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震读道德二十八三十七

(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世人多说守其雌,有几人知知其雄?能守其雌,则不离其雄。故虽为天下谷,不失其德。复归于婴儿,固然柔弱,亦是最大的生机和变化。莫只见其弱,不知其强。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这些大抵是一个意思。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这就是变化。表面上是无形化有形,只是没有有形,何来无形?终究还是有形之化,只在人见与不见。

(二十九)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何来神器,不过是力量不足罢了。“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无败有胜乎?无失有得乎?知其雄,守其雌,无为之谓。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否极泰来,泰极丕来,是不可执,是天下神器,故圣人不为。

(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还者,归还,得而复失,故道者不为。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在天下为凶年,在人则为灾殃。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得之无意,失之无意。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早已则为道,知此则亦非失也。

(三十一)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谁人可以为此?知其不得已,则其心愈坚,杀伐果断,虽悲伤亦杀伐于天下。

(三十二)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为人臣者,难为己意。故言天下莫能臣者,不可强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既莫能臣,不如为其臣,此知其雄,守其雌。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民虽自均,谁能知道?故“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知止,是停止吗,是制约吗,也许引申为边界,范围,疆域,更好吧。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天下是为川谷。

(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知人者智,在其外为智,自知者明,在其内为明,明灯照暗室。

死而不亡者寿,此人何在?若依名声论,其寿与亡者何干?故死而不亡者寿,不是说人的生死啊!

(三十四)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非不欲辞,不得辞,非不欲为主,为不得。修道者惺惺然而不为大,曰无欲无为,不知其不可为,则小则为小,大则为大。

(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天下神器,尚不可为,何以执大象?执者失之,为者败之。

(三十六)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不过是一个微字。

(三十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万物与候王何干?候王为人之主,何得为万物之主?既然自化,又何以欲作?其作也是化的一种吧。必欲镇之,则失无名之朴,又以何来镇?

天下修道者熙熙攘攘,不为长生,为道乎?是以“下士闻之,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既然笑了,下士得道,上士失道。哎,怪不得人要棒杀佛祖啊(《指月录》释迦牟尼指天画地,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段。)!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laixianzx.com/tlfc/15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