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有一个重要的原理,就是“物极必反”,也就是说,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否卦和泰卦正是体现了这个原理。从卦象上看,否卦是天在上,地在下,表示天地不交,万物不通;泰卦是地在上,天在下,表示天地交合,万物通达。两个卦正好颠倒过来,就从“否”变成了“泰”。否卦上九爻辞说:“倾否,先否后喜。”其意思为:把否卦颠倒过来,就从“否”变成了“泰”。这就说明了“否极泰来”的道理。
《易经》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阴阳”,也就是说,事物都有两面性,有正面和反面,有好处和坏处,有顺利和困难。阴阳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易经》认为,“阴阳调和则吉”,也就是说,事物要保持平衡和和谐才能吉祥顺利;“阴阳偏枯则凶”,也就是说,事物要是失去平衡和和谐就会凶险困难。否卦和泰卦也是阴阳之间的一种变化。否卦是阴盛阳衰的状态,表示逆境;泰卦是阳盛阴衰的状态,表示顺境。但是,《易经》也提醒我们,“阴阳无穷”,也就是说,阴阳之间没有绝对的极点,只有相对的极点。当事物发展到一个极点时,就会向另一个极点转化。这就意味着,“否”可以变成“泰”,但“泰”也可以变成“否”。《易经》中有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就是“居安思危”,也就是说,在顺境中要警惕逆境的到来,在逆境中要期待顺境的到来。《易经》认为,“居安思危则安”,也就是说,在顺境中要保持谨慎和节制,不要过分贪婪和放纵;“居安不思危则危”,也就是说,在顺境中要忘记逆境的可能性,不要骄傲和自满。《易经》中有一个重要的实践指导,就是“知止而后有定”,也就是说,在事物发展到一个极点时要知道停止和收敛,在事物发展到另一个极点时要知道开拓和进取。《易经》认为,“知止而后有定则吉”,也就是说,在顺境中要知道节制和保持,在逆境中要知道奋斗和改变;“不知止而后无定则凶”,也就是说,在顺境中不知道节制和保持,在逆境中不知道奋斗和改变。
综上所述,《易经》中的否卦和泰卦揭示了人生和社会发展的两种状态:逆境和顺境。“否极泰来”告诉我们,在逆境中不要绝望,在顺境中不要骄傲。“否极泰来”里面隐藏着一个秘密: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从“否”变成“泰”,只有通过自己的智慧才能从“泰”保持“泰”。《易经》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论、一种概念、一种实践指导:居安思危、阴阳调和、知止而后有定。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实现人生和社会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