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汉语等韵文献的整理与汉语等韵学史古

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年第1期第1-13页

汉语等韵文献的整理与汉语等韵学史、古典音系学的构建

李军

摘要:汉语等韵学是理论最完善、研究方法最独特,最具原创精神和理论思辨体系的传统学科之一。目前系统的汉语等韵学文献整理严重滞后,汉语等韵学理论的梳理、语音史价值的挖掘、汉语等韵学史的构建还存在很大程度的不足。在新时代背景下,亟待以等韵文献的系统整理与数据库建设为手段,深入开展对汉语等韵学的系统研究,推动宋元切韵学、明清等韵学、近代汉语语音史、汉语方言史、清代古音学等相关学科的深入开展与繁荣。重新归纳古人在语音分析理论思维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重新构建我国古人所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典音系理论体系。

关键词:汉语等韵学;文献整理;等韵学史;古典音系学

一、汉语等韵学的发展概况

汉语等韵学是汉语音韵学的三个分支学科之一,亦可以称为中国传统的汉语音系学[1],或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音系学。其发展经历了宋元切韵学(含唐五代前期切韵学)与明清等韵学两个时期[2]。

1.宋元切韵学时期

宋元切韵学是汉语等韵学的成熟期,是在唐五代前期切韵学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声韵调相配合以图解汉语音系、辨析音理的宋元切韵学大概萌发于中晚唐,大行于宋元。随着切韵学四声相承、开合等列、清浊轻重、五音七音、双声叠韵、旁纽转纽等学说的发生与推广,解释并说明韵图使用方法的‘切韵法’亦臻成熟,形成体系。”[3]日本藤原佐世宽平年间(—年)所辑《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内有《切韵图》一卷。切韵法在唐五代时期已日趋成熟,作为切韵法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门法亦已萌芽,敦煌写本《守温韵学残卷》“类隔”一词就已出现三次。

切韵学至宋而臻大盛,“音韵庞驳,师法多门”(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宋元切韵学最基本的方式是“以图表的格式来阐明韵书中反切所表示的字音”[4]。“以字母标双声之目,呼等析迭韵之条,纵横交贯”(陈澧《等韵通·序》)。切韵图完全可以称之为“充分显示‘最小析异对’的矩形网状语音结构图”[5]。

宋元切韵学时期,韵图大致有三个主要系统:(1)早期以反映《广韵》音系为主,如《韵镜》《七音略》。(2)后期如《切韵指掌图》《四声等子》《经史正音切韵指南》,通过归并韵部的方式,开始向反映实际语音转型。(3)20世纪90年代鲁国尧在日本发现的南宋《卢宗迈切韵法》,已佚的南宋杨中修《切韵类例》,则是以《集韵》为依据的切韵学著作。

由于韵图与实际语音的差异,韵图由反映韵书音向反映实际语音转型,“检例”“门法”应运而生,并日益烦琐。门法的渊源甚早,《守温韵学残卷》三言“类隔”;《广韵》四卷末有“新添类隔更音和切”;王宗道《切韵指玄论》对“音和”“类隔”的含义有具体论述(见衢本《郡斋读书志》所载《切韵指玄论》“指要”);卢宗迈《切韵法》除“音和”“类隔”切之外,还记载有“互用切”“往来切”等门法。而据年内蒙古黑水城出土的《解释歌义》《四声等子》所记载的完整系统的等韵门法至迟五代或宋初就已具系统的雏形[6]。

北宋理学家邵雍《皇极经世书》“声音律吕说”四卷(第七至十卷)十六篇,将音韵与声律、象数等概念相结合,构建了具有易数思想的理想化音系。对宋元以来等韵理论与韵图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出现了一系列将天声地音、律吕唱和的理论与等韵图声韵相切的编撰模式相结合的等韵著作,如宋祝泌《皇极经世解起数决》。“皇极经世系列等韵文献”可以称之为与宋元切韵学伴生的另一个汉语等韵学独特体系。

2.明清等韵学时期

明清是汉语等韵学理论最丰富、成果最丰硕的繁荣时期;同时也是等韵学著作庞杂、学术价值良莠不齐的时期。总的看来,明清等韵学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方向。

(1)研究中古音的等韵著作。如梁僧宝《切韵蒙求》《四声韵谱》、江永《四声切韵表》、张畊《切字肆考》、庞大堃《等韵辑略》等。这些著作既以表现中古音为目的,又对等韵学理论进行了阐述与解读,在等韵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方面有突出贡献。

(2)研究上古音的等韵著作。等韵学的理论和实践为清代上古音研究提供了理论、方法方面的支持,“考古”“审音”并重,促进了清代古音学的大繁荣。清夏燮《述韵·序》认为:“学者欲通古韵,先通等韵。等韵明而后古音之当然与其所以然无不明。”清代出现了一批运用等韵理论,以韵图形式研究上古音的等韵著作,如柴绍炳《古韵通》、戴震《声类表》、李茂林《韵谱约观》、江有诰《入声表》等。

以上两类等韵学著作,是对宋元切韵学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等韵理论方面的发展和创新大于其语音史方面的价值,可称之为“音系分析理论派”等韵著作。

明清时期也出现了一批对宋元以来的等韵理论或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如:真空《直指玉钥匙门法》、李光地《等韵辨疑》、方中履《切字识疑》、江永《音学辨微》、江有诰《等韵从说》、丁显《音韵指迷》等。这些著作亦可归纳为“音系分析理论派”等韵著作。

(3)反映实际语音的等韵著作。明清等韵学成果最丰硕,最有价值的是以反映实际语音为目的,并在等韵理论与韵图制作方面不断创新的等韵著作。据耿振生《明清等韵学通论》,明清时期反映官话区音系的等韵著作共有31部,反映南方方言区音系的等韵著作共17部,兼采南北、折中古今音的等韵著作共53部[7]。这些等韵著作,在宋元切韵学由反映韵书音向反映实际语音转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了宋元切韵图表现传统韵书语音结构系统的局限,将等韵理论、韵图编撰与实际语音的分析紧密结合起来。无论在等韵理论方面还是韵图制作体例方面,都呈现了大胆创新、不囿陈规的特征。可称之为“时音派”等韵著作。

清末民初,随着西方语言学的传播,尤其是国语正音活动的推广,汉语等韵学发展式微,现代音韵学兴起。但韵图制作仍在持续,出现了一批等韵著作。如考订古音的孙文煜的《四声切韵类表》;反映《广韵》音系的曾广源的《等切南针》;反映方音的湖南祁阳刘霆翰的《声韵识解》、香港谭荣光的《广东切音捷诀》、湖南醴陵张国声的《天然字汇》、温州永嘉叶泰来的《反切捷诀》等[8]。

可以说,唐宋伊始,汉语等韵学就在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独特的研究方法,与汉语非表音文字体系相契合,体现了中国古人高度的语音分析理论水平,是中国学术史最具原创精神和理论思辨体系的学科之一。

二、汉语等韵学研究概况

汉语等韵学研究对象、理论体系与方法独特,同时因为“通摄门繁,肤浅莫测”(《韵法直图》梅膺祚序),一直被称为绝学。章学诚《文史通义·申郑》认为,“七音之学”等“诚所谓专门绝业”。因此,汉语等韵学研究最早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laixianzx.com/tlly/9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