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政策市场投资者全在纠结两个根本

纠结,或许是A股现在最突出的特征。

政策在纠结:在金融强监管经历4.25政治局会前的一行三会“打乱仗”,到4.25会议强调“金融安全”后监管者竞赛式出强监管政策,乃至5月11日后总理亲自发话“有能力维护金融稳定”(明确要求放缓节奏),再到5月15日一带一路国际峰会结束后维稳预期又消除……短短一个月内政策预期变化如此剧烈,以至于现在谁也说不清:目前金融强监管政策(虽然大势不会变但)短期依然是在以放缓节奏、力度为主,还是已经重归“竞赛式”节奏了?——

比如,对于1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围绕证监会是否说过“全面禁止通道业务”(甚至是针对整个资管行业釜底抽薪?),还是只说了“不得从事让渡管理责任的所谓通道业务”的明显“更力度平缓”的表述?从舆论(是否存在误读)的争论乃至不同评论倾向的报道,都反映了现在财经媒体在“揣摩上意”中的不同态度,或者完全就是自己在加戏!——正如我的同事徐伟龙先生昨日文章中所言,对行情而言,消息本身怎么样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市场会以怎样的心态去看待?!

市场在纠结:在上证创出连续19天低开的新历史纪录、创业板一举击破年股灾期间底部,86%的个股下跌、家股票创出熔断后历史新低(几十家比熔断时还要再腰斩),市值一个月蒸发4万亿、户均亏损8万元,参与交易投资者已不足年股灾前1/3(以至于相关数据官方不再公布)等等熊市的指标(甚至可以说是萧条)全都出现后,但凡市场哪天大涨一下,对市场将“否极泰来”的说法就不绝于耳。

但同时,指数的跌幅又远没有个股那般凄惨(点区间快玩了一年了!),郭嘉队还时不时的参合进来插一脚,监管层又总搞高大上的信心喊话,市场又好像还没有那般绝望,可是市场越是表现的表里不一,精神分裂,越没人敢相信股市已经见底了。

投资者在纠结:面对现在这样混沌的政策,这样表里不一的市场,现在到底是认同股市的靠天吃饭特征始终未变、承认自身逆势赚钱水平有限、应该果断清仓,还是坚守场内、轻仓持股不动(或在高抛低吸上愈战愈勇)、凄惨活着、等待转机?虽然2/3的投资者已经选择了前者(退场),但(选择后者)仍想在场内觅食的还有1/3的股民。而现在还坚守场内的投资者是最顽固的(要么是机构配置资金,走不了,要么是坚信自己还能够赚钱的资深散户),但这也让每每政策、市场出现出人意料的变化时,还坚守场内的投资者预期分化更加剧烈了。

我注意到,现在机构研报也谈不上什么信仰,什么逻辑了,“一根阳线改变情绪,二根阳线改变观念,三根阳线改变信仰”的随波逐流比比皆是,跟散户心态已没太大差别。包括对政策明确鼓吹的热点,如雄安新区、一带一路、国企混改等今昔热点板块概念上,在政策鼓噪与市场反馈的“悬殊差异”,让包括机构在内的大小资金都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听谁,能信谁了。

举几个例子:

一个现象是,近期资金重现在雄安抱团的苗头,但雄安新区概念走势比较纠结,无论是分时图还是日线上看,频走V型。概念自5月11日-17日连涨五天;到上周四(18日)雄安概念在大跌的同日却又创造了一个单日成交超过创业板整体成交量的记录;到了上周五(19日)河北宣工等核心股或出现涨停板上反复开板或尾盘突然快速拉升,砸盘和封单博弈的很激烈;昨日(22日)则上演了早盘试图拉动上涨失败后,转而成为仅次于次新的杀跌主力一幕。

而在政策消息面上,围绕雄安新区概念的利好和利空变化也是非常迅速。先是在上周四(18日)晚有媒体报道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就城市格局提出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中的“一区”,是指雄安新区;但很快北京市规土委19日下午就在其官方微博辟谣称,雄安新区纳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是错误解读,“一区”是指北京的生态涵养区,包括北京的门头沟区等远城区,并非是雄安新区;但很快在昨日雄安暴跌后,晚间又有北京社科院学者呼吁“京津冀‘微中心’建设需摒弃三地行政区划限制”的舆论报道披露,似乎又在为雄安打气。

从政策的扑朔迷离、越辟越谣,到市场的多空博弈、情绪逆转,谁能说两者之间只是一种巧合?

而就市场内部情况看,我注意到,还有一个好笑的消息是,受中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的消息影响,可燃冰概念股(受所谓“中国成世界上首个试采可燃冰成功的国家,改变国际能源格局”之类的YY影响)在上周五(19日)集体高开,但可以预料的是,这个离真正的商业化开采还十万八千里远的消息,只是个彻头彻尾的超噱头,生命力绝对非常短,随时都会完蛋(昨天确实就完蛋了)——在博览研究员看来,市场现在对这种一眼便知胡吹的消息都能生拉硬炒,除了说明A股市场果然还很幼稚、投资者专业素质堪忧(也说明投资者教育、强监管都很有必要),同时亦说明现在的市场清淡之极,场内坚守的投资者急待看到点希望,可是又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意思,希望总是很容易被打破。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纠结只是表象,纠结的背后,是包括部分监管执行者在内+场内投资者,对相关政策的不信任,不理解,不完全支持,不百分百认同。但又不好明说,不能反驳,不愿犯政治错误,因而舆论口径上虽然信心满满,实际上内心感觉无所适从。

在过去两年多的强监管去杠杆政策执行中,两个根本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一是监管协调性。

众所周知,导致过去几年金融杠杆泛滥的主因之一,就是中国金融业越来越有混业的特征,但监管还是一行三会一亩三分地各管一摊,导致很多跨行业的业务成为主要的监管漏洞,因而滋生出很多以金融创新为名,实际通过把资金在不同监管区间来回捯饬,逃避监管的加杠杆行为,从之前互金乱象、第三方接入、万能险资金乱用,到当前一行三会在严查的委外、通道业务等等,都是利用监管漏铜的所谓创新。

但遗憾的是,我们看到,除了在去年中围绕金融体制改革的讨论处于热潮时,“超级央行说”一度在舆论甚嚣尘上(但最后又毫无下文),一行三会在过去两年先后经历过金融反腐,高层集体大换血后,至今却没有从顶层制度层面,在如何标本兼治地实现监管一致性上达成哪怕一点点进程!

5月11日后传来的央行协调一行三会统一监管口径的消息(这好像已经是第三次由央行协调了!),其实暴露了虽然央行在行政地位上可能高于三会,但在监管治理上,四部委目前还是自行其是,监管依然没有协调性!央行所能做的也只是每次出问题后,把大家叫到一起通个气,但这跟适应于当前金融混业形势的混业监管体系完全是两个概念。

如此情况下,金融监管能做到合理顺畅?所谓穿透底层资产真能做到无死角又不重复监管?能不出现监管在重叠领域的尺度不一甚至“打架矛盾”?

难!因为还是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在被动应对,缺乏长期改革规划,能实现治标都已属不易,更别谈治本了。

如此,则市场治理效果和投资者反馈岂能好?!

二是监管力度的适当性,不是以尊重市场规律为先,而是很多时候似乎以上意为先。的确,如政策所言,当前市场存在太多不合理的钱生钱套利游戏,危及中国金融安全和实体经济转型发展,有绝对的必要强化监管整顿市场。但是,在监管手段上是根据市场需要和问题严重性的不同来对症下药的,这与根据政策风向的变化“指哪打哪”,在最终产生的政策效应、市场反馈上,天长日久是有巨大的不同的。

根据市场真实情况进行力度不同的对策是在产生良性循环,而根据高层政策风向变化来调整政策力度,也许并不一定为错,但在市场预期上,恐怕出现“矫枉过正、风声鹤唳”的几率会更大——遗憾的是,两年多过去了,也许中国金融市场潜在的真实风险确实比我们预想的更加严峻,监管层现在采用的手段也并不未过,但监管层界定强监管节奏、力度是否适当的标准似乎一直并非是市场规律为先,而首先是以“政治正确”为先。

从持续的金融反腐对监管意志的统一,从此前证监会、银监会主席易人后、保监会原主席落马后,新任主官在监管态度上的陡变,再到4.25政治局会议后一行三会“竞赛式”出监管政策的表现,都在强化这种倾向——这不是说金融强监管不对,也不一定意味着结果会不好,但是在政策纠偏“基准”上的偏差,决定了对市场、对投资者的反馈,出现的扭曲也会更大——现在从市场和投资者的表现看,显然政策希望的结果与实际的表现,已经出现了不小的偏差!

在我看来,如果上述两个根本性问题解决不了,近两个月来政策层面、市场层面和投资者层面出现的“纠结加剧”,也不会是短期现象,而是最终会以政策信用宣布破产(君不见,昨日国内某经济学家已在微博发文建议中纪委叫停新股发行,并调查新股发行中以权谋私行为);市场完全失真(指数即便还能托着,个股基本完蛋);投资者只余疯癫、短视的赌徒心态(要么退场,要么只搞投机)等而告终——总之,就是与强监管所期望的结果,南辕北辙!

但是,再反问一句,上述两问题短中期内有可能解决的了吗?显然,概率很小。

如此则意味着,股市重新出现希望,遥遥无期!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资讯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哪里权威
北京治白癜风到哪家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laixianzx.com/tltq/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