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册第35课
本文
我长兄,在他乡。年年作客,久未归家。
我居家中,思兄无已。写信一封,问兄安否。
概要
教具:信纸、信封及邮票。先将信纸、信封分示学生,令各述其用处,然后以邮票示之,说明为寄信之费用。
男子经营事业,故常至他乡,凡在他乡时,皆谓之客。人当离居之时,欲通音问,必以信,故写信为最要之事,人人宜学之。
通信之事,不独弟之于兄,凡家人朋友等,远离以后,均以通信为传递情事之机关。信有片信封信二种,寄时均应黏邮票。片信黏一分票,封信黏三分票,黏后投邮局,局中即为递寄之。信亦不限于问候,即委托或商量或报告等皆可用之。
长,音掌。长兄,即兄弟间年之最长者。
首二句言兄远离,次二句言作客之时期,又次二句言弟之思兄,末二句言弟之与兄通信。文为记事体,主旨在弟之思兄及与兄通信,以启发学生亲爱之情。
文字:写“父在他乡,子居家中,作家信,问安否”数语,问学生与原文意义何别。
事实:诸生宜习写简明书信,以备他日通问之用。
习问:何谓长兄?何谓思兄?不能作家信,有何害?弟思兄时,则如何?
生字乡
字音字形:
xiāng
字源:繁体为“鄉”,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
拓展:“鄉”与“卿”同源。卿,甲骨文像主宾、围着餐桌的食物相向而坐,一同进餐。金文省去“口”。当“卿”的“亲密共餐”本义消失后,篆文在两个“人”上再加“口”变成两个“邑”(村镇,见篆书字形)另造“鄉”代替。造字本义:主宾相向而坐,一同进餐。当“鄉”的“相向”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向”(窗口朝着的方位)另造“嚮”代替。隶书误将篆文左边的“邑”写成“乡”,误将篆文右边的“邑”写成“右耳旁”。
释义:1.泛指小市镇:~村。穷~僻壤。2.自己生长的地方或祖籍:家~。故~。~井。~里(a.家庭久居的地方;b.同乡的人)。~党(乡里)。~试。3.中国行政区划基层单位,属县或县以下的行政区领导。
组词:乡村,乡镇。家乡,故乡,老乡
英文:rural(adj.乡村的;农村的;似农村的)
进阶:郭以外曰乡,乡里,城乡。
周礼五州为乡,合之凡万二千五百户。若管子十率为乡,是以二千家为一乡。广雅十邑为乡,是以三千六百家为一乡,均非周制。
今县各有乡,所设乡董,即汉制三老徼游啬夫之类。(《字课图说》1.44)
生字年
字音字形:
nián
字源: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字形是一个人扛着成熟的庄稼回家的情景。小篆字形,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
拓展:另说“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迁”的本字,表示迁移。年,甲骨文为“禾”(代谷物)+“人”,表示农人载谷而归。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将“人”写成形旁兼声旁的“千”(迁移),表示搬运收割好的庄稼。造字本义:动词,将收成的谷物搬运回家。篆文承续金文字形。楷书将隶书字形中的“禾”与“千”连写,变形较大,至此“禾”形与“人”形消失。秋冬谷物收成叫“年”,秋冬谷物欠收叫“歉”。
释义:1.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一~。三~五载。2.每年的:~会。~鉴。~利。~薪。3.一年的开始:~节。新~。4.有关年节的(用品):~画。~礼。~货。5.时期,时代:近~。~华。~号(a.帝王用的纪年名称;b.公元纪年名称)。~限。~深日久。6.收成:~成。~景。~谨。荒~。7.岁数:~纪。~事(岁数)。~高。~轮。8.人一生所经年岁的分期:幼~。童~。青~。壮~。中~。老~。9.科举时代同年考中者的互称:~兄。~谊(同年登科的关系)。10.姓。
组词:年龄,年级,年纪,年轻。幼年,童年,少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
英文:year(n.年;年度;年级;年龄),age(n.年龄;年龄段;时期;老年。v.变老;使显老)
进阶:谷熟为年,年纪,流年。
凡五谷一年一熟,故说文以谷熟为年。年即岁也,夏曰岁,殷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岁取星行一次,祀取四时一终,年取禾谷一熟,载取物终更始。(《字课图说》1.9)
生字久
字音字形:
jiǔ
字源:“灸”的古字。字形原是一个侧躺着的人,背部放置着一个艾柱正在进行治疗。后来“久”多借为“时间长久”之意。
拓展:另说“久”字古匋字形为在人(即)的腿部位置上加一捺指事符号,表示与腿的动作有关。造字本义:停止行进,等待。籀文加“长”(老人),表示活的时间长。篆文字形与古匋字形相同。长途迁移为“千”,驻足等待为“久”。
释义:1.时间长:~远。~经。~已。~违(客套话,好久没见)。~仰(初次见面客套话,仰慕已久)。~别重逢。~而~之。2.时间的长短:住多~?三年之~。
组词:久远,久别。长久,持久
英文:foralongtime
进阶:暂之反也,长久,久要。
常于其处曰久,盖迟留之辞。说文本作针灸之灸。(《字课图说》1.11)
生字未
字音字形:
wèi
字源:象形,甲骨文字形像穗的形状,郭沫若先生认为“未”就是“穗”的本字。基本义:没有;不。“未”字否定过去,不否定将来,与“不”有别。但有时候也当“不”字讲。
拓展:另说“未”甲骨文字形为树木的枝杈上部再加一重枝桠,“枝桠重叠”,表示枝叶茂盛。造字本义:夏季果树枝叶正茂,还没结果。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淡化树枝形象。
“木”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株树,上部是枝下部是根;“本”是指事字,金文在树根部位加三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在地下的营养器官;“末”是指事字,金文在树梢部位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尾端;“未”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树上枝桠重重,表示枝叶茂盛;“果”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树上结满球状实籽;“朱”是指事字,甲骨文在主杆部位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干;“林”是会义字,甲骨文像树连树的样子;“森”是会义字,甲骨文比“林”多一“木”,表示“森”为“大林”。
释义:1.不,不曾,没有:~必。~曾(céng)。~来。~尝。~竟(没有完成的)。~及(a.没有来得及;b.没有达到)。2.地支的第八位,属羊。3.用于记时:~时(下午一点至三点)。4.放在句末,表示疑问:“君除吏尽~?吾亦欲除吏”。
组词:未来,未必,未雨绸缪
英文:notyet(adv.还没有;也不)
进阶:支名,六月为未月,五行属土,其虫羊。未来。
味也,万物皆成有滋味也。岁在未曰协洽,六月为且,又与不同。未有即不有也。(《字课图说》1.14)
生字居
字音字形:
jū
字源:象形。金文字形是“踞”的本字,象人曲胫蹲踞形。本义:蹲着。另说为会意字,金文从尸(坐着的人),从几(矮小的桌子),表示靠几休息之意。本义是坐,引申为居住。
拓展:三说,“居”与“育”本同源,后分化。居,甲骨文为“人”(指妇女)+倒写的“子”(表示刚降生的婴儿),表示妇女生子。有的甲骨文以“女”代“人”,强调女性特征。金文“毓”在倒写的“子”下方加“水”,表示生育时的羊水。篆文将“毓”简化成“子”(生育)、“肉”(长肉)会义,表示生子并加以抚养。“居”的金文异体字表示人们站在屋下休歇。有的金文将“宀”写成“广”;有的金文将“宀”写成“厂”。古人以在家休歇或生育为“居”,体现“生息”之于“安居”目的性意义。造字本义:妇女在家生育,休养生息。
释义: 1.住:~住。~民。同~。隐~。~处(chǔ)(a.住所;b.指生活处境)。2.居住的地方:新~。故~。迁~。蜗~(喻窄小的住所)。3.当,占,处于:~首。~中。~高临下。二者必~其一。4.安着,怀着:~心(怀着某种念头,有贬义)。5.积蓄,储存:奇货可~(a.指商人把珍稀的货物储存起来,等待时机高价出售;b.喻挟持某种技艺或某种事物以谋求功名利禄)。6.停留:~守。7.平时:平~。8.姓。
组词:居住,居民,居然。民居,邻居
英文:house(n.房子;房屋;住宅;舍)
进阶:安处曰居,所居之处即曰居,居家,新居。
踞之本字也,故居亦训坐,如居吾语女是。引申为居处之居,因谓所居之处为居。居则有敛藏之意,故又申为居积居货之居。假借为倨,居然谓傲然居之也。又语助词,谁居,疑问辞也。(《字课图说》1.71)
生字无
字音字形:
wú
字源:繁体为“無”,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牛尾)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拓展:
本字“无”:无,篆文在“兀”(秃头)上加一横,表示,强调“兀”的程度,造字本义:头顶全秃,没有头发。“兀”是秃顶,“无”是光头。
合并字“無”:“無”与“舞”同源,至篆文分化。“無”与“舞”,甲骨文像一个人两手挥动花枝。有的甲骨文在手挥花枝的人的头上加“口”(歌唱),像祭祀者双手挥着花枝吟唱祝祷。金文将花枝与手分离,并在两束花枝上各加一个“口”。在金文字形基础上,篆文“舞”加双足“舛”写成,强调双足踢踏跳跃;篆文为“無”加“亡”,加“亡”强调歌舞仪式的目的是祭奠战士“阵亡”。造字本义:以歌舞祭奠阵亡勇士。隶书变形较大,省去篆文字形中的“亡”,并隐去篆文字形中的“人”形、“口”形、花枝形,并将花枝下端写成“四点底”,以致面目全非,本义线索尽失。舞蹈是肢体运动造型艺术,挥手作姿叫“舞”,劈腿跺踢叫“蹈”。
释义:没有,与“有”相对;不:~辜。~偿。~从(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度。~端(无缘无故)。~方(不得法,与“有方”相对)。~非(只,不过)。~动于衷。~所适从。
组词:无聊,无限,无论,无奈。有无,空无一人
英文:no,not
进阶:有之反也,有无,无乃。
亡也,引申为不也,如书无偏无党是。又未也,如荀子无之有也是。又非也,如礼苟无忠信之人是。又作转语词,如孟子无以无几是。又作抑词,如汉书宁爵无刁是。(《字课图说》4.78)
生字信
字音字形:
xìn
字源: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拓展:信,金文为“人”+“口”(说话),表示开口许诺。有的金文为“千”+“言”(说话),表示用千言万语保证。造字本义:许诺,发誓。籀文承续金文字形。篆文调整古匋字形的左右顺序。隶书将篆文的简写。在现代商业社会,“诚信”是个人应具备的基本而重要的人格品质:言己所思为“诚”;践己所诺为“信”。
释义:1.诚实,不欺骗:~用。~守。~物。~货。~誓旦旦。2.不怀疑,认为可靠:~任。~托。~心。~念。3.崇奉:~仰。~徒。4.消息:~息。杳无音~。5.函件:~件。~笺。~鸽。~访。6.随便,放任:~手(随手)。~步(随意走动,散步)。~笔。~意。7.姓。
组词:信件,信封,信纸,信函,信念,信心,信用。写信,收信,守信,相信
英文:letter(n.信;字母;函),believe(v.相信;认定)
进阶:音讯,能践其言曰信,信人之言亦曰信,信札,信任。音申,伸也,屈信。
信,从人言会意,谓其出言必践也。故符契曰信,讯问之书亦曰信。(《字课图说》2.39)
生字封
字音字形:
fēng
字源:会意。金文字形,左边象土上长着丰茂的树木形,右边是一只手“又”(后来写作“寸”),表示聚土培植。字象植树土上,古人用这种方式来定界。本义:疆界;田界。
拓展:“丰”是“封”的本字。丰,甲骨文为“未”的变形(枝叶茂盛的树木)+“土”(土埂),表示种在土埂上的树木。当“丰”主要作为名词使用后,甲骨文再在“丰”字基础上再加“又”(用手抓持、执苗)另造“封”代替,强调执苗种树。造字本义:动词,古人在帝王所赐的土地四周种植草木以标志所属的地界。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未”写成不知所云的字形,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又”写成“寸”,至此“封”字“种植草木”的字形线索消失。隶书将篆文字形中本为“丰”字的简写成“圭”。
释义:1.密闭,使跟外面隔绝:~闭。密~。~口。~存。~条。~贮。~面。~底。~锁。~顶。冰~雪飘。~山育林。2.用来装信、钱等物的纸套:信~。赏~。3.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侯。~君(领有封地的贵族)。~邑。~拜(拜官授爵)。~典。~建。4.疆界:~疆。~域。~界。5.限制:故步自~。6.帝王筑坛祭天:~禅(祭天为“封”,祭地为“禅”)。7.量词,用于装封套的东西:一~信。8.姓。
组词:封闭,封面,封锁。信封,密封
英文:envelope(n.信封;塑料封套;塑料封皮)
进阶:分诸侯以土曰封,封疆,封爵。
封建之制,周礼与王制不同,然皆以世守其土为义。转注为封山封墓之封,则又谓聚土而封之也。聚者必厚,故封靡封殖之封,皆以厚为义。聚者必大,故封狐封豕之封,皆以大为义。(《字课图说》2.50)
生字安
字音字形:
ān
字源:会意。从“女”在“宀”下,字形像一间静静的屋子里,有一个女子,手置胸前,安详地坐着(古人习惯席地跪坐),表示无危险。本义:安定;安全;安稳。
拓展:另说“安”甲骨文为“宀”(新房)+“女”(新娘),表示新房中有新娘。造字本义:男子建房娶亲成家,内心踏实过日子。在古代的农业社会,兴宅、娶亲,是男子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两大事件,直接而深刻地影响到男子个人的心理状态,顺利兴宅、娶亲,便能安居乐业,反之内心则焦虑不宁。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古人称娶亲成家、宁神度日为“安”,称衣食充足而娱乐养心为“宁”(寧)。
释义:1.平静,稳定:~定。~心。~宁。~稳。~闲。~身立命。~邦定国。2.使平静,使安定(多指心情):~民。~慰。~抚。3.对生活工作等感觉满足合适:心~。~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4.没有危险,不受威协:平~。转危为~。5.装设:~置。~家立业。6.存着,怀着(某种念头,多指不好的):他~的什么心?7.疑问词,哪里:~能如此?8.姓。
组词:安全,安稳,安静,安心。平安
英文:peaceful(adj.和平的;宁静的)
进阶:不危曰安,使之不危亦曰安。又诘问词。安稳,安抚,安得,安南。(《字课图说》1.34)
生字否
字音字形:
fǒupǐ
字源:会意。从口,从不。“不”亦兼表字音。本义:不然,不是这样。
拓展:另说“否”是“呸”的本字。否,金文为“不”(反对、拒绝)+“口”(唾弃),表示吐口水,以示大声吐口水,以示反对与唾弃。造字本义:唾弃,行不通。篆文承续金文字形。“否”的“唾弃”本义后由“呸”代替。
释义:
fǒu:1.表示不同意,不认可:~定。2.不,用在表示疑问的词句里:可~?。3.不如此,不是这样,不然:~则。学则正,~则邪。
pǐ:不好,坏,恶:~极泰来(“否”和“泰”,前者是坏卦,后者是好卦。指事情坏到了极点,就会向好的方向转化)。未知善~。
组词:否定,否则,否认。是否
英文:not,no
进阶:音缶,意所不可曰否,是否,否否。音痞,不通曰否,臧否,否塞。
从口从不会意,心之所非则口不许也,引申为是否然否之否。假借为臧否之否,顺成为臧,逆恶为否。易有否卦,读部鄙切。(《字课图说》4.29)
灰色部分表示比较艰深,也许不宜针对幼童讲授的内容。
资料引用详情,请见“字的故事”1.1篇中的说明。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