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划调整一年后,余杭区老大ldquo

文:东杭州城市研究院雷哥

近日,在年一季度全国主要城市GDP数据中,杭州以4%的增速位列第八,低于同比增长4.8%的全国平均水平。

从数据看,上海在总量上依旧位居榜首,但增速在前12座城市中排名垫底,这还只是一季度。有人说,这是因为今年一季度沿海地区经济活动受YQ影响较大,各地在严防死守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增长实属不易。

QY有如大浪淘沙,很多看起来美好的东西在浪花过后被击得粉碎,唯有健康的体魄,方能对抗风雨。

那么,在抗疫中表现优异的杭州,为何会在另一门主课GDP的季度考中发挥失常,跌出全国平均线?

杭州的问题出在哪里?是否有机会在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呢?

01

在一季度GDP总量TOP12的城市中,宁波同比增幅位列第二,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宁波作为计划单列市,制造业一直是其优势所在。年宁波工业增加值超亿跃居全国城市第七。拥有63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连续4年居全国第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家,仅次于北京上海,位列全国第三。在制造业越来越受重视的大环境下,宁波潜力巨大。

杭州一季度GDP总量为亿元,同比增长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亿元。

再来看年一季度杭州各区县的数据:

从总量上看,余杭区依旧以.6亿排在全市首位,差点被排在第二的上城区以.3亿元超过,身位已然非常接近。西湖区和滨江区在经历去年下半年的调整后,一季度重新发力,位列三四,后劲十足。萧山区和拱墅区紧随其后。

这6个区的总量都在亿以上,算是第一梯队。

钱塘区、临平区、富阳区、临安区的总量都在亿以上,组成第二梯队。

其中钱塘区已经连续数个季度位列全市第七,非常稳健。

整体上看,杭州各区县的排名变化不大。

问题,正出在同比增幅上。

勉强保住总量老大位置的余杭区,在同比增幅一项中,竟只排在倒数第二。

垫底的是西湖景区。受YQ影响,游客减少,景区冷清,收入减少尚在情理之中,更何况西湖景区只是经济单列,并不是行政区划。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西湖景区托底,余杭区同比增幅全市垫底。

这是何等鲜明的反差。

有人会说,余杭区总量大,90分想要涨到95分,肯定比30分涨50分要难。也正是因为余杭区盘子大,它的滞涨,对杭州GDP的影响巨大。

从前几年的数据看,余杭强,则杭州强。

杭州强势发展的十年,离不开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强势拉动。

换个角度,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其它区县保证杭州总量和增幅与全国水平持平,超出、领先的幅度,就看余杭。

越是如此,越受重视;越受重视,作用越大。

然而在YQ和其它因素的影响下,余杭区,涨不动了。

怎么办?

02

上城区能否取代余杭区成为杭州老大尚未可知,但宁波的鄞州区,却借此机会反超余杭区,首次荣登全省第一强区。

GDP,是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呈现。

余杭区是杭州互联网经济的极核。而鄞州区,是宁波制造业的极核。

一个虚,一个实。

此消彼长,大势已现。

实际上,此前十年,杭州一直是由卖地+互联网这两架马车来拉动前行,成了中国最具互联网气质、最像上市公司的城市。

从辩证的角度看,每件事,都有正反两面。

中国的哲学,讲究的是阴阳相济、和谐共存。

万事万物,否极泰来,物极必反,过犹不及。

过去,杭州与互联网经济相互成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但这样的奇迹,有多少是建立在资本的热潮和风口之上?有多少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技术创新之上?

成千上万运营人员在电脑前绞尽脑汁想出来的这个节那个节,早已让人审美疲劳。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营销手段,能够创造除了KPI之外的社会财富吗?

那些貌似创新的粉色泡沫,那些构筑在盲目扩张之上的未来希望,就像当年全民炒股的浪潮一样,让整个城市陷入急功近利投机赚快钱的氛围中,让那些老老实实搞实业的人举步维艰,让需要时间去沉淀的产业受到冷遇,结果只是助涨了一轮又一轮的楼市泡沫。

上一个十年,与杭州楼市一起腾飞的,是P2P、是微商、是网红直播、是区块链等,杭州靠着强大而超前的互联网思维,吸引了大量资本快进快出,一夜造梦不是奢望。

以至于有人戏言,杭州是没有小偷的,遍地都是会写PPT会做APP的骗子。

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骗术精华,在互联网的包装下,收割着一茬又一茬的韭菜。去城西创业,转了钱去投资房产泡网红,成了一时之风气。

而那些费力不讨好坚持做实体经济,坚持做高新技术的人,则被那些衣着光鲜的年轻才俊视为土包子。

高光闪耀的城西与门可罗雀的城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很多人感慨,杭州啊,早就不是从前悠然自得的杭州了。那些所谓的网红店,除了名气大,东西是一个比一个难吃。所谓的“网红经济”不过是在炒互联网经济的冷饭,可解一时之急,却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

雷哥始终认为,互联网可以为城市的发展加持,但不应该喧宾夺主去篡改一座城市的基因。

杭州的基因,是文化。

商业,是锦上添花;文化,才能赋能永久。

如果没有去年那一系列的“大刹车”,很难想象,一路狂飙的杭州,会不会像那些被KPI绑架的上市公司那样,最终自爆。

03

世易时移,狂热退散,理性回归。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悄然退潮,杭州再一次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杭州今天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先天不足,后天想要寻找捷径弯道超车,强行练习《九阴真经》引发的中度“走火入魔”。

这就好比是一个原本恬静素雅的姑娘,遇到了高明的经纪公司,被强行包装推向市场,风光无限的背后,却丢掉了原本的气质。最后身体吃不消了,抵抗力变差,就容易生病。

这个“病”,用中医的话来说,叫“气血不调,虚不受补”。

原本可以利用“亚运”红利来实现城市产业调整,谁知反而成就了楼市,城西造梦之地,泡沫与房价一路走高;城东的制造业连同房价一起成了洼地。靠近心脏的左臂超负荷,稍远的右臂供血不足。整个人摇摇摆摆,就差一头栽倒。

为什么说是中度?是因为摊子已经铺开那么大,想回头是不可能了,只能调整优化。还没到重度,是因为恰到好处地降温和那一份天生丽质的底蕴还在,还有的救。所以上周的土拍才依然那么火爆。每年依然有那么多人才流入。

幸而,萧山区和滨江区这两个地处杭州南部的区划,却在余杭区“疲软”的一季度,托住了杭州的经济。

滨江,是高技术产业聚集地;萧山,是实体经济聚集地。

YQ一来,大家愈发意识到,互联网经济赚钱快,但是抗风险能力差,一个静态管理物流受阻,就能让你“窒息休克”;高新产业投资大、周期长,但是扛风险能力强,由于有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力,在特殊的环境下反而能找到新的出路。

为了反超余杭,有人高呼“萧滨一体化”,强强联合。毕竟,滨江本就是从萧山分出来的,两区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强强联合,必能让城南超越城西。

雷哥觉得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临平和余杭尚且要拆分,岂会再造一个新的余杭?

滨江属于内圈四区,萧山和余杭、临平、钱塘一样属于近郊四区,如果萧山和滨江在南面合并,岂不是说西湖和余杭在西,上城和钱塘在东,拱墅和临平在北,都可以合并,让杭州变成西湖、运河、江南、江东四大区?

合并后减少的位子,增加的工作量,怎么处理?

去年的拆分跟合并,是为了让各区在面积、人口、体量等方面更加接近,从而达到资源配置更优化,更是一次破而后立的过程。

譬如钱塘区,就提出了“一带两廊,双城发展”的独特模式。

更有人开始反思:

未来,是向西,还是向东?

是向虚,还是向实?

04

尽管如此,杭州依旧是一座充满魅力、活力、吸引力的希望之城。

在意识到第二产业的短板后,在意识到虚拟经济存在的风险后,特别是看到宁波因为第二产业的强劲大有反超之势后,杭州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加大了对制造业的投入和扶持,努力调整产业结构。

一季度,杭州制造业增幅达48.7%,不仅位列全省第一,还创下了十年新高。与此同时,杭州并没有一下子就抛弃互联网经济,一季度社消零售总额亿元,线上零售额增长近三成,均领先全国。

自产、自销,继而拉动内需。试问全国,又有几城?

但是由于此前“虚火”太旺,从“清火调理”到“增强体质”,或许是一个反复经历阵痛的过程。

有人说,既然“西方不亮”,那么作为杭州第一和第二产业基地的钱塘区,能否在这一轮的产业大调整中迎来机遇,后来居上,“东方大亮”。

雷哥认为,这样的想法过于想当然。

且不说“南方”的萧山和滨江实力雄厚,便是“北方”的拱墅和临平,也在蓄势待发。即便“西风”不劲,可西湖和余杭作为老强区的底蕴还在,“举全市之力”的势能还在,地铁四期报批上去的线路,迟早都是要建的。背后还有一个环境不逊于西湖、规划不逊于临平、人文不逊于拱墅,增幅同样惊人的临安!

一座城市的发展不是折返跑,朝令夕改会导致资源浪费和盲目跟风。

没有哪个区会轻易放弃,人人都在寻找机会迎头赶上。

作为大杭州的一份子,钱塘区要做的,首先是找准自己的定位:既然制造业是我们的特色和优势,那就竭力将这一特质发展到极致,让人们一提起杭州的制造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钱塘。

一季度,钱塘区规上工业总产值.79亿元,同比增长5.9%;规上工业增加值.07亿元,同比增长5.0%。总量位列全市首位,进一步夯实了“工业第一区”的地位。

一季度,钱塘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91.39亿元,同比增长20.3%,位列全市第四。全区高新技术投资21.48亿元,同比增长68.5%。

规上高新技术增加值.98亿元,同比增长6.8%。

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代表的新经济,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一季度,钱塘区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42亿元,同比增长10.8%;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84.65亿元,同比增长30.6%;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27.02亿元,同比增长8.8%。

钱塘区的民营经济也活力十足:

一季度全区规上工业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92.87亿元,同比增长20.6%;规上服务业民间企业营收74.20亿元,同比增长8%;民间投资55.38亿元,同比增长38.6%。

一系列数据表明,钱塘区良好的投资环境,造就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另外,钱塘区还有大江东这处宝地,有别处都没有的大农业。

在特殊的大环境下,要让杭州人觉得,即便与外界的联系都断了,只要有钱塘区在,我们的吃穿用度,全都不慌。

钱塘江是杭州的母亲河,钱塘区就是杭州的大后方。

钱塘,是杭州最老的名字,也是杭州最大的底气。

雷哥:80后中二大叔,生活在钱塘的老杭州人;杭州市作协会员,东杭州城市研究院首席勘测员。东杭州城市研究院:借助易沙全媒体平台的本地运营大数据,结合东杭州区域特点,从人性化的角度为社会各阶层提供务实、独到的政策解读、板块分析、热点剖析及本地文化研究,为地区发展提供规划建议和创新思路,让文化为经济赋能。

若想了解更多消息,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laixianzx.com/tlly/139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