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之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蒙古族人口约为万,主要分布在中国内蒙古、东北三省、新疆、甘肃、河北、青海、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年5月1日中国蒙古族在乌兰夫领导下建立内蒙古自治区,成为中国建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中国蒙古族分布(1个自治区,3个自治州,8个自治县,67个民族乡)

1个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3个自治州

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8个自治县

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吉林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

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67个民族乡

北京市

密云县檀营满族蒙古族乡

河北省承德市

丰宁满族自治县南关蒙古族乡

隆化县庙子沟蒙古族满族乡

隆化县偏坡营蒙古族乡

隆化县西阿超满族蒙古族乡

隆化县白虎沟蒙古族满族乡

平泉县平房满族蒙古族乡

平泉县蒙和乌苏蒙古族乡

平泉县茅兰沟满族蒙古族乡

平泉县南五十家蒙古族满族乡

辽宁省

沈阳市

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

康平县柳树屯蒙古族满族乡

康平县沙金台蒙古族满族乡

康平县东升满族蒙古族乡

康平县两关屯蒙古族满族乡

丹东市凤城市大堡蒙古族镇

阜新市

彰武县东六家子满族蒙古族镇

彰武县西六家子满族蒙古族镇

彰武县二道河子蒙古族乡

彰武县苇子沟蒙古族乡

彰武县大冷蒙古族乡

新邱区长营子蒙古族镇

朝阳市

建平县三家蒙古族乡

北票市马友营蒙古族乡

北票市下府蒙古族乡

凌源市三家子蒙古族乡

凌源市四合当蒙古族镇

凌源市刀尔登蒙古族镇

朝阳县松岭门蒙古族乡

朝阳县乌兰河硕蒙古族乡

吉林省

四平市双辽市那木斯蒙古族乡

白城市

大安市新艾里蒙古族乡

洮南市胡力吐蒙古族乡

洮南市呼和车力蒙古族乡

镇赉县莫莫格蒙古族乡

镇赉县哈吐气蒙古族乡

通榆县向海蒙古族乡

通榆县包拉温都蒙古族乡

通榆县西艾力蒙古族乡

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

黑龙江省

齐齐哈尔市

泰来县宁姜蒙古族乡

泰来县好新蒙古族乡

泰来县胜利蒙古族乡

泰来县江桥蒙古族乡

大庆市

肇源县义顺蒙古族乡

肇源县浩德蒙古族乡

肇源县超等蒙古族乡

四川省

凉山彝族自治州

木里藏族自治县屋脚蒙古族乡

木里藏族自治县项脚蒙古族乡

盐源县大坡蒙古族乡

贵州省

毕节市大方县凤山彝族蒙古族乡

云南省

玉溪市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

甘肃省

张掖市甘州区平山湖蒙古族乡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白银蒙古族乡

青海省

海晏县托勒蒙古族乡

海晏县哈勒景蒙古族乡

门源回族自治县皇城蒙古族乡

新疆

特克斯县呼吉尔特蒙古族乡

尼勒克县科克浩特浩尔蒙古族乡

昭苏县察汗乌苏蒙古族乡

昭苏县胡松图喀尔逊蒙古族乡

乌苏市吉尔格勒特郭楞蒙古族乡

乌苏市塔布勒合特蒙古族乡

额敏县额玛勒郭楞蒙古族乡

额敏县霍吉尔特蒙古族乡

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族乡

布尔津县禾木喀纳斯蒙古族乡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48项)

蒙古族长调民歌

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荣列榜中。

呼麦

呼麦是蒙古族人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呼麦声部关系的基本结构为一个持续低音和它上面流动的旋律相结合。又可以分为"泛音呼麦"、"震音呼麦"、"复合呼麦"等。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年10月1日被批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马头琴

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年5月20日,蒙古族马头琴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安代舞

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传统的安代舞,有准备、发起、高潮、收场几个程序,都由“博”来主持。年5月20日,蒙古族安代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民歌

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反映了蒙古的风土人情。年6月7日,蒙古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那达慕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是蒙古语,亦称“那雅尔(Nair)”,“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年5月20日,那达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成吉思汗祭

成吉思汗祭典是蒙古族祭奠成吉思汗的习俗,最早始于窝阔台时代,到忽必烈时代正式颁发圣旨,规定祭奠成吉思汗先祖的各种祭礼,使之日臻完善。现今鄂尔多斯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袭古代传说的祭礼。成吉思汗祭祀一般分平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专项祭奠一年举行六十多次。祭品齐全,皆供整羊、圣酒和各种奶食品,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每年阴历3月21日为春祭,祭祀规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都派代表前往伊金霍洛成陵奉祭。年5月20日,成吉思汗祭典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四胡音乐

蒙古族四胡最具蒙古族特色的乐器之一,擦奏弦鸣乐器。主要流传在中国北部地区的蒙古族、汉族中和蒙古国境内。一般作为说唱形式的伴奏乐器,现在也有合奏和独奏。任青道尔吉是鄂尔多斯市四胡制作技艺传承人。四胡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古老传统乐器之一。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绰尔

“绰尔”是新疆蒙古族图瓦人的一种古老的竖吹管乐器,主要分布于阿勒泰地区蒙古族聚居区。新疆阿勒泰地区的蒙古族图瓦人“绰尔”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年6月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博克

搏克是蒙古族传统的体育娱乐活动之一,草原上的人们把蒙古式摔跤称作"搏克"(蒙语:结实、团结、持久的意思)。它是蒙族三大运动(摔跤、赛马、射箭)之首,不管是祭敖包,还是开那达慕,"搏克"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主项。年蒙古族博克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婚礼习俗

蒙古族很注重婚礼仪式,尽管地区不同,形式各有差异,但都非常隆重、热闹。一般牧区的婚俗是:当娶亲回到男家后,新郎新娘不下车马,先绕蒙古包三圈。然后,新郎、新娘双双穿过两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礼。表示爱情的纯洁,新生活的兴旺。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礼毕,由梳头额吉给新娘梳头。梳洗换装后,等待婚宴的开始。婚宴通常摆设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种奶食品、糖果应有尽有。婚宴上,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献哈达、敬喜酒。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续两三天,亲友才陆续离去。而女方送亲者还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时,新娘的母亲也送亲,要住十多日。分别时,母女拥抱,痛哭,表示恋恋不舍。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

蒙古包营造技艺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

勒勒车又名大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一直是蒙古族牧人重要的交通工具。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是蒙古族人民特有的生活器具制造技术,起源于汉代,在蒙古族长期战争、人民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14,蒙古族马具制作手艺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是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后旗地区手工艺。马具的制作技术,伴随着“马背民族”自远古一直走到今天。马具制作手工艺人制作的马具,其制作技术精良、用料考究、装饰华丽、使用舒适与其它民族和地区的马鞍具相比有突出的特点。年6月7日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刺绣

蒙古族刺绣,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手工技艺。蒙古族刺绣不但在软面料上绣花,而且要用驼绒线、牛筋等在羊毛毡、皮靴等硬面料上刺绣。从刺绣的针法上看,蒙古族妇女刺绣时所用的顶针与农耕民族劳动妇女所用的顶针不同。蒙古族的刺绣艺术以凝重质朴取胜。其大面料的贴花方法,粗犷匀称的针法、鲜明的对比色彩,给人以饱满充实之感。年6月7日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牛羊肉烹制技艺(烤全羊技艺)

蒙古族肉食品之一是烤全羊。这是从元代宫廷燕飨继承下来的一种整羊宴。在清代颇受清廷青睐并称“诈马宴”,常招待蒙古王公。清乾隆帝曾大发诗兴,作诗赞美此宴。“诈马”即蒙古语“珠马”或“招木”的异译,指的是用蒙古族传统的屠宰法杀之后,热水煺毛,去掉内脏,收拾干净的白条绵羊烤制的一道名菜。其色、香、味、形俱佳,是蒙古肉食中最讲究烹调技艺的上乘大菜。年6月7日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养驼习俗

蒙古族养驼习俗源远流长。在历史悠远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骆驼在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成为人类最忠实的夥伴(伙伴)。鉴于骆驼对人类的贡献,蛮荒时代的游牧人视骆驼为天赐之神物,把骆驼的形象用以供奉可溯源于舜。是阿拉善精神和阿拉善理想的重要源头,是阿拉善盟建设文化大盟的重要资源,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年6月7日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象棋

蒙古象棋是内蒙古民间盛行的一种体育游戏,一般来说蒙古象棋有两种类型,一是棋盘为8x8格的Shatar,另一是10x10格的Hiashatar,但Hiashatar少为人知。以下内容皆是Shatar。蒙古象棋形式、走法、规则接近国际象棋,但与国际象旗又有所区别。蒙古语称为“沙特拉”,是北方草原古老独特的博弈游戏之一。汉文音译喜塔尔、沙特拉、沙塔拉,是流行蒙古的象棋游戏,目前流传的是棋盤六十四格的规则,另一是百格棋盤的蒙古大象棋已少见,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英雄史诗《汗青格勒》

海西蒙古族英雄史诗《汗青格勒》,以说唱和演讲的形式,讲述了蒙古族英雄消灭恶魔拯救百姓的故事,闪烁着蒙古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智慧光芒。受青海自然环境的影响,在传承过程中,发生变异,具有浓郁的海西地域特色。海西蒙古族将“英雄史诗”称为“图吉”,将其说唱者称为“图吉齐”。在世的“图吉齐”为数不多,并且年事已高,面临传承危机,亟待抢救和保护。年6月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英雄传奇嘎达梅林

嘎达梅林(年—年4月5日),蒙古族传奇英雄,出生于内蒙古哲里木盟(今通辽市)达尔罕旗(今科尔沁左翼中旗)塔木扎兰屯人姓莫勒特图,本名那达木德,又名业喜,汉名孟青山。嘎达是蒙古语,意为家中最小的兄弟,“梅林”是其官职,即札萨克达尔罕亲王那木济勒色楞的总兵。此后便有一些歌曲用来纪念嘎达梅林,如90后学生小学音乐课本上的《嘎达梅林》,以音乐的形式表现。年6月7日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疆蒙古族民间舞蹈

萨吾尔登“萨吾尔登”是新疆蒙古族最主要的民间舞蹈,在各地蒙古族居区广为流传,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新疆蒙古族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跳萨吾尔登。萨吾尔登既是新疆蒙古族民间舞曲和歌舞曲的曲牌名称,同时又是民间舞蹈的统称。其中有12个类别,分别为:爱来德比里格萨吾尔登,交热哈尔萨吾尔登(黑走马萨吾尔登),拖布肯萨吾尔登,呼尔登萨吾尔登,哈努村萨吾尔登,乌孙乃多里干萨吾尔登,索伦萨吾尔登,锡外德里邓萨吾尔登(圆形萨吾尔登),乌邓萨吾尔登(房门萨吾尔登),杜尔冬萨吾尔登(绸巾萨吾尔登),乌热里动古萨吾尔登(解绳萨吾尔登),乌如克特可。年6月7日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格萨尔

《格萨尔》起源于西藏,但传入蒙古族地区后,有了新的发展和内涵,蒙古族称为格斯尔。所以,藏族、蒙古族联合申报这一文化遗产。巴林草原是蒙古族长篇史诗格斯尔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至今保留着全国唯一的一处格斯尔庙,以及格斯尔栓马桩,格斯尔山豁口,格斯尔阿贵(山洞)、手记长篇格斯尔王传等。国际格斯尔文化研讨会,曾两度在巴林草原召开。年9月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祭敖包

祭敖包是蒙古民族传统的习俗,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锡林郭勒盟是祭敖包历史遗存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蒙古族崇尚的“敖包”,也叫“脑包”、“鄂博”,意为“堆子”,以石块堆积而成,一般都建在山顶或丘陵之上,形状多为圆锥形,高低不等。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查干淖尔冬捕习俗

查干淖尔冬捕是指位于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查干湖进行的冬捕活动。年6月7日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医药

蒙医以灸疗为主,且擅用火针。火针是用火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作用,因此在临床可用于对虚寒痈肿等症的治疗。蒙药以植物药为主。古人将蒙药药性总结为重、油、寒、钝、轻、糙、热、锐等八种。蒙药的近代分类方法有三种,即按药用部位,科属或药物效用来分。随着藏族的《四部医典》传入蒙古地区,藏药对蒙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部分藏药亦被蒙医收用。年6月7日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喀左东蒙民间故事

喀左东蒙民间故事流传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的一种口头文学。民间讲述家以传统的口头讲述、演唱的方式,广泛地、多侧面地传诵着自远古以来本民族的文化,它不诉诸于文字,而是把书"著"在人民群众的心里。是以民间传承的故事、民歌、歌谣、谚语为载体,是包括思想、哲学、宗教、道德伦理等社会观念在内的民族文化。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格尔

《江格尔》是蒙古族卫拉特部英雄史诗,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之一。它长期在民间口头流传,经过历代人民群众,尤其是演唱《江格尔》的民间艺人江格尔奇的不断加工、丰富,篇幅逐渐增多,内容逐渐丰富,最后成为一部大型史诗。迄今国内外已经搜集到的共有60多部,长达10万行左右。这部史诗是以英雄江格尔命名的。关于“江格尔”一词的来源,历来解释不一。波斯语释为“世界的征服者”﹔突厥语释为“战胜者”、“孤儿”﹔藏语释为“江格莱”的变体﹔蒙古语释为“能者”。同时,江格尔也是《江格尔》的主人公。年国务院批准江格尔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科尔沁潮尔史诗

科尔沁史诗是蒙古族英雄史诗的一种地方性传统,是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地区尚存的唯一一种活态传承的长篇史诗。“潮尔演奏法”、“泛音演奏法”、“胡尔演奏法”和“实音演奏法”。其内容讲述宇宙转换,世界沉浮的故事,阐述人类物种的起源,思想意识的形成和社会秩序的建构等内容,表达了人类讲求真理、主持正义、维护和平、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望。年6月7日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巴拉根仓的故事

蒙古族机智人物故事,长期流传于内蒙古、新疆等蒙古族地区。主人公巴拉根仓是聪明机智、幽默风趣的蒙古族劳动人民的代表。巴拉根仓同情人民疾苦,到处替被侮辱被损害的贫苦牧民伸张正义,把斗争矛头指向凶残暴戾、腐朽没落的僧俗统治者及其意识形态──宗教迷信和封建伦理道德。官僚、牧主和上层喇嘛给他加上“流氓”、“骗子”的罪名加以迫害,但每次都被他机智地斗败。在穷苦人民中间,巴拉根仓到处受到欢迎和称赞。年6月7日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陶克陶胡民间故事

《陶克陶胡》是人们为了纪念陶克陶胡这位用自己生命保卫家园的民族英雄,创编了蒙古族琴书。陶克陶胡是历史上少见的率军起义以胜利告终的的民族英雄。首创者为民间艺人孝兴阿。内蒙古科左中旗的嘎达梅林,在听了关于陶克陶胡英雄事迹的这部琴书和民歌后造反起义,成为了民族英雄。随后,产生了民歌《嘎达梅林》。年5月23日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祝赞词

祝赞词是中国北方蒙古游牧民族传统的民间文学形式,是一种有一定韵调、语言自然流畅、兴致所至一气呵成的自由诗。祝词、赞词,统称为“祝赞词”。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

蒙古族拉弦乐器主要有潮尔(古代,一种在我国北方民族中流行的拉弦乐器)、马头琴、四胡(又分高、中、低)三种,主要用于为独秦和说唱类唱腔伴秦。在科右中旗、蒙古族拉弦乐器与陶力、乌力格尔、好来宝、图什业图民歌等说唱艺术艺出一脉,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科右中旗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不断提升产业化规模,促进了演奏水平的提高,多次在全国、自治区演出获得殊荣。一个拥有把四胡、民间自发组织起来的演奏团体多次亮相大型庆典活动,受到各阶层的







































白癜风哪里治疗的最好
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laixianzx.com/tlfc/1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