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战鼓响产业花开结硕果红花岗区

点击上方“多彩红花岗”   

为实现年初定下的目标任务,红花岗区围绕市场需要,把传统的自给自足型小农经济,融入到市场经济大潮中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产业扶贫带动,在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扶贫产业结出累累硕果。

年,红花岗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区级财政预算资金万元,用于养殖、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苗木等扶贫产业发展,全区新增蔬菜种植面积亩,新增精品水果种植亩,发展花卉苗木余亩,建设亩以上的重点蔬菜基地6个,建设亩精品水果基地8个,实施“四型农业”项目、产业到户项目18个,形成农业产业多位一体的格局,有效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户增收。

截至年11月30日,全区产业发展已经完成蔬菜种植8.85万亩(含复种数),辣椒面积4.22万亩,食用菌种植万棒,精品水果基地3.86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1.75万亩。

预计全年完成蔬菜面积8.91万亩,产量12.85万吨,产值2.08亿元;辣椒面积4.22万亩,产量4.46万吨,产值1.42亿元;水果年底完成3.86万亩,产量1.72万吨,产值0.81亿元。

金鼎山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实现户户有增收渠道、人人有脱贫路径。金鼎山镇围绕“文化古镇,果蔬之乡”的发展定位,牵紧“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倡导建成“一村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经济,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脱贫致富。

“板桥村的林地资源丰富,道路也硬化到了家门口。镇、村对我们发展林下蛋鸡养殖非常支持,不仅帮忙办理环评登记手续,还协调了40万元的项目资金。”红花岗区金鼎山镇板桥村致富带头人汪明先说。

懂技术、有销路,从年养殖只蛋鸡,发展到年1万余只蛋鸡、年近2万只蛋鸡,收入接连翻番,今年纯收入余万元。汪明先两兄弟不仅成功脱贫奔进小康,还成立了遵义市业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养殖,指导村民选好林地、建好鸡舍,将育好的鸡苗免费分发给低收入农户和部分留守村民饲养,全程技术指导,同时向村民许诺产蛋后按保底价格统一收购,共惠及贫困户50余户、余人。

曾经以种植粮食蔬菜产业为主、产值低利润少的省级一类贫困村板桥村,而今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成规模的林地都发展起林下养殖,养殖绿壳蛋鸡共约4万羽,今年将实现产值万元,人均收入预计超过元,产业发展的成效明显。

海龙镇:产业发展加速推进

“小黄,你快过来看,这盆花美不美?这里品种真多,价格也不贵,我们多带几盆回家吧。”在红花岗区海龙镇桂花村“花卉超市”挑选盆栽的李女士,端着一盆仙客来跟朋友愉快地商量着。

年,遵义市绿地园林景观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花卉超市”,以展代销,集花卉苗木生产、展示、销售为一体。目前,基地已投资建成70余个花卉生产大棚,每年生产花卉万盆左右,除供应遵义城区及周边县区绿化建设所需外,还销到贵阳、毕节等地,打通了部分省内市场。

海龙镇引进花卉产业项目,既考虑到项目能保持水土流失、保护地方生态环境,更是看中了项目对周边村民的辐射带动作用。该公司生产部主管刘欢介绍,在积极扩大规模、培育新品种、拓宽市场的同时,基地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解决了精准扶贫对象的就业问题,让40多名村民长期在家门口稳定工作。

正在育苗的农户袁德慧告诉笔者,“以前我家穷得很。在公司工作后,每个月有多元的工资,一家人的生活大有改善。”40岁的贫困户欧阳红云是残疾人,也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生活过得捉襟见肘。村里将他推荐到基地当临时工,工资按日结算。他开心地说:“我家没有发展什么产业,我这身体又不能出去务工。今年在公司干活,算下来收入10元,是以前的好几倍。”

桂花村党支部书记伍文进介绍,村里像欧阳红云一样的21个精准扶贫对象,都在基地得到了一个工作机会,这份工作将让他们告别贫困。

花卉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增加了收入,更改变着村民们的思想。

“土地不种粮食和蔬菜,种些花花草草,我以前根本不能接受。”现在,村民尹顺先非常看好花卉产业的市场前景:“我在公司打工,在学技术的同时发现,种鲜花效益不错,每亩产值有数万元。所以,我打算开春后自己干,也吃‘鲜花饭’。”

据了解,当地农技部门还组织技术人员进村授课。在讲授花卉种植技术的同时,号召村民转变观念,积极接受新事物。同时,基地还将通过扩大花卉生产面积,更换现代化生产大棚,引进美国紫薇、阳台果苗、火焰南天竹等苗木新品种,带动更多农户就业,更好地助力精准扶贫。

产业兴,百姓富。海龙镇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农业现代化为主攻、绿色发展为底线,加快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大基地,打造新业态,先后建立打造了花卉基地、贡米产业链、香料基地、食用菌基地等,让海龙镇的村民从“土里刨食的庄稼汉”变为“在土里掘金的新农民”。

巷口镇:调整结构多元发展

“现在政策好得很,发展产业有盼头了。”巷口镇中山村的贫困户刘忠义满脸堆笑。原来,村里成立起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黑土豆,他积极响应号召,将自家的3亩地流转了出来,并长期留在地里务工,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务工工资加上土地流转金,已经收入万余元。

据了解,过去,由于地处饮用水源保护地,中山村村民一直以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在产业发展上大都以玉米等传统的产业为主,结构单一。

为改变现状,多形式增加村民收入,巷口镇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通过专家调研,去年起决定在中山村发展“黑色农产品”种植产业,黑土豆便是最先引进的品种。

“针对黑土豆的种植,区农牧局成立了一个专家组,来到现场开展种植培训和指导。”中山村村委会主任赵洪平说,为实现黑土豆的规模化种植,村里还成立了幸福合兴专业农业合作社,村民们不仅能够获得土地流转金,还可以就地务工,增加收入。同时,参股的村民还可以获得分红。

“以前外出打杂工,不能照顾家里。现在好了,就在家门口也可以打工赚钱,一天能挣块。”村民刘先强说。

目前,巷口镇已投入资金万元,引进种子88.5吨,流转土地亩,涉及农户户人,其中贫困户45户人。今年黑土豆产量达到吨,实现产值万元。

巷口镇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紫薯、黑花生等产业,将原来种植玉米的土地调整为黑色农产品种植,增加土地附加值,为农民增收拓展更广阔的途径。

深溪镇: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指导

深溪镇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把发展种植养殖业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来抓,在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积极组织农业专家对种养殖户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日前,在深溪镇清江村村民李光芳家的蛋鸡养殖基地,深溪镇农业服务中心的专家上门给她讲解当前季节蛋鸡疾病防治、鸡舍防护网搭建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作为清江村的贫困户,李光芳家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助下,通过“特惠贷”修建了一栋鸡舍,总共可以养殖只蛋鸡,蛋鸡在产蛋高峰期产蛋率高达90%左右。

据李光芳介绍,目前她养殖的只鸡,全部都进入了产蛋期,每天能收1枚左右的鸡蛋。由于已经联系上固定商家,一点也不愁销售的问题。接下来,她准备再购入一批鸡苗进行养殖,争取早日脱贫致富。

为了进一步提高蛋鸡养殖技术水平,深溪镇积极组织农业专家,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对养殖户进行蛋鸡养殖技术指导。

据了解,除了为养殖大户提供技术指导外,深溪镇还分批次向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发放鸡苗,为贫困户发展养殖业提供帮助、打牢基础。

来源:区委宣传部/区委脱贫攻坚办

精彩推荐赞!遵义会议会址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年度省人大代表集中视察活动走进红花岗区从严处要求向短处发力——红花岗区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基层党建短板

编辑:谭书嫔

审核:李如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laixianzx.com/tlfc/131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