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被普陀籍企业家、杭州市收藏协会会长徐正国先生收藏的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毛笔手抄本“福建旅沈同乡会会员录”,反映了当时移民社会中同乡群体的组织状况。福建旅沈同乡团体在近代沈家门经济发展中影响甚大,其组织机构和活动方式颇具特色,在沈家门这样一个被誉为“活水码头”的移民城镇中形成了乡土之链,弥补了政府管理体制的许多不足,起到了一种社会整合作用。其别具风格的会址建筑和闽南生活方式,也在沈家门社会文化生活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它的历史价值弥足珍贵。
福建旅沈同乡会会员录
旅沈福建同乡会是旅沈福建人在沈家门的重要组织,是管理福建渔民渔业生产,服务于民间办学和为福建人排忧解难的办事机构。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福建旅沈同乡会有会员人,会员开设商号有福州渔业公司、懋记、宝兴、谦记、合兴、合建、建源、胜记、合胜、协镒、森泰、福昌、裕兴、惠记、顺兴、集成、裕泰、建隆、合茂、德顺兴记、恒记、合和、荣记、同建成、再发、广昌、瑞记、义兴、增昌祥、泰裕、泉成、协兴建记、裕源、合益、德顺坊、胜兴、成源、合源、成记、泉茂、福洽兴、新祥记、腾发、慎记、成裕、泉发、福顺和、朱宝兴、恒记、合发、合顺馀记、协发、裕昌、同记、福隆泰、裕泰顺记、正和、義丰、兴记、广建兴61家,还有惠英小学老师、医院医护人员和义警队队员。会员其中,刘姓为最多74人,丁姓为64人,陈姓为17人,郭姓为15人,四姓就达人。“沈家门义勇警察队”是由闽籍旅沈青壮年17人组成的。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福建旅沈同乡会会长为陈杭生。
沈家门八闽会馆沈家门会馆弄(阿能摄)
清康熙二十三年()开“海禁”,至道光十三年(),福建泉州峰尾已有余艘大钓船转至浙海生产。至清光绪十七年()福建打洋船云集沈家门,舟航鳞集导致了沈家门海口形成了商贸的重要集散地,福建峰尾人在沈家门设“八闽会馆”(在现沈家门会馆弄外泥道头),又称峰尾(圭峰)会馆。当时在舟山的福建人很多,其中闽南人更多,沈家门可算是福建人在舟山的主要聚居地。八闽会馆供妈祖菩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的生日,旅沈同乡都要去烧香拜菩萨,整个会馆里香火燎绕。民国7年()沈家门人口增至1.3万人,初具渔镇规模。当时的沈家门“市肆骈列,海物错杂,贩客麋至”,商业渐兴,到民国11年,东大街、中大街、泰来街、大道头、泥道头形成商业区,南北货店、布店、酒楼、百货店、药店、烟酒糖饼根果店、米店,海口的“四六”栈房(也叫“丝螺栈房”)等相继开业,形成了繁华的街市。至民国十三年(),八闽有多艘渔船常年停泊在嵊山、大洋山、小洋山,并在小洋山北岙建一座供奉海上女神“林默娘”的妈祖庙,小洋山北岙由此被闽人称为“峰尾岙”,沈家门荷外被称为“峰尾街”。到年,沈家门鱼行、鱼厂和鱼栈达家。抗日战争时期的双杭闽商进出口贸易,因在沈家门八闽会馆,便于中转,所以多以台湾为目的地或中转港口。如“万通进出口商行”,先在福州采办土特产品,运到敌占区上海、沈家门等地,然后采购布匹、颜料运到台湾,再从台湾购回水果、名贵海产品。沿途虽经日伪、税警、海关、海贼抢夺,仍有利润10倍以上。福建峰尾人的“沈家门兴”商船闻名海内外。特别是以刘家为首的商船,拥有多艘60至80担的小白钓船和48艘至0担的大木船,他们大多以股份制形式经营,载着白糖、食盐、布匹等商品常年来往于浙江沈家门、上海、重庆、广东、山东、台湾、香港、马来西亚等地进行通商贸易,又从那些地方购回必需物资运回当地销售,形成购、运、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到抗日战争后的年,沈家门仅鱼行、鱼厂和鱼栈就达余家,开始再次繁荣。
年的沈家门海口惠群小学和惠英小学
在今滨港路东河路口附近的沈家门“八闽小学”,其实是设在妈祖庙兼八闽会馆里的私立学校。民国十一年()由福建籍陈友三等创办,初名“闽侨私立惠群小学”,校址设在八闽会馆(现滨江路)供在外经商、务渔的福建籍子女和部分当地人就读求学。年沈家门八闽会馆会长为王友信。年,学校迁至宫墩存仁局。经费由闽籍渔商郭姓帮负担。是年,在八闽会馆内又创办了一所惠英小学,有2个班,学生近名,经费由闽籍渔商陈姓、刘姓等负担。民国二十二年(年),惠群、惠英两校合并,定名为“私立惠群小学”,原惠英小学为初级部,惠群小学为高级部,共4个班,校址在八闽会馆。年,日军侵占舟山,学校停办。次年学校由伪自治会改名为“群英小学”,设在八闽会馆。年,抗战胜利后,学校改名为“私立八闽小学”。
闽东造船名家苏玲佺曾到沈家门拜师学艺
民国初期,沈家门的造船业已经相当发达,特别是制作“绿眉毛”传统帆船乌舵的抗风能力,在国内首屈一指。舟山“绿眉毛”船首形似鸟嘴,简称鸟船,因船头眼上方有条绿眉而得名。当时居闽东之冠的福安甘棠外塘造船世家之子苏铃佺(~),20多岁便得其父真传。30岁时,为探索乌舵的造型及如何使其在风浪中行驶保持稳重,亲赴沈家门拜师求艺。返乡后,他废寝忘食,反复试制。几年后所制乌舵在工艺上超过沈家门其师,遂扬名省内外。
闵侨旅浙同乡会会长陈策三迁居沈家门
浙江温岭最古老的天后宫在石塘桂岙,明正统二年,闽人陈姓始居此后建,清光绪二年重建。是因为旧时福建人运载杉树到舟山沈家门,经过桂岙前海面,浪很大,没法驶船,福建商人祈祷许愿平安到沈家门,就在桂岙造庙,祷后果然风平浪静,于是便在这里造了天后宫。浙江温岭天后宫最大的是东海天后宫。内有一副清人陈策三撰写的楹联点明了“分灵”一事:“自莆田特出神灵奇绩常昭沧海波澜平万里,从桂岙中分香火侨民有庆箬山俎豆享千秋”。陈策三,又名陈廷谔,清朝举人,闽侨旅浙同乡会会长,闽侨旅浙同乡会福建馆馆长,后迁居沈家门。
陈氏父子与德顺坊
清光绪九年(),福建惠安东园镇前坂村人人陈永佐(—),时年21岁,继承祖业,自立门户,起名“陈德顺坊(丰记)”。民国3年()陈永佐迁居沈家门,在西横塘开设陈德顺(丰记)酿酒作坊(兼酱业),年产缸,为镇上酿造业首户。《沈家门镇志》载:“民国7年(),陈德顺丰记酿酒作坊所产黄酒运销香港、新加坡,年出口20∽25吨。”民国8年(),陈永佐病逝,其长子陈银发(—)继承家业。将“德顺丰记咸绍酒”,改名为“德顺发记咸绍酒”。民国8年(年),沈家门老德顺发记酒坊直接用福建大商船载运“浙宁老德顺发记酒坊土黄酒”运销新加坡等地,每年达吨。民国9年(),陈银发还兼营“陈德顺鱼栈”,直至年停办。抗战胜利后,陈银发又购置了“衡山”号轮船,运销“德顺发记咸绍酒”等,至福建、上海和南洋等地。
福建旅沈同乡会在沈家门发迹造大屋
渔市兴,商业盛,商贾云集,财源滚滚而来,发家致富者大有人在,于是除沈家、马家、刘家等邑人大户人家外,在沈家门发迹的“八闽”显贵金家、郭家、丁家、贾家、王家和一些温台、三北富商等,纷纷在沈家门买地起屋。当时,比较有气势的大屋有新街(现文军弄)的陈满生大屋。福建籍富商陈满生经营的“陈顺兴栈房”,原是沈家门最大的渔栈之一。民国7年()在中大街建陈家大屋,占地面积平方米,是沈家门民国时期兴建的最早大宅院。
还有新街北端郭家“翁洲小筑”为西洋式结构建筑,菜市路“建源里”、同济路“小西湖”张宅,还有东横塘李宅、周宅,缪家墩王宅,东河新春弄23号丁家大院,中大街徐家老宅等。大屋大院的兴建,高超的建筑工艺,独特的结构风格和精美之态,为当时的沈家门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和审美的空间。
东河丁家大院是沈家门“义大四六栈房”(或叫义大丝螺栈房)老板丁庆裕私宅,丁庆裕父丁珍和在泰莱街开义大酱油店起家,丁庆裕发迹后,民国30年(),花费银元20万从宁波小港中一清代老宅折迁而建成“八字阳门”的丁家大院,据说该老宅的主人原为皇宫里的建筑大包工头,后家道败落,只得将老宅变卖。丁家从年折迁这座清代老宅,花了整整两年时间,才将梁、檩、柱、牛腿、地板、石板、砖瓦等全部装运至沈家门东河,照原样易地重建,原门墙两边有龙脊,在一次台风中被毁。“福禄寿”花格围栏,十分精致,廊沿八狮挂檐,垂莲盛开,避邪镇宅。据丁家后人说,老宅堂房地板厚达5公分,寝室地板也有3公分多厚,真真是一座用材考究,装璜独特的老民宅。
沈家门东河丁家大院(阿能摄)缪家塘“黄泉源”商行为福建籍黄氏四兄弟所经营。上世纪四十年代初,黄德财四兄弟拆购了镇海小港李家的一座老宅移建至沈家门,并以德财、德源、德茂、德盛四兄弟所拥有的四“德”命名宅名,改建成具晚清建筑风格古色古香的“四德新邨”,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并开设“黄泉源”渔业商行。“四德新邨”进门是一重楼三合院,雕花围栏上有“龙凤呈祥”、“鹿(禄)鸣回春”等精致木雕图案,廊檐以缠枝莲纹和桃果等装饰,寓意多福、多子、多寿。最是垂莲柱上的倒挂滚珠狮子雀替,头昂檐外,呼之欲出,富有动感,观之赏心悦目,整座建筑工艺精美,显得玲珑华美。
沈家门缪家塘“四德新邨”(阿能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