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这五年,文明的脚步永不停歇

点蓝色字   如今的鹤城,和谐的音符在一言一行中奏响,感人的故事在大街小巷中流传,志愿红的身影在需求呼声中出现,淳厚的民风在田间地头中兴起……一幅互帮互助、人美城靓、政通人和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乡风文明越加淳厚朴实

  风俗,天下之大事也。乡风文明关系到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水平,关系到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归属感。   “十三五”期间,我市制定了《培育文明乡风提升村民素质,深化文明村镇创建三年行动方案(-年)》,持续推进改路、改水、改厕、改墙,治理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开展净化、硬化、绿化、美化。五年来,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在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工作中,我市充分发挥文化赋能作用,使农村文化生活“活”起来、群众精神生活“富”起来。五年来,建成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等大型场馆个,馆舍总面积达20.5万平方米,较“十二五”末增加23.4%。   积极开展“五星新农家标兵”“最美农民”“最美庭院示范户”“最美环境整治带头人”等评选,宣传引导农民形成良好家风;打造了富裕县吉斯堡村、拜泉县自治村、泰来县艾伦村、铁锋区查罕诺村等一批全国文明村,全面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在多方努力下,如今的乡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移风易俗渐成自觉、民风愈加淳厚朴实。

  城市文明形象不断提升鹤城文明画卷徐徐展开

  一个文明的城市,不仅体现在市民的素质上,还体现在整洁的城市环境、完善的城市功能、繁荣的文化发展等方方面面。回首“十三五”,许多事情都在发生着改变:   杂乱的楼道变得干净明亮,周边的垃圾得到及时清理,每天必经的道路不再坑坑洼洼,碍眼的违章建筑逐渐消失,城市的环境越来越好。   大街小巷、公园广场、机场车站都挂上了文明用语,公益广告随处可见;文明小区、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引领着和谐的风气;敬献鲜花、网络祭奠等寄托哀思方式,形成了文明祭扫的新风;汽车礼让行人,文明的氛围越来越浓。   食、用、居、保、教、医、行、购、娱等行业窗口单位文明形象不断提高,“全市百家文明诚信窗口”在鹤城大地生根开花,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优质的服务让办事群众满意,聘请的一批批文明诚信监督员,擦亮了鹤城文明形象。   一张张笑脸,一串串笑声,一股股新风……五年来,如丝丝春雨般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无声地浸润着鹤城大地,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鹤城市民的一言一行,让这座美丽的城市,由内而外地散发着迷人的气息,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愈发地感觉宜居、舒适、温馨。

  奉献之花开遍鹤城大地志愿服务传递人间温暖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五年来,通过持之以恒的打造,我市初步形成了自主发展、种类多样、覆盖广泛、作用明显的社会志愿服务组织体系。爱心长跑协会、兴华爱国志愿者协会、孝行志愿者协会等支各类民间社团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全市注册志愿者50.5万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2万余次。   志愿服务活动的蓬勃开展,助力了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了市民生活。医疗保健志愿者、公共文明引导志愿者、巾帼志愿者等志愿团体走进空巢老人、低保户和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广泛开展服务;帮助解决养老助残、法律援助等实际需求;尤其在疫情期间,全市超过10万名志愿者闻令而动、向险而行,在各个值守点巡查布控,为隔离群众跑腿服务,用爱心传递人间温暖。年,我市服务总时长超过万小时,人均服务时长8.小时。   如今,志愿服务事业已经成为鹤城市民参与面最广、参与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公益事业。从“幼学之年”的孩子,到“古稀之年”的老人,志愿者们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温暖着每个人的心,助力社会文明向更高层次迈进。

  鹤城好人模范群星闪耀见贤思齐向善蔚然成风

  让危重患者生命“火种”重新燃起,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尹峰;路遇交通事故现场,四次冲进起火车辆救出昏迷司机的马波;多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料患病养父的孙德荣;坚守抗疫一线,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的王春天;因过度劳累,将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的丁铁刚……   “十三五”期间,我市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建立“鹤城好人”库,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深入挖掘身边好人,全市各行各业涌现了一批批爱岗敬业、孝老爱亲的先进典型。其中,8人荣获“中国好人”、79人荣获“龙江好人”荣誉称号。   鹤城好人不断涌现的同时,评选身边好人机制也在不断完善。精神文明创建“十名道德模范”“百名文明标兵”“千名文明使者”“万名文明市民”人物评选和“创建身边的文明”等活动,已打造成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品牌活动。   五年来,累计推荐、选树省级以上先进典型62人,市级先进典型人,开展基层巡回宣讲余场。通过一个个道德模范事迹报告会、基层巡演,广大群众与道德模范面对面交流互动,亲身感受道德的力量,激荡起学习道德模范、弘扬时代精神的氛围。越来越多的“身边人”,接过“好人接力棒”,为推动城市文明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为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旗帜,推动城乡基层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坏人坏事有人抓、新风正气传得开、陈规陋习必须改”的生动局面,“十三五”期间,全市建设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6个,在乡镇(街道)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个,在行政村(社区)建设文明实践站个,在农村合作社、扶贫车间和企事业单位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个,通过建设在城乡居民家门口的实践中心、所、站、点、广场、公园等,不断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供稿:创建协调与思想道德建设科、未成年人工作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laixianzx.com/tlly/10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