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湖的变迁(故事连载上)
文/田友
春天来了,泰湖的一切都变得亲切起来。绿柳抽丝,微风拂面。湖水里的野鸭子在互相嬉戏,偶尔也会看到浅水滩涂上,灰鹤正伸长脖子眺望着什么。湖滨路上、栈道上、广场上的各色人群,以各种姿态和形式享受着妩媚的春光。我在三阳开泰广场凭栏远望,东山的松树林一片新翠,眼前的水面碧波荡漾,天空中传来各种鸟儿的欢叫,一种亲近自然的惬意油然而生。这里真是休闲、锻炼、养生的最佳境地。经常来这里的人们笑口常开、精神饱满、心情舒畅,一定会健康长寿的。
看着眼前的景色,我想,泰湖如今已是国家级的湿地公园,当初它只是一片泡泽,能够把它建设得这样美丽壮观,像一颗明珠镶嵌在泰来城镇的东部。一道道人文景观,包含着多少决策者的智慧、勇气和历任县领导的坚韧、决绝以及实施者的敬业、奉献。可是泰湖的历史原貌是什么样?又是什么人、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开始提议、规划、设计、实施改造建设泰湖的呢?为了给这些问题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使人们对泰湖历史有一个初步了解,我们作家协会带着思索、探求的想法展开了调查、了解。
年4月20日,我们驱车到齐齐哈尔市拜访了泰来县老县委书记尹树全、原县委书记杨树清、原县政协主席宫淑琴、原县委副书记杜淑琴等老领导。这些老领导,还是那样关心泰来、热爱泰来,他们把工作过的泰来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说起泰来还是那样的热情洋溢,充满了激情和眷恋。访谈中他们对泰来县的发展和湿地文化的历程提供了很多翔实的资料。与此同时,我们又分别走访了原泰来镇的个别老领导、原泰湖渔场的老场长和部分老同志以及老建委、老城建处的同志;查阅了关于泰湖湿地建设的有关资料、汇报材料。笔者现就搜集整理的材料编辑成稿,写出来,供读者一阅。
昔日东碱泡子
泰来县城的地势是西高东低。西部铁路一线是制高点。往西是万亩良田,当地人称——西下洼子。八一路比东风路(老街)高出十几米。每逢雨季,全城的雨水,顺势而下,全部倾泻到被称之为——东碱泡子(现在的泰湖)里。据泰来县城百十来岁的老人讲,当年泰来的东山和南山是一片荒芜,山上生长着一些榆树次生林和一些沙棘树。由于连年干旱,土山形成一片片流沙,一年四季是风吹沙尘起,逐渐形成了多个寸草不生的沙丘。因此被人们称为老白山或白沙坨子。泡子北部有几座小山,山下有一片柳条通,中间有一条从五家子(现胜利乡)方向来的,弯弯曲曲、低洼不平的土道直通县城,直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才把路稍微取直、垫高,可通汽车,被称为公路。正是因为这西高东低,东、南、北环山,才形成了一片沼泽地。
这片沼泽地大约有亩,自然形成了一片湿地杂草丛生、芦苇苍苍,个别地段常年积水。居中有一片深水区,水深可达3米。据说此处有一泉眼,即使是连年干旱,这里都没有干涸过。可这里的水却是含碱量高,深水区域水发白,浅水区域水发红。水中鲜见鱼虾,水质较差。夏季太阳一晒,发出令人难以忍受的味道。每到初冬和开春之际,没水的地方就会泛出白色的碱土,冰面上也会出现一些碱冰。不知什么年代,县城居住的百姓开始扫碱土熬制食用碱卖钱,维持生计。虽说是盐碱对环境有影响,可也给穷人增加了一些经济收入。一到冬季,芦苇也是一些人的副业资源,湖边的杂草也是一些人放牧的地方。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这样一片天然的、独特的自然资源,怎样才能更好的利用起来,让它为泰来人造福,这些问题经常萦绕在各届县领导的脑海,也是泰来百姓茶余饭后议论的话题。当年人们主要的是解决温饱问题,谁能真正有闲暇的时间、精力和钱财去研究东碱泡子的治理问题。
作者简介
田友,年生,中共党员,年参加工作,先后任胜利中学、江桥中学教师,县人大秘书,工商联秘书长,县委政研室、农委、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江桥镇、泰来镇党委书记,县长助理,县人大副主任,年退休。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