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这个小镇苏东坡来过还写下了绝美诗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的这一首思念亡妻而著的《江城子》

即便到了今天也令无数人扼腕哀恸

而诗中的“小轩窗,正梳妆”中的“梳妆”

就是指的永川来苏镇的“梳妆台”

忽有灵石飞来苏引得仙女正梳妆

“梳妆台”地处来苏镇处于重庆市永川区辖区内,来苏镇始建于宋朝,面积95.6平方公里,小镇虽然面积不大,但物产丰富。

相传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游经来苏“梳妆台”时,被这里秀丽的田园风光所吸引,望着座落于梳妆台旁东岳庙十二殿,令苏东坡感慨万千。

据当地老人传下来的说法,当地为纪念苏东坡曾游历至此更名为“来苏镇”,也是纪念《江城子》的凄美哀婉。

古代昌州八景之一的“梳妆台”其实是两块叠在一起的巨石,巨石并非紧紧相扣,两块石头只有三个小支点维持着上百年的平衡。

这两块石头也是当地几百年来的民间传说之一。相传远古有灵石二块,从峨眉仙山飞抵来苏镇,因慕昌州人民的淳朴与自然之美景,停留于太平山东端高崖之边,不再离去。

二石上下相叠,经风晃摇,悬而不坠,因名活石头。又传仙女曾梳妆于活石上,故以梳妆台名之。

历经百年,虽然“梳妆台”景观仍在梳妆台寺中屹立,可为了避免出现意外,昔日的奇观如今已经被相关部门在连接处填上水泥,不再“经风晃摇,悬而不坠”。但是梳妆台寺却历经世事沧桑,否极泰来。

据出土石碑记载此庙重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山门已于六十多年前毁坏,但石柱残存。

正殿塑有东岳神像,两廊塑有12殿阎王及阴曹施行王法的塑像,后殿塑有古佛3尊,两头塑有头带莲花冒的十二圆觉和形态各异栩栩入生十八罗汉,两边墙壁上部塑有24位诸天,中部绘有唐僧西天取经的壁画。

除了种种或唯美、或有历史可考据的传说以外。据小镇的老人说,曾经来苏镇的得名也有“鱼米之乡”的意思,“苏”字繁体“蘇”字解为鱼米。

当然啦,众所周知东坡大人也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吃货”,有东坡大人为证,鱼米之乡的说法当然是相当有可信度的,作为一个现代吃货,圈姐对此行满怀期待。

一四八日赶集忙来苏香肠传远方

每逢1、4、8就是来苏镇赶集的日子,街上熙熙攘攘世代居住在这里,乡亲们之间大多都互相认识,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一边吆喝着买卖、一边和亲戚朋友打招呼的摊贩。

“二伯,今天一个人来赶场呀?割点儿肉回去不嘛?”

“我来买点儿夹子肉包香肠,你给我称个二十斤左右嘛。”

胡子花白的老人背着竹篾制成的背篓,在吵闹的集市里中气十足的回卖猪肉的小辈。

“来苏香肠”是来苏镇有名的土特产,家家户户到了冬至年关前都会买来新鲜夹子肉加上辣椒、花椒、糖、酒、香料等佐料灌入香肠。

再用柏树枝叶进行烟熏,通常二十来斤的香肠只需要五六个小时的小火就可以出炉晾晒了,晾晒一个周到半个月就可以食用了。

嫌工序麻烦的人们,甚至可以在街上买了肉直接拎去加工作坊进行腌制。

“三块钱一斤,佐料可以自带也可以用我们自己的。”一边揉着肉,一边告诉前来询价的客人们。

“他这儿便宜,而且包得好。”旁边等候着的大嫂也热情地帮忙招揽客人,“快年关了,家里面事情多了忙不过来,我家的香肠都是在这儿加工的。”

在南方人的年节里,灌香肠,是一件富有仪式感的节事。每到中国的农历新年,南方的家家户户,都会开始出现一个非常奇异而壮观的景象——晒香肠。

家家户户的阳台上都挂满了一条条肥美的香肠。不仅用来自己吃,远方的亲戚朋友过年走动的时候,亲近的亲戚朋友就会送上一些香肠。虽然没有具体的寓意,却饱含着亲属美好的牵挂和祝愿。

香肠的保质期很久,但是也有最佳风味期,前三个月食用,口感是最好的。一般也有人家多做了香肠,索性拿到集市上售卖补贴家用。所以来苏镇的集市里几乎随处可见有当地人就地摆摊售卖香肠。

来苏腐乳红艳艳头刀与鱼争一绝

铺子里来苏香肠的货架旁,总有一盆儿裹满辣椒粉红艳艳的豆腐乳,来苏豆腐乳也是当地人世代记忆里流传的民间美食之一。

“我们这儿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人会做豆腐乳。”铺子老板是一位姓何的大姐,据她说,她和她姐姐两人已经在这里摆摊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

除了来苏香肠、来苏豆腐乳,来苏有一道菜更是名扬川渝:头刀菜。

来苏镇盛产仔猪,而小猪们长到一个月左右就必须进行阉割,所以阉割便是肉猪一生中最早挨的那一刀,人们便把这称为遭头刀。

通过精心烹制,做成营养丰富、色香味俱佳的美食。头刀菜因来苏仔猪基地的发展而盛行,引来无数倾慕之客,鲜香脆嫩的头刀菜,不论从味道还是做法来看,都不愧为来苏一绝。

当然,作为鱼米之乡来苏镇的鱼也是一绝。但是撇开美食回溯来苏镇的历史痕迹,比之美食的历史也不遑多让。

转龙桥上探历史崖居群下叹勇智

除却梳妆台、梳妆台寺,来苏镇的转龙桥也颇有来历,转龙桥位于永川区来苏镇水磨滩村,清代修建,为清代巴蜀地区常见的石梁式平板桥。西南向。

桥长9米,宽1米,距水面2.1米。共4个桥墩,桥墩长2米,宽0.4米。从左至右,第2、3、4个桥墩头有麒麟雕像,雕刻精美,保存完好,该桥已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永川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转龙桥为研究古桥梁提供了实物依据,在来苏镇石牛寺村的崖居群的发现,更是对为了解永川地区当时的社会背景、时局动乱等相关史学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崖居群开凿于悬崖峭壁之上,其目的是借助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防备战争和匪患。

根据测量,崖居大致在同一层面的3座崖居距崖底近30米,距崖顶近30米,在如此险要的地势和坚硬的石壁上打造居所,令人不得不敬佩前人的智慧与勇敢。

来苏镇的鱼米之香,孕育了数百上千年世世代代在这里安居乐业的人们。

它曾有过“昌州”、“海棠香国”的美名,也曾有无数文人骚客慕名而来。

在一千年后的今天,它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淡然而沉默,却仍然守护着千年来的历史痕迹和淳朴民风。

编辑:七七

图文:祝彩虹

本文为“Hi永川”原创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

否则违者必究

扫描







































看白癜风哪个医院好
中科白癜风双节惠民活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laixianzx.com/tltq/1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