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
是城市沧海巨变过程中的落后角落
作为鄞州区最大的“城中村”
潘火街道王家弄村
的环境面貌一度窘迫
▲拆迁前的王家弄村全景图(点击查看大图)
但几年前,随着城市化的加速
政府在该村实施旧村改造
自此
这里的村民和村庄一起
否极泰来,涅槃重生
潘火街道的王家弄村地理位置优越。东临世纪大道,南临兴宁路,北接后塘河。毗邻宁波汽车东站,与华东物资城隔路相望。
王家弄自然村村民主姓王,据传该村从前出过大官,官宅大,有三条弄,一条称王家弄,火灾后重建时因村民主姓王,取名王家弄。
如今的王家弄村由王家弄自然村和石界桥自然村并村而成。石界桥自然村民主姓周,很早前从浙江台州迁来定居,原姓刘,因宗族争斗改姓,以桥得名。
历史长河里,作为江南的一个普通村落,王家弄村村民以务农为主。凭借吃苦耐劳的朴实本质,该村的稻米产量曾在当地数一数二,回忆当年农业生产的辉煌,村民们说:“王家弄的茭白,石界桥的番茄,牌子在当地都是响当当的!”
▲拆迁前破落的王家弄村一角
上世纪80年代起,城市化进程使王家弄的地理优势凸显。随后,村里大批土地被征用,这里的村民成为鄞州区第一批失土农民。老实巴交的农村人,一方面因忽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不知道干些什么了。另一方面,也看到了村庄寸土寸金的机遇,于是就地搭建起一个个违章建筑出租给不断涌入的外来人口。
因乱搭乱建和大批外来人口的涌入,王家弄渐渐沦为城市“脏乱差”的代表:至年,该村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比例突破1:10,由此带来社会治安、环境卫生等公共管理问题。这期间,各种利益与情感的纠葛,村民的情绪一度动荡。
年,王家弄迎来转机。这一年,政府确定对王家弄以原拆原建的方式拆旧建新。这对于王家弄村民来说,如久旱逢甘露,他们用实际行动支持政府这一决策。短短30天时间内,全村已丈量的户村民中有户完成协议签订,签约率高达95.88%,创下让人骄傲的“潘火拆迁速度”。
“车水马龙的村道一片空旷,逼仄弯曲的巷弄杳无人迹,喧嚣吵闹的菜场门可罗雀。剩下的,是少量仍然留居着的老人,以及墙壁和电线杆上残留的搬家租房信息。曾经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日子结束了,曾经怨着的爱着的那些生活场景一去不复返了……”
这是一段描写当年王家弄刚刚搬迁时候的文字,有着些许惦念,些许告别旧时光的感伤。
“住了那么多年,感情是很深的!”在王家弄村委会临时驻地,村民们说起搬迁之前的生活场景,很感叹:“但那时候,我们的生活环境实在太恶劣了!”
▲王家弄安置房建设开工那一天
原王家弄村的老村主任王良宏说,当时村容村貌差到什么程度?马路两旁,竹签、废纸、油渍、污水、废弃餐盒和散落的房屋砖瓦等杂物随处可见,蚊蝇虫蚁漫天飞舞,密密麻麻的电线交织,鸽子笼般的随意搭建。“外来人口多到什么程度?当时村里有13个公厕,每1个公厕一整天都是排长队的状态!”
居委会的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旧时光里的辛苦与艰难。他们说,旧村没拆之前,他们最怕就是下雨。因为村里都是老房子,外面下大雨,里面就下小雨。而且,出门的马路只要下几滴雨就积水,一积水就分不清泥水粪便水,根本无处下脚。
这里仿佛一度被城市遗忘。同样位于中心城区,一边是流光溢彩的商业区,另一边却是王家弄村的破旧不堪。这里的村民在鳞次节比的高楼大厦背后,依靠征地赔偿和违建出租,过着有钱却低质量的别扭生活。
“那时候,隔着马路看对面的高楼大厦,我们常盼着幸运快点降临到我们身上!”王良宏说,年,梦想成真了,王家弄整村拆迁搬上日程,村民们欢欣鼓舞。
那是年的国庆节,当紧张的工作节奏戛然而止,人们放松休闲外出旅游尽享美好人生时,在潘火王家弄村签约现场是火热的工作场景,机关干部、村干部、拆迁工作人员全天候开展拆迁安置房抽签分房工作。
当时,王良宏每天为村民解释拆迁政策、调解矛盾纠纷,嗓子都讲哑了。在丈量界定公示阶段,他曾一连挂了7天盐水,还倔强地奔走在拆迁工作第一线。
“那时候大家的忙碌是欢喜,是铆足了劲尽快推进!”他说,当时所有人都很拼!记得街道拆迁办工作人员李惠国,在拆迁签约一个月里,天天都在村里忙碌,顾不上女儿婚礼的筹备。唯一一次请假,是在10月7日的婚礼中,他像客人一样出席了一下。
当时,党员干部带头签下协议,更多的村民纷纷跟上。村老年协会会长丁信娣家有七八百平方米房屋面积,住着36家房客,一年有6万元左右租房收入。她在第一天拆迁日的一大早就到签约现场签下协议,并第一时间向房客们转达了拆迁信息,劝说房客另寻房源,还主动一一退还租金。一周后,丁信娣就把所有房屋的钥匙上交村里。有村民对签不签协议犯难,她满腔热情动员对方签约。当时,在弄堂里住了整整50年的80岁奶奶孙梅英激动得热泪盈眶:“做梦也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住上新房子,阿拉乡下老太婆要变城里人了。”
▲王家弄安置房建设如火如荼
直至现在,回忆起当年的征迁场景,好多村民、村干部,甚至潘火街道的干部们依旧激情满怀。70多岁的村民王正岳说,他们一直打从心底感谢政府在这件事上的努力,感谢他们的村支书当时临危受命。
是的,能够告别原先破旧昏暗的老屋,住上明亮宽敞的商品房,能够离开脏乱差的环境,生活在绿树成荫的新村小区,是村民一辈子的梦想啊。
30天过去了,王家弄户村民完成协议签订,签约率高达95.88%!创造出当时宁波市拆迁前所未有的“潘火速度”!
考虑到不少老年人在村里的生活习惯,临时找住处也不方便,之后,村里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加紧建造多平方米的过渡房。为了庆祝成功拆迁,村里请来嵩江越剧团在两个自然村各连演了三天两夜五场大戏。“当时,我们相聚在古色古香的王家祠堂里举杯祝贺,为了此刻的离别和日后的重聚,热泪盈眶!”
6月21日,位于沧海路东侧、百丈东路南侧的潘火街道王家弄安置小区建设工地上,塔吊、混凝土搅拌机等施工机械有序运转,随着工人们紧张作业,一个崭新的王家弄已经拔地而起。
“我们每天都要看一看,望一望,现在已经能看到小区已建至二层啦!”在村委会办公室,村民们眺望着不远处的工地,心情喜悦,言语带着憧憬。
这个曾经的宁波市典型的城中村,去年8月正式动工建新。小区属于原拆原建,总投资约12.6亿元,总占地面积亩,地上建筑面积19.7万平方米,共建住宅套。小区将建17幢高楼,最低的24层,最高的30层。王家弄安置小区建成后,不仅将有效改善当地居民的人居环境,也将同步提升街道的整体品格。
▲在王家弄村委会,村民们兴致勃勃的看小区效果图
王家弄安置小区项目负责人、街道城建科科长吴斌说,小区分两个标段。目前进度都差不多,预计年底都可以结顶了。工程队的工人们说,他们也能感受到这里的居民很关心进度,时不时就会来工地“巡逻”监工。
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说:“以前很羡慕别人住小区、住高楼,如今愿望快要实现了。看着这楼造起来,好像自家小孩慢慢长大一样,既兴奋又欣喜!”这些村民当中,很多目前暂时居住在附近的小区里,说起对几年后新家的期盼,一个个开心得像个孩子。
原王家弄村党支部书记王文豪说,现在小区的配套细化也在不断改进中,下一步着重兴建菜场、幼儿园等惠民设施。这些设施建好后,他还设想着,重新修缮扩建王家祠堂:“物质富足之后,我们更要有精神的归宿。”他说,对于未来,他和村民有很多美好的设想,期盼着大伙拧成一股绳,为奔向幸福生活而不断努力。
这里既是城市,也是乡村。这里依然保留着乡村生活的气息,但是村民们早已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作为城中村的王家弄消失了,作为美丽社区的王家弄拔地而起。消失与新生,带来的是城区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村民以及城市均获益良多。
但环境和面貌并非全部。相比于地和物的融入城市,人的城市化———村民是否也能完全转变成市民,应该是“城中村”下一步改造过程中更值得探究的话题。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