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菲菲和学生们
10月9日,天蒙蒙亮。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城,31岁的乡村教师高菲菲准备前往四里五中心学校水上教学点。这个教学点距离县城多里地,由于乡路崎岖,往返一趟需要三个多小时。五年来,高菲菲在这条路上,风雨无阻地往返了多个来回。
每天早上,她乘坐第一班客车从城里到村里,望着窗外城市的风景一点点后退,直至变成低矮的平房和广袤的田野。村里人都在忙着进城打工,而高菲菲却忙着进村教学,为了教室里那一双双期盼的眼睛,她成了这条乡道上的“逆行者”……
黑板上一条分割线
隔开两个学年
高菲菲,生于泰来县城的一个小康家庭,父亲是名警察。她在云南读大学,学的是对外汉语专业。上大学时,她听同学讲述了在云南的支教经历,艰苦的环境非但没有吓退她,反而让她暗下决心:以后我也要去支教!
这并不是一个女大学生的一时兴起,毕业后,高菲菲在云南找了份工作,白天上班,晚上备考,一年后考取了教师资格证。此时的她,已经不满足于短期支教,而是想回黑龙江当一名乡村教师。
年8月,高菲菲通过特岗教师考试,被分配到泰来县四里五中心学校水上教学点。那是她第一次去农村,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眼前的景象还是让这个85后女孩有些震惊:尘土飞扬的操场,低矮的6间平房,木头桌椅靠缠满铁丝加固,破旧的办公桌散发着霉味,比她还要“年长”十几岁……
当时教学点只有三位教师,年级也不全,有近30名学生。校长带着一位老教师和一位特岗教师,教一二三四年级的课。高菲菲既是班主任,也是全科教师,负责教数学、语文、美术、道德与法治。上班第一年,她带的第一个班级只有6个学生。年,由于另外一位特岗教师离开了,她开始教“复式班”,所谓的“复式班”是指在一间教室里给两个学年讲课。
“当时我们班有13个学生,5个读二年级,8个读五年级,上课时我在黑板上划一条分割线,左边的板书是二年级语文,右边的板书是五年级数学,一堂课40分钟,两个学年轮流讲,低年级听讲的时候,高年级预习、做题……”回忆起那段经历,高菲菲感慨万千,“这对于师范生都很难,更何况我是个非师范生,但为了学生们,我愿意克服一切困难”。
想帮不认识摩天轮的村里娃
打开一扇“窗”
高菲菲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她留意到,学生们的作业本上经常有油渍。家访时,她发现班里所有的孩子都没有学习桌,用饭桌或者趴在炕头写作业。而老人们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让高老师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回,她指着歪歪扭扭的家长签名问学生:“这是你自己签的吗?”结果那学生回答:“这真的是我奶奶写的,她不太会写自己的名字……”
让她感觉心酸的是,有些孩子甚至不知道城里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刚来学校时,有人跑来问她:“你们城里人早上吃什么,是像电视里演的那样吃牛排喝红酒吗?”美术课上,她让大家畅想一下二十年后的家。有个学生画了个抽水马桶,这些在城里很寻常的东西,在他的脑海里却无比遥远。高菲菲曾经布置了一篇名为《游乐园》的作文,让她意外的是,好几个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游乐园,更不知道“摩天轮”,有人去过县城里的淘气堡,以为那就是游乐园。高菲菲曾经问过学生们:“你们的理想是什么?”一半说要当科学家,一半说要当大老板,答案比她预想中要单一,后来她明白了,这是因为孩子们对其他职业知之甚少。
糟糕的教学环境和生源,并没有成为高菲菲逃离的借口,反而成了她必须留下来的理由。“我每天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