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会而且能够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这种构想的提出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理论推导,而是中国文化内生具有的底蕴使然,更是中国文化对人类世界未来走向的责任担当,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天然体现!
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
在这里所谈到的文化,并不是泛泛意义上的文化名人、文化产品、文艺作品、文化遗迹等。其实,这些都是不同历史阶段文明的象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化”两字的真正内涵。文化的本意和内核是“以文化之”,是动宾结构,是通过历史传承和发展的某种特有的精神、秉性、智慧等,得以影响和改变周边人文环境的过程。具体来说,文化是以非强制性手段所产生的影响、转化和改变。没有使主体发生改变的,称不上是“文化”。文化通常是与武化所对应的。说到底,文化是使人类社会更加文明!
文化的根本作用在于形成本质上相一致的观念和共识,以凝聚巩固内部的力量,提振自身团结向上的信心;影响感染外部的环境,引领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五千年中国文化历尽数次劫波延续不断地走到当今,与中国文化所秉持的核心理念是不分开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性格、智慧是什么?或许可以用“仁”与“礼”、“和”与“合”、“文”与“武”这六个字来概要性地说明:
1“仁”与“礼”“仁”是使自己的修身逐步达到“仁”的地步。即要效法天地,怀天地之心。效法天性的善良、地德的忠厚来为人处事,以此达到仁爱之心。“礼”是为人所应遵循的规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达到“仁”的实现通途,身处不同环境和不同身份,应有不同“礼”的遵循。“礼”是中国文化对秩序的极致追求。
“仁”是对主体内在的要求,而外化到社会就是“仁厚”、“仁爱”、“仁术”、“仁政”等。“仁”是精神价值、社会价值的追求,“礼”的遵循则是“仁”的外在体现,是实现“仁”的修身过程,两者可以算是皮与毛的关系。
正因为此,才产生了“威武不能屈,贫穷不能移,富贵不能淫”这样的中国文化精神。
2“和”与“合”“和”是中国文化倡导的人生追求,而“合”是所倡导的人生状态。“和”是内涵,“合”是形式;“和”是内在思维模式,“合”是外在反映形态。
“和”是一种处世格局,如在谈论天下大一统时,不是强调形式上一时的“合”,而是思想共识内涵的“和”,是思想文化的大一统。不仅在形式上实现相合相融,更追求在思想内涵上达到和睦相处。故有“知和者,天下之大道也”、“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和衷共济”、“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合”主要是从阴阳角度来反映相和的状态。具体到“身心合一”是思想与行为的关系,讲究思行一致的概念;“情景合一”是主体与环境的关系,讲究观感效果的概念;“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讲究生态和谐的概念。这种由个体到整体,由局部到全局的立体化思维模式,在整个世界文明体系中,中华文化所独有的,绝没有之二的概念。
“和”是目标追求,“合”是手段方法。正因为“和合”理念的形成和实际运用,使得中华文化具备强有力的吸引力和包容力,乃至同化力。这一特质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即从文化上认知认同开始,逐步使各民族相知相融相合,由此形成各时期国家组织形态和政治模式的遵循。
正因为此,才产生了“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这样的中国文化性格。
3“文”与“武”“文”与“武”是中华文化处理问题的逻辑智慧。“文”是解决问题的上策,“武”是处理事物的底线。“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化”是与“武化”是天然共存的,因此才有“揆文奋武”的概念。
中国文化是以礼仪为引导,通过文的教化,使对方认同、接受并归化。中国的武化更多是用武力保卫自己文化过的区域,而非主动侵占。或者说,用文来归化,用武来保卫;先礼后兵、先文后武、文攻武卫。同时,“武”讲究“义”,正义则可武,非义则不武,这是区别于其他文明的重要标志。以文驱武,则文武皆存,以武迫文,则文武皆失。
正因为此,才产生了“非文无以附众,非武无以威敌,能文能武,则万邦以之为法矣”这样的中国文化智慧。
正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性格、智慧和具象性的人文信仰,决定了过去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引领了中国未来的走向。中国文化因此而以谦和大度、润物无声的各种形式,表达着自己“以文化之”、“成风化俗”的特有风格,不断吸收来自各方面的文化精华,并有效转化为自身文化的内核,形成了表面上朝代更替的实体中国和实质上内生创新的文化中国。文化中国造就了中国故事、中国性格、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价值、中国模式、中国力量。
中国文化曾经改变了什么?
文化力量的体现,关键在于她改变了多少区域、改变了多少人。从华夏族开始,中国社会一直采取礼仪规范的文化方式,改变着周边族群的北狄西戎东夷南蛮言行举止,并以巨大的礼仪文化的向核力吸引着各民族向中原的整合发展。无论是自觉自愿地融入中国,还是以入侵的方式进入中国甚至统治中国,其最终无一例外地融入中国文化并以中国文化的内涵统治着历史中国,并传承和发展着中国文化。
除了中国以外,全世界没有任何王朝、任何政权能够在当时基础设施条件十分落后的条件下,能够真正通过文化的力量,统治过如此之大的疆域面积、如此众多的民族人口、如此之复杂的地理环境,而且基本上都是采取文攻武、非武化的文化方式,这在世界历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即便是入侵并统治中国的非中原民族,最后都是将自身原有文化特质的族群和土地一并归入中国文化和中国疆域!
在四大文明古国里,当时华夏文明的面积和人口是最多的,甚至超过其他三个古国之和;汉朝国土面积达到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余万,占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而到唐朝国土面积达到万平方公里,人口万。而中国周边的东南亚,以及遍布世界的唐人街、华人城等,处处彰显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印迹。最近某国连仪仗队都完全采用中国仪仗队的步伐,并使用中国话作为口令。而春节期间全世界共度中华民族佳节,本身就是中国文化影响力、感染力的重要体现。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外在影响力会进一步张显。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文化,是世界上仅仅以文化的方式影响、改变世界人口最多的文化。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到目前为止,除了以出世概念为特征的宗教文化以外,以入世概念为特征的,只有中国文化是能够现实现世地影响、感染和改变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和进步走向。
中国文化如何能历经劫难重新焕发活力?
文化本身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其发展也会有高潮、低潮之分。任何文化只有经历过苦难之后,还能在保持其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重新凤凰涅槃般地散发出新动力的文化,才是真正有内涵有活力有生机的文化。
中国文化发源于中原,具有十分鲜明的农耕特色,随着与游牧社会的交汇交融包括战争,原本农耕特色的中国文化多次发生劫难,包括在汉末的“五胡乱华”、宋末的“崖山之后”、明末的“明亡之后”等。每次劫难之后,几乎使原本典型的中国农耕文化冲击的所剩无几。
在专制统治之下,许多持“苟欲进取,必以诈伪;苟欲自全,必以卑屈”观念的仁人志士,他们的坚忍不拔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精神、性格、智慧的充分体现。他们在默默地守护着中国文化内核的同时,也在吸取着游牧文化精华,充实注入于中国文化的内涵,并不断地教化同化着一切接触中国文化的各个族群。每一次外来文化的进入或侵入,反而成为中国文化面对挑战不断反省、勇于革新、重焕活力一次绝佳机会。中国文化是能够洗心革面、重焕活力的文化!
可以说,是威武不能屈的文化精神,使得中国文化固本护基、欲势待发,这是中国文化坚韧性;是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文化性格,使得中国文化能伸能屈、广纳贤智,这是中国文化吸纳性;是揆文奋武的文化智慧,使得中国文化刚柔相济、进退从容,这是中国文化张弛性。也因为此,中国文化成为了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
时至今日,这些文化精髓始终渗透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深处,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所有触及中国文化的任何人。正如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观看《赵氏孤儿》以后说道:“统治中国的王朝虽然会灭亡,但中国古老的文明却将永远存在。它深深扎根于人民当中,成为他们民族献身的美德。因此,在中国大地上,真正的被征服者,并不是中国人民,而是成吉思汗和鞑靼族。”这就是中国文化的能力!
尽管中华大地上发生了一系列波澜壮阔、生死相争的中国故事,但中国文化的内核始终没有改变。与此同时,积极吸纳和充实了许多游牧文化的优点,使得中国的疆域面积从原本相对较少的中原,反而随着中华文化的渗透影响而改变,并逐步覆盖到包括农耕、草原、高原、沙漠、海洋等各个不同的地理区块。
在整个世界,同时具有全地理特征的国家,只有中国!也正因为此,在世界历史上包括当今,中国始终是世界的地理枢纽、文化枢纽!
中国始终不是尚武的国家,中国武力也从来没有强大到随所欲为,无所不能。正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原生力、吸纳力、包容力,以及消化吸收的创新力,所迸发出更为强大的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推动中国始终处于世界的中心舞台,从而不愧称为“中国”这样一个“中央之国”特殊称谓!
中国文化具备哪些
引领当今世界走向的天然属性?
中国文化一直有着非凡的文化气度和文化责任,特别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思想抱负。“为天地立心”反映出中华文化为社会建立人文伦理体系的决心,“为生民立命”反映出为苍生确定正确安生立命的方向,“为往圣继绝学”反映出传承创新优秀人文的秉持,“为万世开太平”反映出大同社会的政治理想。这实际上又成为了中国文化面向人类面向世界的文化情操和人文信仰!
中国文化从来就不是一己之文化,而是面向世界发展、推进人类进步的负有历史责任感的文化。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实是殊途同归的,不管是宗教文化的出世哲学,还是中国文化的入世哲学,根本目标都是希望人类社会朝着更好更完美的方向发展,最终都是达到一个完美世界。
但其中有一个非常至关重要的差异,就是宗教文化是出世哲学,即离开这个现实世界以后才能实现,而中国文化则是入世哲学,即是要在现实世界里实现的。也正因为此,有也只有中国文化,才向世界给出了人类社会未来现实和现世的具体目标和解决方案。特别是互联网时代,整个地球变小了,更需要一个良好的适应全世界各种国体、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文化方向来引领。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积淀了数千年中国文化的厚积薄发和责任担当,本身就是当今人类世界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大一统观念在世界范围的思想引领和方向引领。
相信当今世界,除了出世的宗教文化会有此理念外,在现世社会,有也只有中国文化可能提出这种极具人性特征、极具人文特点、极具人类包容的引领观念。可以提出这种观念的文化,也就只有是中国文化。应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就是中国文化引领当今世界发展理念的重大贡献!
实现人类社会的完善追求,需要从世界发展的现状出发,秉持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崇高理念。“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为主要特征的人文理念,本身是基于对生命体尊重的责任体现,也是处理当今世界各种繁杂事务的基础性出发点;“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为主要理念的和谐生态追求,本身是人与自然相生相处的天然遵从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导向,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生态境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为主要观念的大一统世界观,本身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方向,也是人类进步发展的最高境界,更是现世社会未来发展崇高的理想和目标。
与此同时,“尚和合、求大同”的社会追求,“情景合一、知行合一”思维方式,“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态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精神,“吐故纳新、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辩证思考,“礼义廉耻、忠孝恭谦”的荣辱责任,“文以载道、以文化之”的教化观念,“有教无类、天下为公”的平等意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心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念等,足以支撑中国文化引领发展的底气!
或许这些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被称为当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直言不讳地预言:“未来最有资格和最有可能为人类社会开创新文明的是中国,中国文明将一统世界”的原因吧。
只有经历过劫波、承受过苦难的民族,才可能更加珍惜人类未来的发展命运。只有经历过反省、承受过涅槃的文化,才会更珍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中国文化是对人类世界负责的文化,也是努力为人类社会发挥引领的文化。
文化自信,从来都靠实力来说话的,实力从来都是要被验证是实践成功的。中国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社会实践,历经数次劫波,到目前依然正在重焕活力,并将真正负责任地引领整个世界的发展。这些足以让全体中华民族感到真正的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蒋海,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统战部副部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兼职教授)
“收集碎片时间,认知我们自己”
“锦绣路上工作室”期待您的赐稿。
投稿邮箱:jinxiuroad
.银川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白癜风初期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