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雄内门鸭母寮兴安宫门口朱一贵纪念公园雕像
台湾高雄内门鸭母寮兴安宫(主祭神之一:“中兴王”朱一贵)
清康熙六十年(年)四月,朱一贵(——年)于凤山(今台湾高雄)罗汉门揭竿而起,拉开台湾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序幕。起义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在短短半个月内攻城陷府,建元称王,极大地动摇清政府统治。由于内部分裂等原因,起义军遭到清军反扑和残酷镇压,起义很快以失败告终。
清军于康熙二十二年(年)据台,次年,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年,新任知府王珍到任,官纪败坏,贪索无厌,苛征粮税,招致民怨沸腾。年,凤山县知县出缺,由知府王珍兼任,王珍就将这知县职务交由他儿子管理,他的儿子纨绔子弟,目空一切,贪渎胡为,搞得凤山县百姓苦不堪言。加之当年台湾自然灾害频发,不久,台湾各地传谣四起,先在台南府城传出有一条国姓爷的玉带浮出水面,似乎郑氏亡魂要回来复仇。接着凤山县内赤山(今凤山曹公里)泥火山爆发,裂出大口,不断喷出黑泥及火光,热气逼人,无人敢靠近。而在诸罗县境内的诸罗山也发生大崩山,飞沙似血,乡民竞相走告,说是两山相斗。原本在三、四月间应开花的刺桐,那年却都不开花。种种自然界异象,让乡人内心惶惶,似乎苍天在预告台湾要变天了。
清朝台湾府城小南城门
康熙六十年 (年)4月19日,在罗汉门黄殿家,朱一贵与素日交友黄殿、李勇、吴外、郑定瑞、王宝玉、陈印等五十二名好汉焚表结盟,因一贵姓朱,“若以明朝后裔,光复旧物,以召乡里,则归者必众”,共推朱一贵为首领,募集的一千多位义士,大家就地取材,削竹为枪,旗书“大元帅朱”字样。“今天启其衷,人思其旧,揆时度势,否极泰来。爰举义旗,为天下倡”连夜攻取冈山汛,顺利占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大起义由此揭开。
消息传到台湾府治(今台南市),知府闻变大惊,即遣游击周应龙带兵四百人和新港、麻豆等四社平埔族番丁数百人会同镇压。因天雨路滑不敢靠近,周应龙畏缩不前,行5里即停止;次日又只进15里。时朱一贵已遣兵攻克槺榔林和大湖,缴获大量兵器。南路杜君英(与陈福寿、刘国基),又有郭国正、翁义戴穆、江国论、林曹、林骞、林璉、王忠等闻朱一贵起兵,纷纷树旗响应,愿受朱一贵节制,共襄盛举,并派一百多人高举战旗前来会师,经会盟仪式后,双方确定分进合击策略。
4月23日,朱一贵军移屯冈山之麓,义军故意欺敌,不战而退入山中备战,周应龙误认义军怯战,飞书告捷,并传令番丁,凡杀叛军一人者赏银三两,杀头目者则赏银五两,这批番丁于是纵胆烧杀淫掠。周应龙乘胜纵兵焚杀,各乡群众惊惧,朱派人号召乡民奋起自卫,大家纷纷投靠朱一贵,起义声势迅速壮大,队伍很快发展到30万人。
4月25日,杜君英率众破凤山下淡水营汛。
4月27日,朱、杜合兵,与周应龙所率清兵战于赤山,两军一接触,清兵毫无斗志,大败,逃归府治。周应龙一看矛头不对,先行后退,一时群龙无首,清兵为义军包围,此役,清军大败,全数被消灭,千总陈元战死。同时杜君英亦攻破凤山县城,守将苗景龙被杀,仅游击周应龙逃回府城报急。朱一贵率众尾追,杜君英军南下破凤山县。
4月30日,朱一贵兵至府治,双方大战于春牛埔,朱一贵稍却。翌日(五月初一日),杜君英率部来会,起义军数万人重对府治发动进攻。清军大败,欧阳凯被其把总杨泰倒戈刺死;副将许云,游击游崇功,守备胡忠义,千总蒋子龙、林文煌、赵奇奉等皆阵亡;游击刘得紫、守备张成俱被俘。而巡道梁文煊、知府王珍、同知王礼、台湾知县吴观域、诸罗知县朱夔等,皆如惊弓之鸟,远走澎湖。午刻,起义军进入府治,朱一贵即出告示安民。是日,诸罗县赖池、张岳等起兵响应。
5月3日,诸罗县的张岳、赖池,万和尚等人亦攻占诸罗城响应,此时除淡水地区外,全台皆归朱统辖。
5月11日,在众人拥戴下,就在府城天后宫前戏棚台上登上王位,称“中兴王”,国号“永和”(“永和”为东晋穆帝年号),并大封有功人员,王玉全为国师,太师王君彩、洪陈为太师,杜君英、陈福寿、李勇、吴外、翁飞虎、陈印、戴穆、郑定瑞、郭国正、颜子京、杨来、黄殿、刘国基、黄日升、江国论、王忠、林曹、薛菊、林骞、林琏、陈正达、张秀、赖池、赖元改、郑惟晃、郑文苑、陈成为国公,张岳为将军,陈灿、苏天威等为侯,张阿山、卓敬、陈国进等为都督,并派郑天瑞、苏天威两人为鹿耳门镇守,防备清军反攻。下令兵民蓄发,恢复明制。
新朝成立后,朱就下第一道命令,凡淫掠百姓者,不论身分,一律就地正法,以安抚民心。而义军中就有人逞强不理,先有国公戴穆强娶民妇,戴虽是朱麾下勇将,为维护纪律,朱依法治罪,将其砍头示众。
起义初期破城入府、卓立功勋的杜群英,政治野心膨胀,欲立其子杜会三为王,以便夺取领导权。义军将士对杜群英的居功自傲,妄想篡权夺位,深感不满。君英所谋未逞,怀恨在心,更加骄横跋扈,遇事阴与一贵作对。适君英掠夺妇女七人禁于署中,其中一女是义军将领吴外的亲戚。吴外恳请释放,君英不理。吴外受辱,愤欲举兵攻杜,内战迫在眉睫。朱一贵虽恨君英桀骜不驯,违法乱纪,但仍以大局为重,制止吴外不得同室操戈。一贵派部将杨来、林琏往见君英,责以大义,两人反被君英拘留。至此,朱一贵认为仁至义尽,忍无可忍。乃命李勇、郭国正发兵讨伐。君英理屈兵败,裹胁义军中的广东籍同乡数万人,北走虎尾滩,驻军猫儿干。
当时闽浙总督清亲贵觉罗满保,从逃回大陆的台湾文武官员获悉,朱一贵在台湾起义,已成燎原之势,忧心如焚,一筹莫展。继闻义军内部分裂,不胜狂喜,连忙赶来厦门部署镇压战略,调南粤镇总兵蓝廷珍出师,水师提督施世骠已先赶扑彭湖待命,集结清兵两万多人,战船六百艘在厦门,侍机向台湾进攻。
六月十六日清军主力进攻鹿耳门,义军守将苏天威沉着应战,一面据险发炮御敌,一面派小舟在海上游弋奋击。两军鏖战竟日,弹飞血溅,未分胜负。清军先锋林亮,素称机诈,遥见义军炮台上火药堆积,发炮击中,烈焰冲天。苏天威于炮台被毁后退守安平。
清军陷鹿耳门后,跟踪围攻安平。义军郑定瑞镇定自若,布阵迎战。清军先锋林亮突破义军阵地后,总兵蓝廷珍督率大队从突破口涌进。苏天威奋勇阴击,终以从寡悬殊,弃城退守东都。
六月十七日,朱一贵闻安平失守,认为战局危急,决定组织反攻,一贵亲率李勇、翁飞虎、郭国正等主力军数万人,驾朱车列盾为阵,与清军决战于安平之郊。翁飞虎驱车拥盾前行,躬冒清军密集炮矢,誓死冲锋,锐不可当。朱一贵指挥大军继之,清军见状,相顾失色。蓝廷珍见清军前锋动摇,无力抵御。急令炮队瞄准义军阵前车盾,发炮连环轰击,并令水师炮船靠岸夹攻。于是义军盾牌多被击碎,清军大队后援续至。翁飞虎虽浴血苦战,终以伤亡过重,不支败退。朱一贵只得撤保东都。
安平会战失利后,朱一贵调集诸将计议战守之策。咸以敌势正盛,只宜智取,不应力拼,决议出敌不意,密遣偏师袭敌。朱一贵因令林曹、林骞、黄殿、林琏诸将,随同江国论率一支精锐义军,从西港侧面袭击清军,伺敌混乱时全军出击。不料部署甫定,即有奸人(潜伏敌谍)向清军水师提督施世骠密报义军突袭计划。于是世骠将计就计,遣董方、林亮率军伏击。两军大战于苏厝甲。总兵蓝廷珍分兵八队围攻江国论主力。激战竟日,双方伤亡均重。然清军人众势盛,江国论被迫且战且退。
六月廿三日,施世骠、蓝廷珍在水陆大军配合下倾巢来犯,猛攻义军统帅部所在地的台湾府城。朱一贵亲率诸将奋勇抗拒。自晨至暮,激战竟日,硝烟蔽日,喊声震天。争夺之烈,死伤之重,前所罕见。清军凭借优势火力,步步进逼。义军伤亡过半,营垒尽失。一贵见已无险可守,乃率余部向北撤退。清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攻陷台湾府城。时离朱一贵称王仅五十日。
廷珍、世骠二清将进踞台湾府后,即派参将王万、林政等分兵南下,攻占凤山等县。义军将领彦子京、郑定瑞等兵败被杀。
义军一再受挫,根据地大部丧失后,朱一贵率余部间道走里淡、下茄冬,清兵尾追不舍。汉奸漳浦人王仁和向廷珍密告一贵行踪,廷珍许以千总官衔为酬。廷珍又密令沟尾庄土豪杨旭,杨雄等设计诱擒一贵。
闰月初五日,朱一贵与敌迂回周旋数日后,率所部数百人抵沟尾庄。杨旭、杨雄笑脸相迎,屠牛置酒,殷勤接待。二杨暗中密纠附近各村丁壮,诡称为义军放哨巡逻,布置伏兵。并命其心腹取水偷偷灌湿义军所携弹药。一贵未知有诈,酣然就寝。夜半忽闻惊呼:“清军来到!”一贵惊起,仓惶应战。力尽援绝,不幸被俘。部将王玉金、翁飞虎、张阿山等亦相继被俘,仅吴外等少数将士冒雨突围而出。吴外流动作战未久,亦被俘。
朱一贵被俘受审,慷慨陈词,痛斥清将:“甘心屈事虏庭,背判列祖列宗,才是真正造反!”押送厦门后,由清总督满保以“钦犯”转解北京,向康熙帝邀功请赏。这位出身贫苦,毕生坎坷,首举义旗、功败垂成的台湾人民热爱的农民起义领袖,面对清廷屠刀,坚持民族节,英勇不屈,慷慨就义于北京。陈福寿及从义军分裂出来的杜君英、杜会三先后就抚,被斩于市,虽曾立功,而后投敌,却难逃一死,就肝胆节气而言,与朱一贵不可同日而语矣。朱一贵余部江国论、郑元长、黄殿先后就戮,唯王忠逃入山卑,数年后被浮,会审被斩,朱一贵之役始告终结。
朱一贵领导的台湾农民起义规模大、历时短,正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但在台湾历史上影响深远。
关于朱一贵起义的性质,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这次起义是由于清政府地方官员的压迫剥削而引起的,起义者提出“激变良民”、“大明复兴”等含有“反清复明”的政治目的。起义者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民众的响应,说明当时官府与人民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尖锐。这次起义是体现广大人民愿望的农民起义。朱一贵起义在官方权威解释,《军事辞海》载:“清康熙六十年()春,台湾知府税敛苛刻,激起民愤。四月十九日,朱一贵诈称朱明后裔,聚众数百人,于凤山(今台湾高雄)罗汉门起义,被推为大元帅,响应者甚众。五月初一日,杀总兵欧阳凯,陷府城(今台南市).占领全台,众至30万。朱一贵称中兴王,建号永和。寻因内部互争雄长,遂致分裂……闰六月初五日被乡绅诱捕于沟尾庄.槛送京师遇害,起义失败”。由此可见,把朱一贵起义定性为“官激民变”的起义。起义军纪侓严明,严禁淫掠,维护百姓利益,“义军”称誉名符其实。
朱一贵起义前,即自称明裔以号召群众。起义得台后“祭天地列祖列宗及延平郡王”,愿为“明室遗臣”,继郑氏集团之余烈,如其战斗檄文慷慨陈词:“博我皇道,宏我汉京,此其时矣。唯是新邦初建,庶事待兴,引企英豪,同襄治理。然后奖帅三军,横渡大海,会师北伐,饮马长城;捣彼虏庭,歼其丑类,使胡元之辙,复见于今,斯为快尔”,其志在“重新收拾旧山河”。起义军建立政权,一贵称“中兴王”、“遵故明”、“复明制”,其义以光复为归,正如檄文曰:“群贤霞蔚,多士云兴;一鼓功成,克有全土。此则列圣在天之灵实式以凭,而中兴之运可操左券也。”反清复明的意旨非常明显。凡此种种,与搞独立王国有着本质区别。
连横对台湾农民起义予于同情,把朱一贵列为《台湾通史》列传人物之一,用较大篇幅进行祥尽介绍和具体描写,显示了朱义贵在台湾历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和产生的深远影响,并站在中国历史的高度为朱一贵正名。评曰:“顾我观旧志,每蔑延平大义,而以一贵为盗贼者矣。夫中国史家,原无定见,成则王败则寇,汉高、唐太亦自幸尔,彼其能贤于陈涉、李密哉?然则一贵特不幸尔。追翻前案,直笔昭彰,公道在人,千秋不泯”。台湾台南人民感佩朱一贵大义气节,遵奉朱一贵为“小城隍”,立庙朝拜。成书于抗战之后的《长泰县新志》,对朱一贵反抗异族暴政有了新的认识,首次将朱一贵列入《人物志》。载曰:“征粮苛刻,民怨甚,一贵乘之举事,不旬日全台光复。清廷大震,功虽不就,然论民族革命之义举,咸许为郑成功之后继人云。”把朱一贵作为郑成功民族义举的继承者来称颂。朱一贵起义失败后,清廷对其家乡长泰亭下村进行血腥剿杀,抄家灭族,族人四处逃散避祸,清统治者铮狞面目再一次暴露无遗。
长泰亭下社朱一贵故居纪念馆
长泰县天柱山小南城隍庙,主祭神“小南城隍爷”
(中兴王朱一贵)
朱一贵,原籍漳州长泰县,小名祖,个性爽朗,行侠好客,喜交朋友,平素好善乐施,有“小孟尝”的雅号,极具领袖气质。康熙五十二年(年)随父迁移到台湾,先在分巡台厦兵备道衙门当“辕役”的差事,后在罗汉门以养鸭为生。由于出身养鸭人家,懂得鸭子习性,并善于训练,这群鸭子在他饲养下,长的又肥又听话,喊排队,就排好队,再喊“转头就转头、向右转也马上向右转”。这种能让鸭子听话本事,乡人无不称奇,大家就称他为“鸭母王”。
台湾高雄科技大学谢贵文著作"内门鸭母王朱一贵”
据考证,朱一贵为朱熹后裔。新编罗山朱姓族谱载,朱熹生三子:朱塾、朱埜、朱在,朱塾生朱镇、朱鉴两子,朱鉴的第四世孙朱填,居莆田涵头(今涵江),于元至正四年(年)任长泰知县,带子到漳州拜谒知府,盗贼乘机入长泰县城劫掠府库。朱填恐被上司治罪,带儿子朱镛逃到莆田涵口伯父朱能家避难,又恐连累伯父,化名朱明武,儿子朱镛化名朱寮。还载,盗贼攻入县城时,朱填之妻翁氏自刎,两女儿为免受辱,投井自尽,幼子朱镐得以幸存。这与清乾隆庚午版《长泰县志》卷九《人物志.女德传》记载相吻合。朱镐留居长泰,为长泰朱姓之祖,朱一贵系其传衍。
朱一贵家乡亭下座落在天柱山山麓,天柱山因多奇石如柱而得名,“石屏壁立千仞上,擎天作柱得高名”(明邑人进士戴燝诗句),主峰海拔米。作为国家森林公园,其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宋时就有“临漳第一胜处”之美誉,福建历史名人曹学荃、何侨远都曾游览天柱,并不惜笔墨,赋诗题咏。古诗云:“远远巍峦叠叠峰,白云深处一岩空。十万世界掾楹外,万里山河指掌中。”正是这崔巍高山、挺拔翠柏,孕育了朱一贵桀骜不驯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还有现代诗者感叹朱一贵壮举,赋诗赞叹:莫道山野无壮汉,亭下走出中兴王。振臂一呼惊朝野,义檄到处旌旗张。
天柱山
当然,随着时间和条件的推移,几百年前分廷抗礼的各种势力,已深深地融合在我们这多民族统一的国度,朱一贵领导的农民起义不可避免地存在其历史局限性,这是后人不必也不可能苛求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正是统治者的蛮横无知,才导致激变良民,喋血郊野。正如台湾史学家连横在总结台湾“民变”时评曰:“夫台湾之变,非民之变,盖有激之而变也。一贵之起,始于王珍淫刑,继由周应龙之滥杀……而论者乃辄谓台人好乱,何其颠也!”。历史雄辩地证明,施行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为主要内容和本质特征的民族政策的正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附:《朱一贵起义檄文》
朱一贵起义檄文
在昔胡元猾夏,窃号神州,秽德彰闻,毒逋四海。我太祖高皇帝提剑而起,群士景从,以恢复区宇,日月重光,传之万夕。逆闯不道,弄兵潢池,震动京师,帝、后殉国。地坼天崩,椎心泣血。东南忠义,再造邦基,秣马厉兵,方谋讨贼。何图建虏,乘隙而入,藉言仗义,肆其穷凶。窃据我都邑,奴僇我人民,颠覆我邦家,殄灭我制度。长蛇封豕,搏噬无遗。遂使神明冑子,降为舆台;锦绣江山,沦于左?。乌乎痛哉!延平郡王精忠大义,应运而生,开府思明,经略闽粤。旌旗所指,喋血关河,使彼建虏,疲于奔命。则有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戮力同仇,效命宗国。南京之役,大勋未集,移师东下,用启台湾。率我先民,以造新邑,遥奉正朔,永戴本朝。蓄锐养精,俟时而动。虽张坚之王扶余、田横之居海岛,史策所载,犹未若斯之烈也。天未厌祸,大星遽殒,兴王之气,猝尔销沉。然东都片壤,犹足以抗衡海上焉。嗣王冲幼,辅政非人,大厦将倾,一木难柱。以故权奸窃柄,偷事宴安,叛将称戈,甘为罪首。沧海横流,载胥及溺,茫茫九州,无复我子孙托足之所矣。哀哉!夫盛衰者时也,强弱者势也,成败者人也,兴亡者天也。古人有言,炎炎之火,可焚昆冈。是以夏后一成,能复故国,楚人三户,足以亡秦;况以中国之大,人民之众,忠臣义士之眷怀本朝,而谓不足以诛建虏者乎?不佞世受国恩,痛心异族。窜逃荒谷,莫敢自遑。伫苦停辛,垂四十载。今天启其衷,人思其旧,揆时度势,否极泰来。爰举义旗,为天下倡。群贤霞蔚,多士云兴;一鼓功成,克有全土。此则列圣在天之灵实式以凭,而中兴之运可操左券也。夫台湾虽小,固延郡平王肇造之土也。绝长补短,犹方千里。重以山河之固、风涛之险、物产之饶、甲兵之足,进则可以克敌,退则可以自存。博我皇道,宏我汉京,此其时矣。唯是新邦初建,庶事待兴,引企英豪,同襄治理。然后奖帅三军,横渡大海,会师北伐,饮马长城;捣彼虏庭,歼其丑类,使胡元之辙,复见于今,斯为快尔。所望江东耆艾、河朔健儿,岭表孤忠,中原旧曲,各整义师,以匡诸夏。则齐桓攘夷之业,晋文勤王之劳,赫赫宗盟,于今为烈。其或甘心事敌,以抗颜行、斧钺之诛,罪在不赦。夫非常之原,黎民所惧,救国之志,人有同心。敢布区区,咸知大义。二三君子,尚克图之。
作者简介
林河山
年出生,号磐笃斋主,笔名黄河、笃文,福建省长泰县人,福建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现为长泰县政协常委、文史委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福建分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会员,漳州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漳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漳州市历史学会理事。林河山擅长书法创作,致力于闽台地方历史名人、地方风俗文化的研究。先后发表散文、史论近10万字。主编《长泰画册》、《长泰历史文化丛书》,累计编写多万字。
来源:
转发是最大的鼓励!谢谢您的支持!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临走记得点下方拇指,如觉得文章不错,转发给更多朋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弘扬!
下方查看历史文章
总览
长泰一中届高三毕业班师生高考百日誓师大会
大成殿(一)
长泰文庙大成殿奉祀的先圣先贤
文化过大年我们坚守在一线
“礼赞十九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灯谜有奖竞猜活动!
小贴士长泰文庙位于长泰县武安镇官山村,毗邻省道S官九线,占地面积约亩。全年免费对外开放,可供游人学子举行拜谒先师、祭孔祈福、开笔启蒙、国学交流等传统文化活动。北京白癜风病医院哪个好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