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15日公司公布年半年度报告,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3.78亿元,同比增长44.43%;实现营业利润2.98亿元,同比增长37.82%;归母净利润2.57亿元,同比增长31.29%;毛利率与净利率分别为35.52%和18.79%,同比分别下降1.53pct和1.29pct。整体来看,符合我们的业绩预期。
点评
供给端价格上涨,需求端成本传导,上半年盈利边际略有下滑分季度来看,二季度收入8.04亿元,同比增长46.2%,净利润1.29亿元,同比增长11.48%。上游原材料针状焦等价格上涨,下游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退坡和技术门槛提升,整车厂商向产业上游电芯、材料和设备厂商传导成本,行业竞争压力加剧,导致二季度毛利率降至34.78%,同比降低2.65pct,环比一季度下降1.77pct。二季度净利润增速不及收入,主要因为计提江苏智航等应收账款坏账准备0.亿元,使得公司二季度净利润率16.08%,同比下滑5.01pct,环比下滑6.52pct。负极产能将逐步释放,坚持高端路线,未来业绩可期上半年负极材料业务实现销售收入8.44亿元,同比增长33.81%,根据高工锂电数据,公司上半年人造负极出货量1.3万吨,市场占比超过20%。负极产能不足,年产能利用率%,目前积极推进产能建设,年底达到3万吨,江西/溧阳募投项目于年逐步投产,产能将逐渐达到5万吨;公司主要客户包括ATL、CATL、三星、LG和比亚迪等,通过和供应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并购外协石墨化加工企业,增加高端客户供应比例,在上半年针状焦价格上涨超40%情况下,有效避免了毛利率大幅降低。涂覆业务协同性逐渐显现,铝塑膜有望获得突破锂电设备业务实现销售收入2.63亿元,同比增长12.65%,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退坡,短期下游中小客户信用违约风险加大,公司主动放弃小客户订单规避风险。隔膜涂覆及加工业务实现收入0.亿元,同比增长32.67%,7月3日完成溧阳月泉股权收购,持有%股权,后续将逐步实现湿法隔膜基膜认证和量产,公司已实现基膜、涂覆材料、涂布设备和隔膜涂覆业务协同的良好布局。铝塑包装膜业务收入0.25亿元,同比增长29.18%,目前公司着重提高工艺、设备的稳定性,提升产品生产制造的良率,推动与客户合作研发与认证。三项费用控制合理,发挥协同效应,打造锂电池中游综合竞争优势研发投入达到0.56亿元,同比增长39.60%,占收入比例4.02%。三项费用控制合理,分别占收入的3.97%、8.41%和1.23%,合计占13.61%。公司通过不断整合产业链优质资源,目前已具备锂电池中游的负极材料、石墨化加工、锂电设备、隔膜和铝塑包装膜生产工艺,积累了大量配方、专利、生产工艺与经验。公司为构建产业协同效应,不断将产业链上优质标的企业纳入上市公司体内,致力于打造锂电池中游综合竞争优势,产业协同将增强公司抗风险能力,获得持续盈利。盈利预测与估值
根据公司现有业务,我们测算公司18-20年EPS分别为1.38、1.71、2.01元,对应35.58、28.85、24.48倍PE,首次覆盖,给予公司“谨慎推荐”评级。风险提示
资源整合后内部协同效应不及预期风险;国家政策变化风险;锂电市场竞争加剧。
附录:公司财务预测表(信息来源:广证恒生行业研究)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