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也是泰勒去世前的第四年,《科学管理原理》这本书正式出版。该书没有长篇累牍的篇幅,精炼的管理思想及实践案例却是泰勒管理思想的重要结晶。
泰勒,不是学院派的管理专家,在那个年代也没有所谓的学院派,因为还没有科学管理理论的创立,管理也不是一门学科,企业界还是在推介经验管理以及所谓“积极性管理”的常规模式。
作为一名工人,泰勒要的不是每天的1.18美元的工资,他要的是改善和提高生产率的科学管理模式,这不是雇主的单方收益,而是工人和雇主的双赢效率最大化。一个人的使命感,决定这个人的职业高度。因此他从一名学徒工开始,先后被提拔为车间管理员,技师,小组长,工长,设计室主任和总工程师。
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泰勒讲的第一个案例是最原始、最简单的搬生铁的实验,这个案例也是最直观、最简易、最容易看出科学管理效果的案例。泰勒通过科学管理方法使生铁搬运工从每天搬运12.5个单位量,上升到47个单位量,并且工人的劳动强度适当,收入却得到60%的提高,达到工人和雇主双赢的目的。看似一项非常不起眼的实验,却坚定了泰勒对于科学管理的信念和信心。
反观年后的今天,我们的企业管理能有多少企业做到科学的管理?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很多人认为管理没有技术重要,新技术可以颠覆一个行业等等,其实这一种说法是非常肤浅的。
所有的新技术的领先,都是一流的管理体制营造的沃土产生的,就拿华为作为案例,若华为没有一流的经营管理,华为的研发人员能够忘我地去研发创造?研发团队能够协力同心?越大的企业,需要越多的管理层级,越多的管理层级,越考验企业的管理水平。
还有互联网明星企业BAT,这些公司真的只靠互联网技术发家的吗?你看到的只是表象,因为你不了解这些公司的内在管理制度和文化,技术的赶超只是研发效率的结果,而真正的核心PK是管理的较量,这些互联网公司对于人才的开发和尊重是我们局外人看不到的,因为那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管理趋向扁平化,但是互联网和信息化真的能够改变管理的本质吗?笔者并不认同,互联网和信息化只能把统计工具更加迅速,但是如果管理的层级没有改变,信息化和互联网对于企业的管理决策意义是非常局限的,对于很多企业来讲,他们和泰勒时期的企业管理水平并没有太大区别。
因为一线的信息化数据都要经过管理层级逐级审核上报,而每一个管理层级都会过滤掉对自己不利的信息,而只向上展现对本层级利好的一面,弱化不利因素。以来确保本层级的利益。这就是管理最核心的问题,各管理层级能否认真面对现状,顶住压力和阻力,真正去推动企业变革,践行科学管理,泰勒在实行科学管理实验中,不是一样遭到一些工友的威胁吗?但是他强大的决心和气场让使那些抵制他的人屈服了。
在国内许多企业中,泰勒式的人才太少了,更多的企业管理状态是高层束手无策,中层是得过且过,基层是混乱一片,没有任何科学管理可言,全凭经验管理,甚至连“激励性管理”都做不到。
因此,笔者认为互联网的大数据对于客户端分析是一个利器,但是对于企业内部管理来讲,大数据的作用却意义不大,这也正是年过去了,许多企业管理水平还停留在泰勒那个工业时代的原因,不要认为我们处在管理理论高度丰富的时代,我们的企业管理水平就会好,那真是两码事,没有一点关系。
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是现代各种管理理论的渊源,也是管理的本质所在,让我们再回顾一下,科学管理原理的四条核心思想:
1、提出工人操作的每一个动作的科学方法,以代替过去单凭经验从事的方法。
2、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成才,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工人自己选择各自的工作,并各自进行自我培训。
3、与工人密切合作,以确保所有的工作都按照所制定的科学原则行事。
4、管理者和工人的工作职责几乎均分的。管理者应该承担起那些自身比工人更胜任的工作,而过去管理者几乎把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责任都推给了工人。
时代在变,但是管理的本质并没有变,当许多企业在高谈股权激励、合伙人体制的时候,很多企业还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科学管理,更没有做好科学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甚至根本不重视管理,而是一心希望能够有一剂走捷径的赢利良药:或做乘风飞猪,或做一劳永逸之梦。另外当前一些院校及培训机构所推崇的管理大师提升课程,无疑使本已浮躁的中国企业管理者更加短视迷茫。
(本文南山原创,版权归销售顾问故事所有)
汽车销售顾问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