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经典书海拾贝优秀作品节选五

白癜风诚信医疗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08180.html

由求实团校开办的第二课堂《品读经典》已经开课四周啦!

《品读经典》旨在丰富学生们精神生活,让同学们感受文化的力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新认识与体会经典,提高思想境界。天津大学求实团校特意在疫情期间为所有天大本科生开设以“读懂中国,理解世界”为主题的第二课堂,以期同学们能够利用好这段珍贵的时光来提升自己。

《品读经典》第二课堂已经接近尾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本周的优秀作品节选吧!

01

傅雷先生“既睿智又不失赤子之心”,他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他多次提到“艺术是相通的,钢琴家如果只谈钢琴,那只能称为演奏家,而不是艺术家。”他告诉我们做一切工作都要有一丝不苟的态度,不能只满足于自己的一点点成功。

傅雷先生多才多艺,家书中关于中西艺术的论述和翻译的探讨对我有很多启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他的座右铭。他写道,翻译中“文字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当时自认为满意者,事后仍会发现不妥”……“翻译工作,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

《傅雷家书》读后感王紫来

02

人生总是跌宕起伏的,喜剧的落幕便是悲剧的上演,一切就像黄粱一梦,老人最后几乎一无所获回到最初的起点。但如同夜空中稍纵即逝的烟火,即便最终化作尘埃重归万物,那一刹那的绚烂却烙印在每一粒尘埃上。同样,无论老人最后带来的是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残破不堪的鱼骸,都已经不重要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行动本身。所以,海明威为他所钟爱的硬汉们找到了灵魂,这灵魂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永恒价值——与命运作殊死抗争的悲壮与崇高。联系当下,新冠病毒蔓延全球,疫情严峻,许多人倒在了病毒的魔爪之下,甚至一些医护人员也不能幸免,但人类却不会放弃对病魔的殊死抗争,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老人与海》读后感孙辰

03

正如书中所说,“我们总喜欢给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释自己的懦弱,总是自欺欺人的去相信那些美丽的谎言,总是去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总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实总是,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给自己心灵的救赎”。

正因此,我们对自己所作所为更要有所担当,要对自己负责。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真切的人,做事时要问心无愧,事后要敢担当,能原谅他人,也能原谅自己。对待类似阿富汗这样的陌生的民族和地区,不应该盲目得贴一个战乱和恐怖主义的标签,不能“一棒子打死”,而应该尝试去了解文化和历史,代入思考,有综合认知和评价。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田雨轩

04

总的来说,《瓦尔登湖》告诉我的是如何拥有自由的生活。因为没有一个词比自由更适合来形容这种不为外物所累,洒脱随性的生活。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的自由不在于物质,而在于精神世界。这种自由从不是想做什么便能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便能不做什么。

只有在我们醒着时,天才是真正的破晓。日出未必意味着光明。太阳也无非是一颗晨星而已。合上书本,此刻星河倒挂于天穹。当灯光熄灭,我的梦中晨光熹微,那片湖上神光离合。

《瓦尔登湖》读后感王怡涵

05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英雄”,此时此刻,战斗在一线救死扶伤、迎难而上的你们,就是伟大的英雄。84岁的钟南山爷爷和73岁的李兰娟奶奶依旧在疫情一线抗战,34岁的李文亮医生更是此次疫情的“吹哨人”,但却在抗疫中不幸感染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你们替我们负重前行。中国正是有你们这些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先行者,才让全国人民的安全多了一份保障。

《致战疫一线医护人员的一封信》孙辰

06

人死后到底有没有另一个世界,有没有六道轮回之说,有没有佛说的因果报应。我不知道,尽管近年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寻找着人死后的精神是否以量子缠绕一样的方式存在于四维、五维或者六维空间,但我还是不相信这种可能性。但我相信因果定律。凡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就有因。天命不可违,天命就是因果律,天命就是良知,就是事物存在的规律性。告诫人们的是否极泰来、乐极生悲、祸福相随如影随形的道理;告诉人们的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人生欲望很多,但如果德不配位,则必有灾殃。

《生死疲劳》读后感肖雪菁

07

路遥说:人处在一种默默奋斗的状态,精神就会从琐碎生活中得到升华。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自己的出生是没有办法选择的。但是只要自己默默的去奋斗,自己的人生就会慢慢升华提高。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时时都会感到被生活的波涛巨浪所淹没。你会被淹没吗?除非你甘心就此而沉沦!!只要你不想,就不会沉沦。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张光辉

08

到底哪个是梦哪个是现实,我想杨绛就是想用这样的方式让他们仨失散,让离别看起来没那么伤感,或者是她希望那一切都只是梦。在这个梦中,杨绛白天就找钟书,晚上就做梦去找女儿,她对这个家是有多么地依恋啊!

《我们仨》读后感彭嘉骏

09

自新中的最耐人寻味的部分,人类在面对真实、真相,会作何反应?对于历史和现实中远离我们的某些狂热行为是,我们往往表示不理解,更准确的说,是不想去理解,不让自己理解。没有人能够理解一个抑郁症患者的内心,没有人能够体会一个自杀的人的心情。

《来自新世界》读后感郑康

10

法国作家罗兰说生命不是一个能够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黄国霖

11

在看清错综复杂的事件之前,保持一种看似消极的观望态度,比盲目地投身于运动要好得多。

在这赤诚又愚昧的时代中,真实却荒诞的事件里,“文革”以其空前的摧残不可不谓之“浩劫”。它的诞生且迅速席卷中国大地,不可盲目责备一代伟人,亦不可简单归咎于“四人帮”,它并不是狂热的人民、私欲的群众、别有用心的掌权者的简单之和。但实应向历史根源刨根问底。

《一百个人的十年》读后感丁振洋

12

文中科幻仅仅是作为背景,人类的感情才是真正的核心所在。当地球第五次加速接近近日点时,社会上人心惶惶,很多人都觉得地球马上就要被太阳吞噬了,甚至有人自暴自弃,爬上地面,想着现在被蒸发也比忍受着毫无希望毫无未来的黑暗生活要好。这些人类濒临崩溃时的表现看似荒唐,其实无比真实。在巨大绝望的压迫下,没有人会有明确的目标,没有人有生存的希望,这样子的渺无希望比毁灭更可怕。

越是绝望的时刻,越需要希望的存在。“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说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以前一个高贵的人需要有金钱、权利等等,但是现在,他只需要抱有希望。”可能这就是人类的高贵之处吧。

《流浪地球》读后感韩沛龙

13

文中曾说荒原的形象完全是由迪伦的内心世界所决定的。其实,真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心灵的高度决定生命的高度。”一个困难的困难程度往往并不取决于它本身,而是取决于你的态度。在一个“敌无不斩,斩无不断”的强大内心之下,高山皆丘陵,丘陵皆平原。更多时刻,真正的恐惧是源于自己的自我恐吓,恐惧之物的可怖之处更多是反射在内心的发怵。如果能真正做到内心的坚韧与强大,恐惧也会烟消云散吧。

“彼岸烟波流转,可有人寻我。对岸繁华三千,可有人渡我。”真正遥远的不是荒原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距离,而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做到真正的信任与依赖,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克服的,包括世界的异实。

《摆渡人》读后感韩沛龙

14

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所有这一切都是人性。阿米尔面对人性中的怯懦,嫉妒,自私……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但当他踏上阿富汗不顾一切的追寻和救赎,所有的一切都得到了原谅与补偿。是谴责,是觉醒,更是感动。他认为:我们总喜欢给自己去找很多理由去解释自己的懦弱,总是自欺欺人地去相信那些美丽的谎言,总是去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总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实总是,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给自己心灵予救赎。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黄国霖

15

在今天看来,书中所记录的这个时代早已远去,成为人类历史展柜上的一件陈列品,也许看上去和其他更加古老或者年轻的展览品并无不同。但可以确认的是,它记录了我们的过去。我们为何成为现在这样,我们将来又会变成什么样也许就在这些常常被人忽视的古董里能找到蛛丝马迹。

经历过两次大战的折磨后,欧洲人从废墟中战起,渴望重新找回旧日的理性和自由;美国开始崛起成为世界的中心,苏联继续推行它那套半真半假的理想,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得到解放,开始了自己的现代化历程,科技更快更强烈地融入人类社会中,改变着我们的思维、生活和未来。但这仅仅是我们看到的,或者说是我们以为我们所看到的,历史的车轮究竟驶向何方,是重蹈覆辙还是走向光明,是缓慢地向前移步还是迅速地踏入另一个未知的领域,我们无从得知。

《一出悲剧》读后感黄佳宝

16

希望能够给人无穷的力量,但也犹如一把钝了的小刀,在岁月打造的砧板上,不停的划向心中所坚守的信念。恐惧,焦虑,迷茫,就像海浪一样时刻不停的拍打着我们心中的礁石,若有一丝裂缝出现,不久则整块礁石便会轰然破碎。

淡然冷静,无论何时都要体面的生活。若生在地狱,是否也要当作在天堂中呢?地狱不会是天堂,永远不会,但自己的本心不变,却可以让自己所到之处暂时变为天堂。安迪帮助外出修屋顶的囚犯们在落日的余晖中喝着啤酒,让狱中的图书馆变得焕然一新,让渴望重新来过的犯人学习知识取得文凭。安迪从未因为身处监狱而丢弃心中的光亮,他自知这点光芒不会让肖申克全无阴影,他也明白自身的这点光芒会制造出更加浓重的黑暗,可此处黑暗自古都有,光明却从未出现,微弱的萤火之光也能如日月般点亮犯人对自由的向往,不会被监狱剥夺生存的意义。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李磊夫

17

我想,围城可能不仅仅指婚姻,也许是社会,是思想,是人类本身。每个人都是活在围城里的,本质上没有区别,城外一定比城里好吗?我想不尽然。正如苏格拉底让学生选最大的麦穗一样,你真的能找到稻田里最大的麦穗吗?恐怕不行。人生的风景无限,但是没有人可以无限制的走下去,我们必须选一站下车,待在这座城也应该还不错。珍惜现在美好的事物,不要太过贪心,墙内不是囚笼,而是家园。

《围城》读后感聂久翔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另一种生活方式。

用读书所得去生活,用生活所得去读书。人生没有白读的书,你在阅读上花的每一秒,都会沉淀成将来更好的你!

图片来源:网络

文字来源:求实团校读书社

图文编辑:张鹏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laixianzx.com/tltq/8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