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甸县二十棵榆树村的原始风貌

作者沈文生协助整理侯金玲年,林甸县五区(三合乡)覃平政委分配我到县第二完小学校当教师。我到校找王吉先校长报到,他分配我当六年级班主任,教《中国近代史》,每周二节课,并负责学校配合"土改运动"中心庆祝前方打胜仗扭秧歌等活动。当时学校靠围子西边有土房13间,校院有一米半高用土墙圈着的大院。没正式校门,正南和东边有两个墙豁子算是校门了。当时学校有教师七名:王吉先、戚维翰、崔旭红、李朗(当地人)、杨崇海、王守昆、沈文生。我被三合乡土改工作队长池韵同志领到农会找主席张大亮(热河搬迁的老贫农),张大亮安排我在农会吃住(属于供给制),其余学校老师每月挣五斗小米(属于工薪制)。了解二十棵榆树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二十棵榆树这古老的地名在"土改"时改名叫胜利,由大土围子围起来的南北两个村落组成。中间隔有两华里地势较低的地带相隔,前围子地势较高所以叫南岗,后屯就叫"后围子"。

什么叫围子呢?是当地先人为了防匪患,把湿地"塔头墩子"用铁锹切成坯状,垒成的围墙。围墙约有6米高,东西南北约有米长,把整个屯子住戶围起来,形成一个方城。

正房五间、东西廂房各三间,叫"五正、六厢"。都是人字形脊高檐低的房盖,大草房外墙用泥土抹上。和林甸县内草房比较,虽体型相同,但外观结实厚重。墙全是用"土垡子"(用塔头墩切的坯形块)垒的、大山墙宽十二米以上。房盖用湿地三楞草(乌拉草)铺得厚密,相当规整。房子中间开门,进房屋头道门两层,第一层门上部是糊纸的透明花门,下部是实木的,第二层全是实木带门插棍的两扇安全门。进门看到北面木制隔栅(软栅)。隔栅旁雕有长短不同木格,格内画有各种图画。东西房子中间各有道东西走向的墙,把房子分成前后两层屋,头趟房室是阳面叫正屋、堂屋,各堂屋门是两扇较轻些的实木门,后趟房阴面屋叫暖隔。阳面正屋里靠东边房室是南炕和东炕连着,一般都是主人的长辈居住。靠西边房室就是南炕和西坑连着,一般都是晚辈居住在此处,都没有北炕。阴面屋的暖隔,全是北炕,把"大山”屋也是万字炕。东西暖隔比正屋面积稍小些,可住人屋,(笔者不清楚啥人住)东西暖隔的东西山墙上各有明亮窗戶。两个暖隔中间靠北墙是灶房。也就是木制隔栅对着灶房。

阳面大屋走廊都是用木制板刷深黄色油漆镶的墙裙子,露墙处用当地白垩粘土粉刷,干后有硬膜一层可擦拭。一进各屋都是7字形南炕相连或东西大炕,当地也叫万字炕,烟筒修在房外高出房脊,由于当地砂质粘土,任何人家沒有因炕有缝隙室内有冒烟现象出现的。炕上摆有二米高镶着锃亮铜锁的大红立柜,后暖隔住人的也如此。小门、小户家一般就是南炕。后来我去故宫坤宁宫参观室内设置炕柜,和此无异。

后围子小户人家都是土平房,三、五间不等。但其特点不像林甸土房盖中间高两头檐低。而是北高南檐低,向阳一面倾斜,同样外墙用泥掺草抹平。各家室内、厨房全用白垩粘土粉刷,窗明几亮、干净利索,卫生特别好。据说本屯就关家、崔家是满族人,其余都是汉八旗人。王校长和戚老师老父亲对我说,这里的旗人一般都是犯错误的旗人被流放来的。所以当地人自称是站人,一般自己不讲是旗人。

为什么叫八旗人呢?是满族在东北兴起时,是军、政、民统一用八个军旗标志的编制组织。不镶边的叫正红、黄、蓝、白四色旗;镶边的叫镶红、黄、蓝、白旗四色旗,故曰:八旗。当时满清入关汉人编入八旗人最多。推倒明朝建立"大清国"建都北京后,对八旗人有特殊待遇。所以后人称谓“贵族纨绔子弟"是"八旗子弟"。

前围子小,有几十户人家。房屋、围墙和后围子建筑一样,只是南边靠水边近没有围墙。有牛家和李家两家大地主,区政府农会主席高王玺住在分得的李家正房。南岗南湿地廠亮,一望无际的大水长着芦苇,有上百种水禽,鸭雁最多,天鹅、丹顶鹤远望好似白羊群。坐在无院的戚维翰老师家里,满院鸭雁近距离在窗下,像家养的一样,人走过只跑不飞不躲人。有一次我拿乡农会高主席"铁公鸡"手枪(打三八子弹,打下装一个子弹)去向水边成群的水禽打了一枪,惊起鸭、雁水鸟等遮天盖地,整个前围子天空像遮块黑云,地下照一片黑影。这就是原始的自然生态。

前围子南岗东边约半华里,有个"大仙堂"庙。供着一丈高的铸铁神像。在年春土改初期,破除迷信发动群众拆扒后,运到县城里。我记得在中学院看过这铁像变成二截后,拉城外炼铁了。我曾到庙废墟看过,有三间房地方小院,残存着一片青砖乱瓦。庙旁还剩"有五、六棵老榆树。据说建屯时这里栽二十棵榆树,由此而命屯名。在啥时间?是否屯子如此得名?无法考证。

据我浅薄历史知识推测:年女真族在东北兴起,清太祖努尔哈赤在沈阳建都盛京(北陵)。年皇太极继位,改女真为满洲。年满清进关定都北京。对北方统治传达朝庭圣旨,通过驿站骑马,一站接一站传递。齐齐哈尔是北方驿站一个中心地,据今年。驿站形成城市小农经济时代至少要经过多年。而二十棵榆树屯的移民是来自齐市,他们一贯称呼自己是站人。他们亲属绝大多数在齐市。来往都跑"江省"(齐市)基本不上林甸街。年,看围子建築的陈旧度和户落有序的状况分析,可能早于林甸建县,现在约有年左右。这是个人看法不一定对,有待写史者们的考证。

整个二十棵榆树两屯民风民俗一样。靠村东边有将近百垧土地。主种小麦、稷子、大黄米,自给自足吃粮。各家主业是捕鱼、熬碱。

各家基本是捕鱼为主业,男人用在齐市买来的竹子劈成细条,编捕鱼工具"花篮"(圆型一米长筒、两头用竹签窝里形成倒呛刺鱼能进不能出来)。早晨出太阳去水面打渔,中午挑一担两水桶鱼回来。女人修理鱼很精明,用手把麟挠光,用手指甲抠靠鱼腮部把胆挤出。放到锅里,放把盐、辣椒,不放油。原汁原味炖上,开锅就吃、当作主食,烙点白面饼当副食。家家男人吃饭都喝酒,也许在水里打鱼的关系。我在农会时,一次武装委员朱玉山背个套筒子枪(比三八枪落后陈旧)领我去后围子,后围子水面比前围子水面宽许多,西通烟筒屯,东通雅博海,靠后围子1华里高岗地,有一个大水面的入口处,两旁是芦苇,中间是弯弯曲曲有6、7米宽的水道,由一个打渔户撑艘大铁皮,沿着芦苇中的水道划行,水面上长满了菱角花(当时我们叫它小荷花)。空气新鲜,环境静谧,远方传来各种水禽的叫声。我头一回经过这美好的环境,在不知不觉中心旷神怡。船主一边撑船,一边用铁钩挑起苇道旁的“花篮儿”,“花篮儿”里边足有十多斤的又蹦又跳的鲫鱼,倒在船上。在水上行有5华里大鲫鱼倒满了大半船,把船撑回岸上。他说一会回来的船上有人接,各家船都带有好几支桶挑回家。

每天都有农会人挑四桶鱼送到农会。妇女会的人作饭烙饼,鱼下直径有一米多的大型锅里,十多个农会干部和工作队人一起吃饭、喝酒。那时,街里实业公司每天用马车拉一酒箱斤60度白酒来卖,一天都卖光了。

熬碱的主要做法是:沼泽地露出的陆地春天干旱,地里反上很厚一层白碱面,刮出装在袋子里运回熬碱。水靠干在锅里形成碱坨。由锅大小决定每个碱坨大小,一般30、50斤不等,每家都有千、八百斤碱坨,碱是二十榆树村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年根儿各家互通消息,装满两车碱和鱼去齐市卖掉。办好年货和一年用的衣物杂品及零花钱,没看有太贫穷戶,日子过的都很殷实。所以土改时,发动群众费劲,在外村调来一些"荒里人"(多数是汉人)在农会当骨干积极分子。

二十棵榆树屯这里的站人(听说在旗的人就关、崔两家是满族人,多数都是汉八旗人,所以旗人不等于是满人)。听说满族人的规矩:他们祖先和狗有段渊缘,救过他们祖先(据体事我没打听)。滿人不吃狗肉,冬天也不许戴狗皮帽子,进屋里不许坐西炕,说西炕上边供的祖宗。汉八旗就不讲究这些规矩了。

但是他们民风、民俗都一样,自称叫站人,不问他是旗人,他不提是八旗人。八旗人有的是正旗,有的是镶旗。他们给林甸外乡人叫"荒里人"。不和"荒里人"结亲联姻,一般姑娘嫁给齐市站上人,多数都和本地前后围子里的人结婚成亲。这个屯里当地人都是亲属,各家都很和睦相处。到谁家赶上饭就吃,谁家缺东少西谁便拿,随便要,互通有无。我在那干了半年工作,没看到哪个邻居吵架、骂仗。我也随乡就俗,交了一些同龄朋友,记得有果先民、许广德、赵志学等十多个人。晚饭后,我组织他们成立个剧团,排练演节目:有动员保卫胜利果实的"父送子妻送郎"参军的、有"土地还家"等一些我在中学念书时演的节目,翻身了的农民还很乐意看。

我听说这屯子有个日本媳妇、我觉很奇怪也很特殊。是我常见熟人老陶家大哥的媳妇。陶大哥有只瞎眼睛,脸上有浅麻子,40多岁,我(17岁)常和他说话。有一天我好奇到他家(在农会东邻居),他坐地下小板凳上编捕鱼工具"花篮儿",屋里堆满竹劈子。有个不到30岁的日本女人很客气把我让到炕边坐下。他说中国话很笨,很吃力,我用日语说:"请你用日语说吧!我会日语"。我问她:"你怎么到陶家来的?”她说:"日本败了,我是日本女高学生,家是日本"开拓团"(日本来中国开恳农田组织),临逃跑时有的人自杀跳井,我那井水浅,我在上边没死,陶先生赶车路过把我救出来,用车把我拉到他家,我就嫁给他了”。我说:"日本侵略给中国人造成灾难,也给日本老百姓造成灾难”。我又问她:“习惯这地方生活吗?想家吗?"她说:“想家也没办法?陶先生对我很好"。说完笑了!陶大哥问我:“沈同志你们说啥呢?”我说:“她说你救了他命,到你家很好!”(年我在大引嫩当在工地当医生回林甸街上,碰见她带女儿和外孙女回国,她还是日本籍没入中国籍)。在我家住一宿吃二顿饭走了。(这是后话了)

二十棵榆树这里站人(旗人)的妇女是辛勤劳动而又有智慧的女人。各家操持家务、做衣、做饭、挑水、下田种地、收割基本都是女人活。她们己婚中年妇女都参加妇女会,活计做得好,主任叫刘海云(28岁),积极配合农会做军鞋慰问前方等工作。站人的女人打扮是"羞头不羞脚"。把发髻卷到头顶上,着装特别干净利索,既使上了补丁的衣服洗得也特别干净,家家妇女都光着脚丫去井台挑水,听说有的人家用男人去井台挑水,就会被邻居笑话。妇女会的同志们经常在农会活动,对陌生人说话也不拘小节很随便,给人一种开放、大方的感觉。

有一次,当地劳模关福胜(38岁)领我到他岳母家吃饭。他岳母70岁老奶奶对我说:“我们站人不像荒里人,女人没有纏足裹小脚的"。吃饭时他儿媳拿个饭勺在饭桌旁站着,看客人碗里饭剩一半,立刻就填上一勺。我很不习惯地告诉老奶奶说,叫他别客气离开吧。老奶奶说,这是站人待客人的规矩。

我到二十棵榆树屯时,"土改运动"己开展一年多了,分地主家财产己基本结束,听农会人说,有的大地主家的“地下军”都打死了,所有地主家都被赶出大院。大院除被农会占用外,都分给贫雇农住了。农会人说后围子黄家金银财宝最多,金元宝和金条都交上去了,衣物分给穷人了。这时农会的工作重点是:丈量地主的土地,分田到戶给贫雇农和支援前方战争,动员参军出担架队,送军鞋。

农会张大亮主席经常找我帮助仗量土地,帮助武装队长朱玉山动员参军工作。十月初旬,忽然听农会人说,在齐齐哈尔抓回一个留洋(留学)生叫黄永斌(会好几国话),不知干过啥,犯啥罪了,(那时的干部纪律,是不需知道的事不许打听。)带着手捧、脚镣子押在农会上房西屋。覃政委也去了。齐市农会的头儿骑马来拿一个按满红手印的保条,给政委看,请求放人。我和几个农会干部和工作队长池韵站在旁边看着,覃平政委看过和来人也没表态,下午政委回五区走了。晚上池韵队长在我们住屋召开有名的关闫王、沙四虎等十几个打手的会议,研究怎样行刑处决。

第二天上午,快70岁的农会主席张大亮不参加这事,由村长(外号齐胖小儿)提个"铁公鸡"手枪在农会院召集都参加贫雇农大会时,告诉我回学校组织参加。下午,把"犯人"提出,后边有一帮贫雇农跟着,我领学生在大队后边(当地老师看样很恐惧怕有瓜葛都躲了没去)。到村外西南水边旱地,听齐村长一喊:“打”。立刻黄永斌倒在地下血中死去。后来听群众议论,是他亲属怕他遭罪照脑袋猛击一捧打死的。我又害怕、又好奇,黄永斌死后到附近去看,这时池韵队长要来一棵大枪,叫大家躲开,上棵子弹对准黄永斌头部打了一枪,是个炸子儿,把脑浆炸的溅出周围。从那天,我晚间总做恶梦吓醒。

我尽量抽时间按学校规定回校上课,我担任六年级班主任、这个班有不到30个学生。我记住的有牛庆成、李洪范、关振忠、戚维国、戚玲华(戚维翰老师弟弟、妹子)后来年除牛庆成外,全考进入一中开办时的林甸中学班上学了。

根据校长给我的《中国近代史》高小课本,我年青记忆力好,看二遍就背下来了。拿两支粉笔上讲台上,边讲边在黑板上写几条提纲,讲完到点就下课,也不留作业就算完成任务。我也没看到过其它老师写过教案备课(因为学校没有纸笔和参考书发给老师)。教员室就放几盒粉笔。

士改运动时学校上课很不正规(有点像后来"文革"时学校状况)。有时前方一传来打胜仗消息下午就停课,我回学校领学生跳秧歌舞庆祝。

天冷时各教室用土坯垒个像锅台炉灶的东西,顶上扣一口大锅,旁边几节铁炉筒子伸到窗外,烧大苇子,这就是取暖炉子。到11月份学校就放寒假了。

当年的戚维国、戚玲华同学在中学班上学,念一年书去了齐市参加工作。三十五年后我在卫校当校长,医院看病,戚玲华就是齐市冰刀厂党委书记(副处级干部)。不知她咋知道的信儿,带大包、医院瞧看,和我唠有二个多小时往事,最后还余话未尽,恋恋不舍离去,后再也没见到。

学校放寒假了,我和农会研究成立剧团,配合开展新一轮暴风骤雨的土地改革运动新高潮,宣传演剧。我借王吉先校长一件羊皮伪军大衣,在农会挑选一匹白马骑上去林甸街买《白毛女》和一些好剧本。我毫无知觉的被“林甸中学事件”的冤假错卷进去,在归途张举屯路上被公安局逮捕、坐牢。受尽酷刑、遍体麟伤,被二次要枪毙的情况下,我被迫招供免除一死,蹲了近三月监獄。此案件惊动省委省政府东北局主要领导,派省公安处姓陈的领导和延安老侦查员李谦科长来林甸,接管公安局亲自审讯调查办案,弄清真像。经过调查核实,正月初宣布在押中的学校师生平反、无罪释放。原公安局长赖庆华开除党藉判刑二年。前来林甸视察的民政厅长,是原中学校长刘靖同志,他介绍我们四个同学到"行政学院"学习(那时因党组织未公开保密、群众给学校叫八路军大学)。至此我再没回二十棵榆树上班。年县档案局长任志平说县里要写《百年林甸》采访我。我写去“我亲历林中事件详细过程”六千多字材料现存档案局。回忆年我在二十棵榆村工作到现在正好七十年了,在那土地改革运动翻天地覆变化的年代,度过我一段峥嵘岁月。随着时代发展的变化二十棵榆树已今非昔比,建造了很多人文景观,开办了鹤鸣湖旅游景区等,是全省和大庆市著名名景区,参观旅游者来自全国各地络绎不绝,也促进了林甸县的经济繁荣发展。二十棵榆树屯的原始自然生态和民风民俗给我留下美好回忆的印象,借助这新智能技术“林甸往事公众平台”。在县一中书记侯金玲不厌其烦的帮助下,每字、每句浸透了他的修改心血,感激之情,难以言表。能留给后人参阅,幸甚!幸甚!

作者简介:

沈文生,年12月25日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年,参加革命工作;年,毕业于原嫩江省行政学院并留任省政府调研室任研究员、副组长;年3月,任黑龙江省林甸中学班首期专职教师和学生班主任;年,黑龙江省行政干部学校学习;年,任林甸县科普秘书长;年,任嫩江地区卫生学校;年,离休。

侯金玲,年出生在林甸县城。年毕业于泰来师范学校,曾在林甸县教育幼儿园、第二中学、教育局工作,现任第一中学党总支书记。

沈文生侯金玲

支持原创

赞赏

人赞赏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知名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laixianzx.com/tlly/2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