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荣留住乡音乡愁,守望传统文化

壹乡愁与乡言中国文化特别讲究“缘分”,当我们呱呱落地、牙牙学语、琅琅读书的时候,便与所在之地建立了特殊的缘分,那就是一生一世挥之不去的故乡。故乡是那座山、那条河、那片湖,那幅小桥流水;故乡是那座庙、那条街、那道巷儿,那个小家独院;故乡座那座学堂、那个戏场、那片熙熙攘攘的集市;故乡是两鬓斑白的父母、孩提时的伙伴,还有那些舅舅伯伯老先生。如今随着乡村的凋敝,这些物质的东西已渐渐远去,而能够感受到的总是那些抑扬顿挫的儿歌,铿锵入耳的顺口溜,以及那些幽默风趣的俏皮话。在这里,我将孝义方言中的几首儿歌翻晒于此,让大家回到那个童年时代:01望、望、望宝贝,亲亲孩儿好瞌睡。野雀子喳,喳三下,媒人来,请坐下:俺女不嫁庄稼儿偌,庄稼偌人多,割麦子打场;也不嫁崴(那个)掏茅砍地的,就要嫁崴穿蓝衫衫写字的。02拉锯锯,扯锯锯,婆婆偌门上唱戏戏,请姑娘,唤女婿,不说理的宝贝就要去。去得打到二里地,弯回来,还要去。去得坐到桌子上,瓜子落花生吃擦上,口里还要说扎上。03天上的星宿,地下的豌豆。公鸡儿鹐鸭子,强盗撵瞎子。撵到大姑儿偌门上啦:大姑儿大姑儿开门来,二姑儿二姑儿点灯来,三姑儿三姑儿荷将个儿花花手巾儿来……骑马,坐轿儿,坐的轿儿稳稳儿地,打得马儿快快儿地,一下跑了四里地。这三首“摇篮曲”既可由母亲独唱,也可由母子合唱或对唱。年轻的母亲面对襁褓中的婴儿,回忆过去,体味母子情深,歌唱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一代又一代的蒙童就是在这种“摇篮曲”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充满了生活的梦幻。01拍、拍、拍油糕,枣儿、豆子、油炸糕。青菜的、韭菜的,吃到口里有味的。香的、臭的,胡萝卜疙瘩肉的。02吱吱鹠儿,马纵开,你的大门开不开?又开又不开。把你的猴眉猴眼点出来,要谁咧?张三宝。03顶、顶、顶楼楼,抓不住大的捉猴猴。捉不住大,捉不住小,捉住一个儿猴虼蚤。炭锨儿、火箸,一把锁子锁住。这三首儿歌是玩童边游戏、边吟诵的。那时候的孩子,没有压力,没有负担,也没有积木、魔方,没有网络游戏,但娱乐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他们亲近自然,热爱团队,蹦蹦跳跳,天真烂漫,是一生中最值得的陶醉的一段时光。01二十三,打发的爷爷上了天;二十四,擦抹打扫是桩儿事;二十五,称下白菜胡萝卜;二十六,割下二斤猪羊肉;二十七,关住门子洗了脚;二十八,黑的白的蒸下两笸箩;二十九,丢上瓶瓶酿下酒;三十,门神对子贴出;初一,大早起来拜节,东一头西一头,磕得髑脑成了个儿猪头头。02明爷爷,照窗窗,锛头儿姐姐带盘盘。前头戴得花蓝蓝,后头戴得空金楼儿。空金楼儿空金楼儿蛾蛾,滴溜儿哥哥背过河河,河里的鱼儿多……。甚的红?果子红,一对桂花保成人……。前头是你大伯子,后头是你小叔子,当中坐的侯万才,青缎瓜壳儿厚底鞋,实蓝布袍子鹅翎带。   “大人怕腊月,孩儿们盼正月”。春节、婚嫁都是农村中的大事,也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这两首歌谣犹如一幅风俗画,既反映了当地的风俗民情,也表示了孩子们欢快的心情。01门搭搭门搭搭环环,逗的俺的狗儿喃喃。是谁咧?是亲家。亲家母,请上炕,……看你女的死皮样儿:头不梳,脸不洗,三根儿黄毛圪炸起。给偌扫炕,笤帚芒子落下一炕;给偌搂柴,柴合里替鞋;给偌瓦面,瓦塌偌的瓮沿;给偌瓦米,瓦塌偌的瓮底;给偌拌拌糘,拌下一锅儿鼻涕糘;给偌拨拨糘,拨下一锅儿流流糘;给偌照韬黍,韬黍地里撵照夫;给偌间谷儿,谷儿地里养孩儿……头梳啦,脸洗啦,三根儿黄毛圪抿了。02明啦黑啦,蜘蛛上了棚啦,公咧担回水来啦,婆咧借回米来啦。公一碗,婆一碗,留下媳妇没碗碗。南京铺里买碗碗,买下碗碗没底底,买下底底没匙匙,买下匙匙没把把,气的媳妇扭咩咩。03葫芦儿、葫芦儿架架,桃花开开啦,杏花水没啦。没了谁啦咧?没了王婶婶。王婶婶,门圪落里偷得焙饼饼,见人来了就台了,见人走了就吃了。吃的急屙啦,到茅里屙的啦,屙到绣花鞋上啦,坐到院里吼的啦。   “十三留头十四嫁,十五上养下毛娃娃”,旧时的早婚制度着实令人无奈。还没有玩儿够,就谈婚论嫁了。天真烂漫的女孩儿嫁人后,可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也可能受人歧视或虐待。她们的辛酸向谁诉说?只能编成儿歌唱给那襁褓中的婴儿。这三首儿歌抒发了农村少妇的苦闷心情,字里行间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惆怅。“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如今这些这些反映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们住上了楼房,开上了汽车,拿上了手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不再为衣食住行发愁了。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生活单调,内心空虚,总觉得自己像颗无根的草一样到处漂泊,没有一个共同的地理凝聚力。我们的房子经常在换,邻居经常在变,人心不古也在变,漂泊感带来了无根感,无根感带来了焦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城市病。当久别家乡之后,我们总想回家乡看看,那枯藤老树、低门矮扉是否还在,那顽皮的牧童、俏皮的表妹究竟怎样,甚至做梦都是在河边抓蛐蛐、捉蝌蚪儿。著名学者彭小明曾经这样描写:“阔别故乡的游子在听到方言乡音(包括文学性的和非文学性的),或者看到民俗器物而想到它的方言名称的时候,非常自然地进入到这个在其他场合不易唤起的心境中去。这种方言和形象记忆力的结合物,是从脑海中那座不易重回的孤岛(民俗语汇体系)中放出的一叶扁舟,迅速地将思绪接入到了景色葱隆的岛上,重游童年的奇景。这种清纯无杂的情绪波动能立刻撞开感情的闸门。”难怪当年闻一多先生留学归国,走下海轮的刹那间,便把西服和领带抛入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的怀抱。这样来看,所谓乡愁就是乡景、乡音、乡俗、乡情等儿时经历给人留下的记忆,当某种链接因素刺激人的大脑时便会使人产生复杂的联想,这种联想既有对过去岁月的回忆、思恋,也有惆怅和忧伤。乡愁是人类最值得珍惜的一种感情,说小了他是一种故乡情结、人文关怀,说大了他是一种家国情怀、精神倚寄,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所在。   现在的主流观点对方言抱着太多的偏见,有的部门禁止方言俗语进入文艺作品,有人甚至提出了“消灭方言”的主张。殊不知,全民共同语言就是在方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方言就没有共同语言。由于方言具有比普通话更悠久的历史,所以它表达的内容更加细腻和丰富多彩。老舍先生说:“与其用减了成色的国语,不如用原封不动的土语。半生不熟的国语是患了贫血病的语言,即使运用得好,也不过像桐城派文章那样清瘦脆弱,绝无蓬蓬勃勃的气势。”以马烽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作品即成功运用方言,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我在这里说这话的意思,不是说不要学习普通话,而是说方言与普通话各有各的用场。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要研究地方文化、表现地方文化离不开方言俗语。为什么外语可以进入文艺作品而方言不可以进入文艺作品呢?联系某地要求市民普修《英语句》的苛求,似乎是殖民思想所怪。   贰乡言与文化上面我主要引用了一些儿歌和谣言,说明了何谓乡愁,下面我主要分析乡愁的内容,乡愁所反映的家国情怀。我的家乡在孝义市大孝堡乡西盘粮村。在我很小的时候,村里就流传这样一首儿歌,题目不知道叫什么了,但我仍然依稀记得一些片段。后来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将歌词填充了起来,起名叫《数英雄》:一人一马一杆枪,二郎担山赶太阳。三人哭活紫荆树儿,四马投唐小秦王。五郎出家当和尚,六郎坐阵守三关。七郎死在花椒树儿,八仙过海各逞强。九里山上活埋母,十面埋伏楚霸王。十一征东薛仁贵,十二领兵杨满堂。十三太保李存孝,十四铁镐王彦章。十五罗成打登州,十六双刀扈三娘。十七临潼来斗宝,十八清官八贤王。十九刘秀打天下,二十金定她下南唐。   当时我们并不知道这首儿歌的意思,只是觉得顺口,所以都在念“口歌歌”。长大后懂得了一点儿历史,才知道这首儿歌是讲述历史上英雄的故事的:其中“一人一马”讲的是长山赵子龙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的故事;“二郎担山”讲的是神话传说中杨戬二郎担山追日、为民兴利的故事;“三人哭树”讲的是田氏三兄弟斫木知义的故事;“四马投唐”讲的是瓦岗寨英雄罗成、秦琼、程咬金、徐茂公大义归唐的故事;“五郎、六郎、七郎”讲的是杨波府一家满门忠烈、扶宋灭辽的故事;“八仙过海”讲的是吕洞宾、汉钟离、张果老等“八仙”争强好胜、各显其能的故事;“九里埋母”讲的是淮阴侯韩信弑母求荣、折寿减禄的故事;“十面埋伏”讲的是西楚霸王项羽兵临垓下、乌江自刎的故事;“薛礼东征”讲的是唐初虎将薛仁贵跨海征东、箭定天山的故事;“杨氏满堂”讲的是杨家后代杨满堂意气风发、征西伐辽的故事;“十三太保”讲的是残唐名将李存孝闯关夺寨、剿灭黄巢的故事;“铁镐彦章”讲的是后梁名将王彦章骁勇善战、宁死不屈的故事;“夜打登州”讲的是罗成元宵之夜攻打登州、解救秦琼的故事;“扈氏三娘”讲的是水浒英雄“一丈青”巾帼建功、不让须眉的故事;“临潼斗宝”讲的是伍子胥举鼎示威、智斗秦王的故事;“清官贤王”讲的是宋朝八贤王仗义执言、金锏除奸的故事;“刘秀起兵”讲的是刘秀十九起兵、克武天下的故事;“金定征南”讲的是钦封御妹刘金定撒豆成兵、攻打南唐的故事。这篇儿歌以序排列,说古道今,娓娓而谈,至今念来仍令人一唱而三叹。这篇儿歌令人称道地不仅是它“数来宝”似的形式,而且是它的春秋笔法。它高度赞扬了赵子龙、杨家将、薛仁贵、王彦章、罗成、刘金定忠君爱国、勇敢牺牲的精神,歌颂了杨戬二郎担山追日、为民兴利的义举,褒扬了罗成、秦琼、扈三娘等英雄弃暗投明的义举,肯定了八贤王、伍子胥等清官良将的作用,阐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同时还对那些不孝不义之行颇多微词,譬如九里山上活埋母的韩信,虽然逞雄一时,但因为他违反了天伦,不会有好的下场,难怪《斩韩信》这首戏剧中就有“淮阴不该活埋母,折我青春寿八年”的唱词。一世英雄的西楚霸王项羽也因刚愎自用,最后众叛亲离,落得兵临垓下、乌江自刎的后果。这篇儿歌数英雄、论成败,其评判标准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其评价标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的孝悌忠义、礼义廉耻这些核心观念。宋代欧阳修评价王彦章说:“公死已百年,至今俗犹以名其寺,童儿牧竖皆知王铁枪之为良将也。一枪之勇,同时岂无?而公独不朽者,岂其忠义之节使然欤?”可见后人的评价标准仍然是“忠义之节”这一儒家道德规范。至于帝王,这首儿歌中只有汉世祖光武帝刘秀一人,何以为此?因为刘秀在儒家的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他在位三十三年大兴儒学,推崇节义,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这一情节也可为儿歌儒家道德规范填上一注。除了儿歌、谣言之外,在民间广泛流行的谚语、成语、惯用语、歇后语也是珠玑荟萃,斑斓多姿。如果我们将谚语中的农谚、气象谚、生产谚和日常生活谚等与社会认识无关的内容剔除,对这些社会谚进行分类排比,逐条分析,便可以看出这些俗语反映的也是传统文化:1、孝悌之道。孝义以“孝”“义”著称,旧志上说孝义“其民重厚知义,善信好文”。“孝悌义子盛行”。这种文化多反映在孝义方言中。如:君打臣不羞,夫打子不羞(含忠君思想);羊羔有跪母之意,乌鸦有反哺之心;父母一重天,抿(触动)一指头穷三年;儿培埋,女送丧(体现“慎终追远”的思想);活的给几口儿,死了不用吼哭;亲大的忤逆,打大的孝顺;要知父母恩,怀里抱了婴;老嫂还比母咧(反映“悌”的思想)。而对那些不孝不悌之人,俗语也多有讥讽:野雀子野雀子尾巴长,娶过媳妇忘了娘;撇天撇地撇父母,宠妻爱子敬丈母。2、急义之风。“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既包括对亲朋好友应有的仗义,也包括为国家、集体利益舍身取义。反映急义之风的俗语,如:好汉护三村,好狗护三邻(忠勇传家思想);为人不做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心正去百邪,木头刻爷爷;救人要救彻,杀人要见血;救人不救彻,不如倒到河里喂了鳖;隔人不隔义;无义之人不可交;忠厚不吃亏,过后得便宜;奸臣怕的是后半本儿。3、仁爱思想。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何为仁?孔子曰“仁者爱人”。仁义思想就是和谐思想。孝义俗语中就有大部分反映这种思想,如:人心都是肉长的;谁不是人生父母养的?大人不记小人的过;官大不压乡邻;好汉不打圪蹴蹴坟地好不如心底好;凡事忍为高;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   大丈夫不念旧仇。   4、传统礼俗。孝义人历来讲究体面、礼仪,讲究礼尚往来。反映这方面内容的俗语,如:主不吃,客不饮;喝酒的不倒酒;酒满敬人,茶满欺人;酒满茶半杯;新亲家上门,贵如生金;礼多人不怪,油多好炒菜;走路不施礼,多跑二十里;三人出门,在下的吃苦;大人要识敬咧,孩们要识幸咧;好朋友,烧新墓;上炕是夫妻,下炕是君子;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不听老人的话,手背儿朝了下。最早的儒家实际上主要是从事礼仪活动,如组织祭祀活动等,孝义的俗语有一大部分反映了这些内容,如:头七馍馍二七糕,三七火烧四七包,五七饺子,六七饼子,七七不要等的;哥哥送妹妹,活盛一辈辈;姑姑丢盆盆,侄儿男女一群群;姑姑坐下,侄儿男女大下;姑姑往后扫,侄儿男女往后跑。5、诚实守信。孔子讲“民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也反映在了孝义俗语之中,如:男人说话,赛如写下。说话不算话,不如不养下;许下人人等,许下神神等;有约不斗口;人不死,债不烂;买卖不成仁义在;亏东家不亏伙计;十分伶俐使七分,留下三分给后人,十分伶俐都使尽,留下后人不如人。6、廉耻观念。中国人最讲究礼义廉耻,注重他人的道德评价,孝义俗语也是如此,如:人活一口儿气,树活一张皮;名旺在市儿上咧,毛毛在鸡儿上咧;有钱买不下好名旺;家有一杆秤,外有百杆秤;理没理,全在众人嘴里;人活脸,树活皮,墙墙活的烂泥皮。7、淳风良俗。温良恭俭让是儒家道德标准,孝义方言中有许多俗语反映了民风的淳厚,如:酒坏君子水坏道;学会推牌九,房房地地一起走;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先人有了德,后人才有福;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吃饭吃米,说话说理;好儿不受祖上业,好女不穿嫁时衣;挨住好邻家,又吃馍馍又插花;挨住赖邻家,脚戴链子手戴枷(“择邻”而居);力气是奴,用了还有。8、世间哲理。俗语虽俗,但却有许多闪光的思想,充满了哲理,令人回味无穷。如:一人说话自有理,二人说话见高低;一人一个性性,一颗麦子一个缝缝;麻绳拴骆驼,立木执千斤;人要公道,打过颠倒;子孙不如我,要钱儿做甚咧?子孙胜过我,攒钱儿做甚咧?不怕鬼跟上,单怕跟上鬼;要吃四方的土,先安四方的虎;瓦片还有翻身的时候;有钱难买回头看;羊群里丢了羊群寻。   俗语是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种种社会风尚、世态人情、风俗习惯、自然风貌无不在这种形象简练、生动活泼的形式中得到体现。正如高尔基所说:“最伟大的智慧是在语言的朴素中,谚语和民歌都是简短的,可是它包含的智慧和感情却够写出整本的书来。”孝义方言俗语除了农谚、气象谚、生产谚、日常生活谚以及一些庸俗谚语之外,更多的反映的是人民对社会的认识,反映的是一种哲理。这种哲理便是民间文化,其中既有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有佛家因果报应的思想,还有一些杂家的思想,但核心的还是以孝悌忠义、礼义廉耻为内容的儒家文化。应该说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才是俗语的主要思想内容。   清·李光庭也曾在他的《乡言解颐·序》中说:“我犹未免为乡人也。生于乡而不知乡之俗,昧也;知乡之俗而不闻乡之言,聋也。以里闬真率之恒言与市井游诞之匪语视无差别,与顽而用嚚也。”确实如此,如果一个语言学工作者如果连自己家乡的语言文化都不了解,无论对中国或世界的语言文化有多么渊博的知识,总觉得是无根的。俄罗斯著名文学家高尔基说:“俄罗斯的歌谣就是俄罗斯的历史。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太婆在自己的脑子里装了三万行诗,她对这些情形知道的要比许多有文化的人更清楚。”何尝不是如此呢?想想胜溪河畔那些满脸皱纹、猫腰竖跨的老人中,像费多索瓦这样的俗语“篓子”还少吗?而像我这样靠书本知识、靠一些正统文化、蓝色文化取得各种学历的人,在这方面就显得知之甚少。其实正是这些被鲁迅先生称之为“不识字的诗人和作家”的脑子里,还有许多我们未曾攻读或读得不深透彻的教科书,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研究。我们文化工作者要研究传统文化,必须要放下架子,走出书斋,去发现我们先人的文化、我们地方的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利用已有的文化基础,结合地方文化、民间文化的知识,走出一条坚实、宽广的治学之路来,创造出更有价值的成果来。叁文化与未来有人认为,西方文化是进步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落后的文化;还有人认为,城市文化是先进的文化,农村文化是落后的文化。我在这里不想回答哪个文化先进、哪个文化落后的问题,而要回答的问题是哪种文化更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凡是能够适应当地社会文化发展的文化都是进步的文化,否则根本谈不上它的先进性。中国社会能够存在几千年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汉代以后主要靠的是儒家文化。有人说传统文化适应的是封建制度,并不适应市场经济,似乎只有西方基督教的普世价值才能发展市场经济。这种看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说不通:从理论上来说,现代民商法的三大基石即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等价有偿原则,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悌忠义、礼义廉耻、诚实守信原则并不矛盾,而且一脉相通;从实践上来说,在韩国、在新加坡、在东南亚甚至在日本这样的民主国家、市场经济社会,其主流价值观仍然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台湾、在香港、在澳门,处于主导地位的更是儒家文化。我们要做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适当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而不是废弃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实行全盘西化。连战的祖父连雅堂先生在他的《雅言》中说的:“凡一民族之生存,必有其独立之文化,而语言、文字、艺术、风俗,则文化之要素也。是故文化而在,则民族之精神不泯,且有发扬光大之日,此徵之历史而不可易者也。”这段话很有道理,如果我们丢掉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会丢掉灵魂,中华民族就不会再存在,更不会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守住中国传统文化的底线,靠强势的中华文化,才能走向市场、走向世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梦。   其实中国社会发展几千年,中华民族能够实现大团结,从信念上靠得是什么?靠的不是佛教,靠的不是基督教,而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哪里?主要不在典籍上,也不是在大都市,而是在广袤的乡村,农村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汪洋大海。这种文化靠什么维系和发展?一是靠固定的地缘关系,靠那片山、那片水,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二是靠宗庙祠堂、家谱家风这些血缘、氏族关系和固定的邻里关系,凝聚着他们的小小社会;三是靠私塾学堂、戏场书场维系着他们的文化教育活动,靠科举出仕的学子与衣锦还乡的耆贤促进文化的交流;四是靠方言土语、方块汉字维系着他们毫无障碍的交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一是青山绿水不见了,小桥流水不见了,土地遭受了空前的破坏,空气遭到了严重的污染,满目疮痍;二是宗庙、祠堂、祖坟早已灰飞湮灭,有的地方学校、戏台也已荡然无存,琅琅读书声已经渐渐远去,只有老弱病残望门相守;三是门楼座厦没有了,传统民宅民居没有了,违章拆建大行其道,失地的农民生活无着,颠连无告;四是良风不在,美俗不存,如今的农村不赡养父母者有之、制假售假者有之、偷鸡摸狗者有之,至于买卖婚姻、临时夫妻,更是大行其道。有人说农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堡垒,问题是如果这个堡垒也最后沦陷,中国的社会结构必然发生混乱,长治久安将成为纸上谈兵。近年来党和政府似乎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在年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第一次用文学的字眼提出了“乡愁”问题,第一次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引入了中央文件。这一提法显然令人欣喜。但我认为中国的后现代化恐怕要走的还是乡村化的道路。我的孩子博士毕业后,去过美国、去过欧洲、去过日本、台湾、香港等许多地方,他说城市是工业化的产物,农村才是真正的宜居之处。现在许多在城市工作的白领却多数逃离被高楼、街道、汽车包围的灰色世界,回到了山清水秀、莺歌燕舞、环境优美、休闲舒适的乡村。所以我认为乡村化是对城市化的一种回归。如果我们能够回归乡土,回归传统,重建乡村文化,必然峰回路转,否极泰来,迎来一个家给人足、其乐融融、兴旺发达的乡村时代。应当说,中国的元气在农村,中国的未来也在乡村!   “为什么我们的眼里饱含热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艾青先生的这首诗说明了乡愁之所以产生的渊源。乡愁就是这样一种原始的爱、纯真的爱、伟大的爱,而支撑这种爱的动力还是家国情怀,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我们共同守望好这片精神家园,在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构想指导下,敬德修业,守本通变,刚健有为,和衷共济,去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

贷款找专业的我法人、商户pos贷;按揭房、全款房贷;全款车、按揭车贷;保单贷;学历、社保、打卡工资贷;微粒贷再贷。别让缺钱耽误了你的大事。,

知名企业招聘:松下集团(16周岁—24周岁)

1.公司名称:上海松下微波炉有限公司

2.公司







































白殿疯去哪家医院好
治疗白癜风的正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laixianzx.com/tlly/2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