”从呼伦贝尔草原游牧到嫩江西部。最后大约十一世纪末至十二世纪初叶,“朵儿边氏”迁徙于嫩江中下游左岸至通肯河、呼兰河右岸的松嫩平原一带(今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一带),自成“朵儿边部”。元朝建立后,于年成吉思汗曾把西起大兴安岭,横跨嫩江,东与女真为邻,南近松花江,北抵黑龙江流域封给其幼弟帖木哥斡赤斤,作为帖木哥斡赤斤兀鲁思。该兀鲁思的主要部众是“乌齐叶特人”,同时包括“朵儿边部”。明朝(北元)时期,蒙古社会实行封建领主占有制,大大小小的封建领主都拥有自己数量不等的土地(牧场)和属民。同时,“朵儿边部”蒙古人仍然是以传统的畜牧业为其经济基础。“朵儿边部”属明廷设置的福余卫管辖。福余卫初设地在乌裕尔河及嫩江中游,含今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大庆、齐齐哈尔、林甸、富裕、克山、龙江、甘南一带。明朝嘉靖二十六年(),正在驻牧于呼伦贝尔一带的成吉思汗弟哈萨尔第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喇”,为了辅佐正统的大元蒙古大汗达賚逊库登汗,率部随同北元达賚逊库汗从呼伦贝尔故地出发,顺洮儿河、绰尔河同时东迁至松花江、嫩江流域,吞并福余卫,将其所部称为努恩科尔沁,即嫩科尔沁。至“奎蒙克塔斯哈喇”长子“博第达喇”的第八子“爱纳嘎”时期,与当地“都蛙锁豁尔”的后裔“朵儿边氏”和“铁木哥斡赤斤”后裔及其部众“乌齐叶特”人后裔长期交往共同生活,形成了新的蒙古部落,并承袭了“朵儿边部”之名,称“朵儿边部”,汉译时也称“杜尔伯特部”,后来习惯称“杜尔伯特部”。至此,“杜尔伯特部”蒙古人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游牧畜牧业生活方式。
“努图克”是以地域为基础的以父系血缘为核心的社会集团组织。每个“努图克”都有固定的游牧范围。当时“努图克”和行政区划是相一致的,也是历史上自由游牧转变为固定游牧的标志,即驻牧。明代万历至崇祯年间,“杜尔伯特部”达尔罕“阿都钦”为他所有6子分封游牧地域,并按排行建了6个“努图克”,“努图克”下又划分为32个“阿寅勒”,将过去部落的草场和牲畜全部分配给6个“努图克”,作为“努图克”、“阿寅勒”的集体财产。明末时期,“杜尔伯特部”经过封地析产后,牲畜的组群相对合理。牲畜的数量由过去的以“套海”、“浩特格日”为计算单位,向“苏鲁克”计算单位过渡。一般马群每“苏鲁克”在匹左右,牛群在头左右,羊群在只左右,而且掌握了按季节转场的规律,出现了分群放牧和专业分工。后来,古代那种不分昼夜进行无计划的野牧方式,逐渐被简易的“玛琳高”所代替。“玛琳高”,蒙古语汉译为“牲畜沟”,民间称“老牛壕”,是一种牲畜圈,根据牲畜的多寡确定“玛琳高”的大小,多选在草原的高处。后金天命九年(),“杜尔伯特部”归服后金。顺治元年(),后金改国号为清,女真人自称为满族。为维护清廷统治秩序,稳定北部蒙古地区,清廷一方面采取“北不断亲”的政策,加强与蒙古贵族的联姻,特别是加强与科尔沁蒙古王公贵族的联姻,使蒙古人感到与他们坐在一驾车上,同舟共济;另一方面,请廷实行了蒙古地区的封禁政策,作出了蒙古各旗之间不得互侵和兼并;不准越界游牧;蒙古王公拥有领地的使用权,他人不得强占,也不准招佃、出典或买卖,不准内地汉族或其他民族群众入旗境居住;各旗札萨克非报清廷批准,不准私出旗界等等具体规定,明确蒙古封建主拥有领地的使用权,维护封建主的特权和经济利益,使蒙古封建主感到满意。同时限制各旗封建主互相往来,防止他们串通联合,威胁清廷的政权稳固。还对蒙古地区重新编旗划界,严格限制蒙古封建领主及其属民从事游牧生产活动的界限,从而确保清政府对蒙古社会实行封建专制统治打下巩固的基础,恢复了蒙古社会秩序的和平安定,使蒙古畜牧业经济由游牧畜牧经济向驻牧畜牧经济发展。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清顺治五年(),“杜尔伯特部”改为“杜尔伯特”旗,当时“杜尔伯特”旗,隶属哲里木盟科尔沁右翼。在清廷封禁政策中,“杜尔伯特”旗由于人口的增长,各“努图克”的“阿寅勒”组织也自然增多,以血缘关系维系的“阿寅勒”机构逐渐破产,“阿寅勒”的小集体所有制,缓慢地演变为家庭个人所有制,出现了牧场所有、牲畜私有的局面。明代时的“玛琳高”逐渐演变成为“西伯”。“西伯”,蒙古语汉译为“栅栏”或“营子”,是用柳条编成的篱笆或用木杆围成的栅栏,用于圈住牛、羊等牲畜。如现在杜尔伯特县“敖林西伯”(蒙古语汉译为高岗上的营子)、“乌年西伯”(蒙古语汉译为乳牛营子)、“巴嘎西伯”(蒙古语汉译为小营子)、“高林西伯”(江河边上的营子)等。“杜尔伯特旗”蒙古人已经由游牧畜牧业向驻牧畜牧业阶段的演变。
为了便于传递军情,清廷拟设驿站,清康熙二十五年()4月,驿站建成,其中“杜尔伯特旗”境内设他拉哈、多耐、温特河3个驿站(今杜尔伯特县他拉哈、泰和村和泰来县时雨村)。站丁们在指定的范围内开荒种田,同时引入了汉族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开始了“杜尔伯特旗”种植业(农垦)生产。清咸丰年间(-),关内汉族人冲破清廷封禁,迁入“杜尔伯特旗”垦荒。清光绪三十年()八月,“蒙旗地开放”,清廷设立“杜尔伯特”旗荒务行局,管理垦区一切事务,汉族人及回族人等其他少数民族大量涌入“杜尔伯特旗”垦荒,大面积牧场变成耕地。清廷规定“杜尔伯特旗”境内土地全部归札萨克所有,札萨克对封地只有分配权,不准买卖、典当和招民私垦。当时由于大片优质草场被开垦,草原载畜量随之大减,“杜尔伯特旗”畜牧经济发生了“以畜牧为主向以种植业为主”的转换,“杜尔伯特旗”逐渐向半农半牧发展。年,中华民国建立,“杜尔伯特旗”从内蒙古哲里木盟中划出,辖属黑龙江省,但仍保持清代的旗制。民国与伪满洲国时期,随着放垦的土地逐渐增多,“杜尔伯特旗”牧地也随之缩小,但由于没有劫掠和瘟疫,仍比清末有所发展。伪满康德元年(),“杜尔伯特旗”耕地面积达到6.68万垧,其中熟地5.63万垧,撂荒地3.05万垧。伪满康德2年(),“杜尔伯特旗”实行土地私有制。年,“八一五”光复后,由于战乱,“杜尔伯特旗”牲畜再次遭到损失。年,蒙古地区实行土地改革后,“杜尔伯特旗”实有耕地52.3万垧,牲畜数量也逐渐得到恢复。年,“杜尔伯特旗”开荒35.4万垧。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年,旗改县,“杜尔伯特旗”改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杜尔伯特县)。年,杜尔伯特县确定了“以牧为主,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方针,开始退耕还林,生态得到了保护,经济得到了健康发展。
(该文载于《大庆市蒙古族史话》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年12月版)
作者简介:斯琴(汉名刘畅)(年--),女,蒙古族,康复治疗师,医院康复科。
来源
杜尔伯特文化研究会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