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我国近海鸟类
01白鹤
白鹤
图片来源网络
基本情况:学名Grusleucogeranus英文名SiberianCrane,属鹤形目鹤科鹤属。别名西伯利亚鹤、黑袖鹤,总数约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IUNC已将其列为极危物种。
识别特征:大型涉禽。全长约厘米,冀展~厘米。体羽除小翼羽、初级覆羽和初级飞羽为黑色外,为纯白色,有“修女鹤”美誉。头和脸部裸出部分为鲜红色。嘴赭红色。脚浅肉红色。
生活习性:栖息于芦苇沼泽湿地。以水生植物根、茎为食,也兼食少量蚌、鱼、螺等。5~6月份繁殖,筑巢于沼泽中。每窝产卵2枚。雌雄轮流孵卵,孵卵期约30天。幼鹤85天后具飞翔能力,金棕色。嘴橘黄,脸上裸皮猩红,腿粉红。飞行时黑色的初级飞羽明显。
分布情况: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从东北到长江中下游、沿海以及新疆。在内蒙古、黑龙江繁殖;长江中下游越冬。迁徙经由中国东北,见于河北(滦河口、北戴河)、辽宁(双台河口、大连)、山东(黄河三角洲)等,越冬地主要在江西(鄱阳湖)和湖南(洞庭湖),越冬期间,大约全球98%的白鹤集中在鄱阳湖自然保护区越冬,零星个体见于辽宁瓦房店、江苏盐城和东台、浙江余姚、山东青岛沿海等。
02
白头鹤
白头鹤
图片来源网络
基本情况:学名Grusmonacha,英文名HoodedCrane,是鹤科鹤属的鸟类,又称锅鹤、玄鹤、修女鹤,野生数量多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已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红皮书。
识别特征:体型较小的鹤类,全长约97厘米,体重可达3.7千克,翼宽1.87米。体羽主要为黑灰色,并缀有褐色,次级和三级飞羽延长弯曲成弓状,尾羽黑色。两眼前方、额和前顶都有密集的黑色刚毛,头顶皮肤裸露部为朱红色,头部其余部分及颈部的2/3为白色。喙黄绿色,脚灰黑色。
生活习性:常小群栖息于河口、湖泊及沼泽湿地,食鱼类、甲壳类、多足类、软体动物、昆虫以及小麦、莎草科植物等。
分布情况:繁殖于西伯利亚北部及中国东北,在日本南部及中国东部越冬。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我国的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福建、江西、河南、湖北、贵州、云南及沿海区域的兴隆沙、鸭绿江口滨海湿地、双台河口、荣成天鹅湖、黄河三角洲和内陆等地。
03
丹顶鹤
丹顶鹤
图片来源网络
基本情况:学名Grusjaponensis,英文名Red-crownedCrane,是鹤科鹤属的鸟类,别名仙鹤、日本鹤、鴜鷜,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识别特征:大型鹤类,体长厘米。颈、脚较长,通体大多白色,裸出的头顶红色,眼先、脸颊、喉及颈侧黑色。自耳羽有宽白色带延伸至颈背,体羽余部白色,仅次级飞羽及长而下悬的三级飞羽黑色。
生活习性:常成对或成家族群和小群活动。迁徙季节和冬季,常由数个或数十个家族群结成较大的群体。有时集群多达40~50只,甚至多只。但活动时仍在一定区域内分散成小群或家族群活动。
夜间多栖息于四周环水的浅滩上或苇塘边,主要以鱼、虾、水生昆虫、软体动物、蝌蚪、沙蚕、蛤蜊、钉螺以及水生植物的茎、叶、块根、球茎和果实为食。迁徙时,丹顶鹤总是成群结队迁飞,而且排成“人”字形。“人”字形的角度是°。
更精确的计算还表明“人”字形夹角的一半——即每边与鹤群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4°44′8″(与金刚石结晶体的角度相同)。丹顶鹤每年产一窝卵,产卵一般2~4枚。孵卵由雌雄鸟轮流进行,孵化期31~32天。雏鸟属早成雏。
繁殖期求偶伴随舞蹈、鸣叫,营巢于具一定水深的卤芦苇丛、草丛中,每产1~2卵,孵化期30~33天,早成鸟,2岁性成熟,寿命可达50~60年。
分布情况:分布于中国东北、蒙古东部、俄罗斯乌苏里江东岸、朝鲜、韩国和日本北海道。
鹤繁殖地在中国的三江平原的松嫩平原、俄罗斯的远东和日本等地。它在中国东南沿海各地及长江下游、朝鲜海湾、日本等地越冬。
我国已建立了扎龙、向海、江苏盐城等一批以保护丹顶鹤为主要目标的自然保护区,如盐城自然保护区越冬的丹顶鹤最多一年达多只,成为世界上现知数量最多的越冬栖息地。
04
中华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
图片来源网络
基本情况:学名Mergussquamatus,英文名Scaly-sidedMerganser。有着“鸟类中的大熊猫”之称,与华南虎、滇金丝猴和大熊猫齐名,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活化石物种,距今已有0多万年。
英国人于年在我国采到一个雄性幼鸭标本,并将其定名为“中华秋沙鸭”,是雁形目鸭科秋沙鸭属的鸟类,俗名鳞胁秋沙鸭,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球只左右。
识别特征:体大的鸭类(52~62厘米)。雄鸟头至上颈部暗绿有金属光泽,黑色的头部具厚实的羽冠,长而窄近红色的喙,其尖端具钩。胸白色,体侧羽片白色,具鳞状纹。脚红色。雌鸟色暗而多灰,体侧具同轴而灰色宽黑色窄的带状图案。
生活习性:出没于湍急河流,有时在开阔湖泊,成对或以家庭为群,潜水捕食鱼类。中华秋沙鸭在树上筑巢,树洞距离地面一般超过10米,主要栖息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溪流、河谷、草甸、水塘以及草地。
分布情况:繁殖地在西伯利亚、朝鲜北部及中国东北小兴安岭、汤旺河、南岔河、长白山、泰来、红花尔基。越冬地在中国的江苏沿海、洞庭湖、贵州平塘、都匀、掌布,台湾屏东、日本及朝鲜,偶见于东南亚。
05
海南孔雀雉
海南孔雀雉
图片来源网络
基本情况:学名Polyplectronkatsumatae,英文名HainanPeacock-Pheasant,是雉科孔雀雉属的鸟类,珍稀濒危雉类之一,为中国特有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识别特征:体长约62厘米,非常类似灰孔雀雉但体型略小,色深而褐色浓,眼状斑仅有紫色而无绿色光泽。虹膜灰色,嘴蓝灰,脚蓝灰。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拔~0米的常绿阔叶林及竹丛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以昆虫、蠕虫、果实、种子为食。2月下旬至3月初开始进入繁殖期。多筑巢于密林中的沟谷地及山区耕地附近的次生林,巢在自然下凹的地面。
单独或成对活动,在地面上觅食,晚间在树上过夜。孔雀雉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食,吃的几乎全部是昆虫和蠕虫类,这种特性在雉类中少见的。营巢于树上,3~5月繁殖,每巢产卵2~5枚,孵化期21天。
分布情况:分布在海南省霸王岭、尖峰岭、吊罗山和黎母山等保护较好的原始林区。此外,东南部的加新、中北部的澄迈、屯昌的南味岭以及六连岭等地区也记录到海南孔雀雉的踪迹。
06
金雕
金雕
基本情况:学名Aquilachrysaetos,英文名GoldenEagle,是鹰科雕属的鸟类,俗称为鹫雕、金鹫、黑翅雕、洁白雕(幼鸟)等,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古代巴比伦王国和罗马帝国都曾以金雕作为王权的象征,是墨西哥的国鸟。
识别特征:是一种性情凶猛、体态雄伟的猛禽,体型较大,大致75~90厘米,体色深褐色,成鸟的翼展平均超过2~3米。成鸟头顶具金色羽毛,因此得名。要不黑色。亚成鸟翅下具白色带,尾下覆羽白色。喙粗壮。冀展宽阔,初级飞羽甚长,尾长而圆。滑翔时呈V形。
生活习性:栖于崎岖干旱平原、岩崖山区及开阔原野,捕食雁等大中型鸟类、土拨鼠、野兔、藏原羚及狐、鼬等哺乳动物。
分布情况:金雕生活在草原、荒漠、河谷,特别是高山针叶林中,最高达到海拔米以上。金雕是一种留鸟,分布较广,遍及欧亚大陆、日本、北美洲和非洲北部等地。
在中国的分布的范围也很大,包括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以及东南的局部地区。偶有迷鸟至东部及南部沿海省份。
07
白肩雕
白肩雕
图片来源网络
基本情况:学名Aquilaheliaca,英文名EasternImperialEagle,是隼形目鹰科雕属的鸟类,又名御雕。体型比金雕小,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量稀少。
识别特征:大型黑褐色猛禽,身长为73~84厘米,背部具有光泽,肩有白羽。头、颈为褐色,缀以黑斑。尾灰褐色,具有不规则的黑色横斑。飞翔时,缓慢地鼓动着翅膀,在空中滑翔,以身体及翅下覆羽全黑色为特哼。
生活习性:栖息于开阔原野,显得沉重懒散,它有一个怪脾气,喜欢长时间蹲在一个地方不动,窥视猎物的到来,当黄鼠、跳鼠等出现时,突然飞起捕捉,也吃一些鸟类和动物尸体,喜欢从其他猛禽处抢劫食物。
分布情况:国外分布于欧洲中部到蒙古,冬季于非洲、印度越冬。国内分布在沿海的旅顺、福建、广东等地,甘肃西北也有所见,为少见的旅鸟和冬候鸟。
08
遗鸥
遗鸥
图片来源网络
基本情况:学名Ichthyaetusrelictus,英文名RelictGull,是鸥科渔鸥属的鸟类。“遗落之鸥”。是极为濒危的候鸟,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识别特征:中等体型(45厘米),头黑色,嘴及脚红色。
繁殖羽(夏羽):与棕头鸥及体型较小的红嘴鸥区别在头少褐色而具近黑色头罩,翼合拢时翼尖具数个白点,飞行时前几枚初级飞羽黑色,白色翼镜适中。白色眼睑较宽。
非繁殖羽(冬羽):越冬鸟耳部具深色斑块,与棕头鸥及红嘴鸥区别在头顶及颈背具暗色纵纹。遗鸥与红嘴鸥、棕头鸥的区别:遗鸥的白色眼睑更宽;遗鸥翼合拢时翼尖具数个白点,飞行时前几枚初级飞羽黑色,白色翼镜适中。
红嘴鸥翼尖黑色无白点,棕头鸥翼尖仅有一个白斑;非繁殖期遗鸥头顶及颈背具暗色纵纹,而红嘴鸥与棕头鸥的非繁殖羽都不具备纵纹。
生活习性:喜欢栖息于开阔平原和荒漠与半荒漠地带的咸水或淡水湖泊中。虽然被称为“钓鱼郎子”,但水生昆虫和水生无脊椎动物等才是它的主要食物。筑巢于沙岛上,常与燕鸥、噪鸥、巨鸥的巢混在一起。以枯水草为材。
分区情况:遗鸥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繁殖地集中在蒙古国(数处)、哈萨克斯坦(2处)、俄罗斯(1处)和中国(1处),其越冬地在中国和韩国亦有发现。
09
大鸨
大鸨
图片来源网络
基本情况:学名Otistarda,英文名GreatBustard,是鹤形目鸨科鸨属的鸟类。大鸨是世界上最大的飞行鸟类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国总数超过只。
识别特征:雄鸟体长为75~厘米,两翼展开达2米以上,体重为10~15千克,体形粗壮,颈长而粗,腿粗而强,脚上有3个粗大的趾,很适于奔走。
头和颈都是灰色,后颈的基部至胸前两侧有宽的棕栗色横带,形成半圆的领圈。上体为淡棕色,并具有细的黑色横斑,形成斑驳的保护色,在沙漠中不易被天敌发现。
下体为灰白色,两翅的覆羽均为白色,在翅上形成大形白斑,同黑色的飞羽形成鲜明对比,飞翔时极为醒目。雄鸟下颏的两侧还生有细长而突出的白色羽簇,状如胡须,所以被当地牧民称为羊须鸨。
雌鸟体形较小,体长不足50厘米,体重不到4千克,喉侧也无胡须状物,常被称为石鸨。是世界上雄鸟和雌鸟体重相差最大的鸟类。
生活习性:大鸨是草原鸟类,栖息于广阔草原半荒漠地带及农田草地,通常成群一起活动。它十分善于奔跑,比骏马还快,大鸨的鸣管已退化,不能鸣叫。大鸨既吃野草,又吃甲虫、蝗虫、毛虫等各种昆虫,称得上大草原的保护神。
分布情况:在国外主要分布于欧洲南部、摩洛哥北部、中东、阿富汗北部、中亚、西伯利亚南部、蒙古,往东一直到俄罗斯东部,偶尔也见于印度和日本。
大鸨2个亚种在我国均有分布,普通亚种繁殖于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吉林的通榆、镇赉,辽宁西北部以及内蒙古等地;越冬于辽宁、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江西、湖北等省,偶尔也见于福建,此外也有少数种群终年留居在繁殖地。指名亚种繁殖于新疆西部和东部。
来源:《海洋世界》杂志
撰文:野人军
无畏的海洋
○
海洋
公益
科普
生活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