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央政治局开会了,研究脱贫攻坚,更少不了研究疫情防控和发展经济。这是一次吹响冲锋号的会议,“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和实施力度”、“要抓紧研究积极应对的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等等,通稿中涉及经济方面的字,字数不多,信息量很大,字字珠玑,特别是,“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引导贷款利率下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会议还首次提出,要合理增加公共消费。
无论抗击疫情缓解企业和家庭信用风险,还是实现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必不可少。积极和宽松的限度,这次会议可以说是非常清晰,这也是本次会议的亮点所在。
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三点:
01提高财政赤字率,是为了对冲减税降费政策和疫情停工停产造成的税收收入下降。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带来的经济下行,在疫情冲击下,会形成相互强化,叠加震荡,根据统计,今年财政收入同比下降9点多,发工资保民生,财政支出是刚性的,加大赤字也就是必须的,这是中央“六稳”总基调的核心。
02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为各地政府加大基建投资准备好“粮票”,“稳就业,稳投资”关键时期只能靠基建,这是“稳预期”的关键和基础。
03发行特别国债,即是新基建的配套,也是“大消费”的基础。我国历史上这是第3次。第一次是98年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四大行资本不足,第二次是年设立国家外汇投资公司,这一次是为什么?如何使用?大概率是中央作为地方基建投资的配套,以避免地方政府杠杆率过高,同时,也可能会有部分用作转移支付,促进消费。
可以看出,对冲投资和消费不足,积极快速推进“新基建”和“大消费”是任务,是命令。各地政府“粮票”配足,就要大干快上。但“新基建”到底有多新?“大消费”有多大?在总基建规模中,涉及5G等投资比例毕竟太小,对投资拉动效果也就有限,可以预期,在未来真正能带动的电子信息和先进机械装备制造业的效果是一个长期过程,短期不能报以太多期望。对实体经济的拉动,还得靠传统基建,钢材水泥工程机械比电子信息行业受益更多。
有了积极财政政策,配套的宽松货币政策必不可少。会议提出,要“引导贷款利率下行”。如何下行?一是存贷款利率的下行,二是缩小存贷利差。降息预期更强了,今年债券市场牛市已确立,投股票不如债券。
缩小存贷利差可能比较难,因为银行的日子并不好过。昨天,工商银行公布了年报,多亿利润,同比增长,同比增长不到5%,与国内GDP增速稍低。看似利润不少,贷款规模30万亿,不良贷款未必都暴露了,经济下行,稍有不慎,利润会大幅下滑,所以指望缩小息差,对银行“薅羊毛”补贴实体经济,空间有限。
昨天,银保监会再次收紧信托业监管,各类“影子银行”进一步得到控制和压缩,“堵偏门,开正门”,让银行成为贷款的主渠道。由此,贷款供求需求进一步加剧,银行如何缩小存贷差?
贷款利率下行,主要是指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中短期贷款,五年期以上贷款关系不大,因此,不要对房贷利率下调想太多。房贷利率如下调,房地产就不好调控了。又想经济发展,又不能碰房地产这根弦,中央真得好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