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分析
——基于泰勒原理的视角
摘 要
新加坡学生的科学成绩一直处在世界前列,其科学课程标准对科学素养的提高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从泰勒原理的四个问题出发,确定了小学科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计划的基本问题:确定小学科学课程目标,选择与组织小学科学的课程内容,实施小学科学课程计划,评价小学科学的课程与教学计划。据此分析新加坡小学课程标准的内容,探究其对泰勒原理的借鉴与超越。
年,美国教育家拉尔夫·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阐述了课程编制的一般原理,在课程发展史上该原理被称为“泰勒原理”。
泰勒开宗明义地指出,开发任何课程与教学计划都无法回避这四个问题: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提供什么学习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怎样有效组织这些学习经验,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一门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计划,笔者将以这四个问题为中心对年新加坡小学科学课程标准(ScienceSyllabusPrimary,以下简称14版标准)进行分析。
一、确定小学科学课程目标
(一)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与科学素养
14版标准确立了科学课程的五个总目标:第一,基于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兴趣及激发他们好奇心的原则,为学生提供亲身经历;第二,为学生提供基本的科学术语和概念帮助他们理解周围的世界;第三,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发展技能、思维习惯和态度的机会;第四,为学生准备作个人决定所需要的科学知识和方法;第五,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是怎样影响人类及周围环境的。
在总目标的基础上,14版标准又详细陈述了识记、理解与应用,技能与过程,伦理与态度三个维度的具体目标。识记、理解与应用:科学现象、事实、概念和原则;科学词汇、术语和公约;科学设备和仪器,包括操作技能和安全事项;科学和技术的应用。技能与过程:技能包括提出假设、总结可能性、预测、观察、使用设备与装备、比较、分类、推理、分析、评估;过程包括创造性解决问题、做出决定、确定调查计划。伦理与态度:好奇心、创造力、诚实、客观、思想开放、有毅力、有责任感。
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4版标准明确指出,未来的科学教育教给学生的不能仅仅是基本的科学概念。学生需要具备如下技能:能够运用科学知识确认问题,能够理解和做出关于自然界的决定能够应对人类活动中的挑战,要得出基于证据原则的结论。学生也需要理解科学的特征,作为人类的知识形式需要不断探索;需要明白科学技术如何影响我们的物质、智力和文化环境。最后,作为一名反思性公民,在参与科学相关的争论时展示出恰当的伦理与态度。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坚实基础包括发展推理与分析技能,决定与问题解决技能,面对不同情境中的灵活性和拥有开放与探究的精神。同时,还要愿意探索新的领域学习新的东西。这些技能和习惯与21世纪所需的能力是一致的。
(二)对泰勒原理目标的借鉴与超越
泰勒明确指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确定教育目标。对于小学科学这门学科而言,确定其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14版标准根据新加坡的核心素养确定了小学科学课程的五个总目标。在课程目标确定后,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地陈述目标。泰勒认为,陈述目标最有效的形式是确定学生发展的行为种类和该行为运用的生活、环境及社会领域。可见,泰勒原理凸显“行为目标”。
在14版标准中,不仅包括行为这一外显性的目标,而且包括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价值、世界观等内隐性的目标,提出了识记、理解与应用,技能与过程和伦理与态度三个维度的具体目标。
这“三维目标”突出了小学科学课程不但要注重的知识、技能的获得,而且也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伦理态度的锻炼。值得注意的是,“三维目标”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不能将其割裂开看作是一个个独立的目标。可以说,三维目标是对泰勒原理行为目标的超越。
二、选择与组织小学科学的课程内容
选择课程内容和组织课程内容都是课程设计重要组成部分,而课程计划往往将它们糅合在一起呈现出来。
在14版标准中,既呈现了整个科学学科的内容架构,又展示了每项具体内容的详细组织方式。另外,还涉及了课程实施的具体教学方式。
泰勒原理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泰勒原理应用于内容的整体组织
14版标准是以主题为中心组织整个学科课程内容的。以主题为中心的课程不仅有利于课程内容的深入,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教学的开放性。由表1可知,这里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多样性、循环、系统、能量、相互作用五个主题。14版标准中,课程内容的整体组织遵循了泰勒原理的组织原则。
一方面,是对泰勒原理横向组织原则的灵活运用。
14版标准的课程内容围绕五个主题给出了支撑这五个主题的若干个二级主题。虽然课程内容按五个主题来组织,但每个主题下的具体专题并不是一个分科的知识模块。
总的来讲,这些主题间没有清晰的边界。就“多样性”主题来说,包括两个二级主题:生物与非生物多样性(共同特征与分类)和物质多样性。这里面包括生物、物理和化学等多科知识。在“循环”主题中,包括两个二级主题:植物和动物的循环以及物质和水循环。其中,植物和动物属于生物,物质和水属于非生物。可见,这两个主题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另一方面,是对泰勒原理纵向组织原则的灵活运用。
五个主题的学习内容是按年级进行纵向排列的,分为低段(小学3、4)和高段(小学5、6)。课程纲要建立的一个特征是螺旋上升,这一特征是通过深度的增加不断修正不同水平的概念和技能来呈现。
也就是说,螺旋上升的科学概念与技能能够与学生的认知发展相匹配。因此,这帮助学生依靠他们已经存在的概念来理解和适应逐步增加的技能。有效的横向组织和纵向组织使不同主题的学习经验之间相互整合、相互转化,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泰勒原理应用于内容的主题组织
14版标准的具体课程内容是从主题出发,按年级段列表呈现的。为了帮助教师和学生领会理解主题,每个主题都有其主要概念和主要探究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14版标准在介绍每个主题时,会引发学生注意主题与生活、社会和环境的联系。
如表2所示,在介绍多样性主题时,除了主要概念和主要探究问题外,还有“我们周围的事物”,“来自大自然的想法”和“抓住机会”等栏目的设计。在“我们周围的事物”中,主要围绕学生生活的周围世界展开,使所学知识与周围世界紧密结合。在“来自大自然的想法”中,主要围绕自然世界中的发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抓住机会”中,通过欣赏他人的发明过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可见,一个主题中,组织内容不仅包含学生所学的知识,还包括知识与自然、生活与社会联系。
由以上分析可见,14版标准选择与组织学习经验最终指向都是为实现小学科学课程目标,就如泰勒原理那样,目标是选择、创造和组织学习经验的指南和关键因素。
三、实施小学科学课程计划
(一)小学科学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就是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一般有“生成”与“预设”两种。“预设”是指事先设计了相关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等,其实施过程只是对计划的严格执行,它强调课程的计划性和确定性。“生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调整活动,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获取学习经验的实施过程,强调课程的体验性和开放性。
14版标准设计了学习小学科学课程的五大主题,并且强调科学是一种探究,其教学要以探究为主要活动进行。
在14版标准中,虽然设定了五个主题作为小学科学的课程内容,但是对于课程的具体讲授内容没有做详细的说明,而是以主要概念和主要探究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可以看出,教师要想完全按照这些主要概念和探究问题一步步地进行教学是不可能的。而且,14版标准在介绍每个主题时,需要引导学生注意主题与生活、社会和环境的联系,这又增加了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14版标准指出要通过探究进行科学教学,它详细介绍了科学探究的定义、科学探究教学的特征,以及探究教学的策略,为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科学探究可定义为,科学家和学生参与研究自然和周围物质世界的活动和过程。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必须超越仅对科学调查的事实和结果的呈现,要让学生知道科学家是怎样通过科学调查推导出结论的,并给学生提供亲历整个探究过程的机会。课程标准中介绍的教学策略有概念动画、合作学习、演示、野外考察、游戏、问题解决、提问、角色扮演等,并对每种教学策略做了一一介绍,以供选择使用。
由此可见,探究活动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科学教学的目的,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体验性。需要注意的是,14版标准提出了释放的课程时间(也称为“白板空间”)。它的提出是为了使教师能够运用更多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或者执行定制的校本课程,只要满足课程纲要的目标即可。这使得教师的教学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教师可根据课堂状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得学习更有意义且深受学生喜爱。
(二)对泰勒原理课程实施的借鉴与超越
在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中,没有涉及课程实施问题。因为他相信把课程开发做好,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得到适当的培训,那么教师就知道如何在课堂中运作课程。也就是说,泰勒原理强调的是课程的计划性和设定性,课程实施也是“预设”的,课程未实施就已经“完成”了。泰勒原理是一种目标导向的课程设计模式,14版标准是一种目标导向的课程计划,但14版标准又没有完全依照泰勒模式进行设计。
14版课标以目标为导向选择课程内容,课程的具体知识点并不是一一确定的,而是给教师一条实施课程内容的线索。教学方法并不是固定不变,留有“白板空间”给教师一定的自由,教师可根据课堂情境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就是以探究活动的教学也是强调学生的体验性。
14版标准更加北京哪家治白癜风最好白癜风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