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佛非佛的类佛奴批道家肘后飞金晶类

似佛非佛的类佛奴批道家:“肘后飞金晶”类道法,真有修真价值吗?

文/袭明居士

迷闷到头,翻尸弄骨不推求。闭气将齿叩,金晶飞肘后,只说是搬运成仙俦,谁知道形难长久。真修行,不在色身究。劝学人你把这摇骨摆髓一笔勾。

真修行,不在色身究(资料图)

应该走出翻尸弄骨的有形世界崇拜

人们大都生活于矛盾的世界,明明知道人类的寿命极其短暂,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有限,却总期待着自己能够活得万岁万万岁。

历代道学家们极力渴求与探寻寿命的长久,经过对各种道术的尝试,终于懂得了有形的物质,必然会有毁坏的时候。那么,人类的肉体也是一种有形,也就不能够像金子一样,具有永久不坏的属性。他们总有一天会衰败与腐烂掉的。

但道学家们总是认为,宇宙世界一定会有一种跟金子一般的,具有永久不坏的,最原始的物质存在。他们努力找到了这个东西,把它叫做道或气,还可以通过特定的修炼方法,让修炼者去获得永生。这就有了道家独特的修炼法门——修道与炼金丹。

寰宇(资料图)

在远古的人类社会,道学家们认为肉体是能够永存的。这就出现了诸如印度与马达加斯加一带,至今还延续下来的一种风俗,翻尸弄骨的“翻尸节”。

从《驻云飞》这里可以推断,这种习俗应该在明清的我国北方一带也有遗留。他们的后人会在死者入土的几年后,将死者的尸体从墓穴中小心翼翼地取出来,并用新的麻布包好,然后在众人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地举行着尸体的游行。那时的人们总是认为,这种仪式越热闹,就越显示出对死者的尊重。

并且,这种活动还要将祖辈的尸体反复翻转七次,最后再重新放回墓地。

安土重迁(资料图)

这种习俗虽跟汉族所信奉的“入土为安”的风俗格格不入,但翻尸弄骨却是古人表达对死者敬意的一种特殊方式。在他们看来,再次把祖辈的尸体取出来透透气,晒晒太阳,可以去掉那些阴气,让生者再有一次直接祭拜死者的机会。

《驻云飞》认为,翻尸弄骨是一种愚昧的风俗习惯。很显然,朴素师所持有的这种观点,是比较符合现代社会的火葬精神,疾病防控与环保理念的。

当心“闭气法”对身体带来的危害

一般流行的道法道术,总是在告诉修真者要怎样怎样去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呼吸活动。这些道家道教历史上曾经不断出现过、又遭受反复批判过的修炼方法,在气功热的时代,又演变成为专门的“调息”法门,让那些向往丹道修真的人们痴迷与疯狂。

闭气,就是现代气功功法盛行时,一些气功师违背生理的一种强制性的呼吸锻炼技巧,在各种所谓的硬气功修炼中,比较常用。

控制呼吸(资料图)

《驻云飞》这里指出:咬牙切齿的闭气功夫,只会导致修炼者的神经系统紊乱,给修炼者的肉体和精神带来一系列的麻烦,甚至是神经错乱。所谓的气功“走火入魔”,大多跟这种人为的控制呼吸的道法有关。

闭气法不科学、不可学,也在传统形意拳术中作了规定的,被明确为努气,指出这样的坏习惯是有害身体的。

“肘后飞金晶”的真气运行法不可学

我们一再告诉大家,只有悟真,才能行真、至真。丹道的整过过程,实际一直是在不断地调整个人的心意活动。是在通过调整大脑的后天思维意识活动,逐渐过渡到大脑的先天无意识的深层次状态。

那么,一切的有为法和各种人为意识参与,都会激活逐渐停息的、得之不易的脑细胞活动,将会成为修真者人为设置的修真障碍。

悟真,才能行真(资料图)

故《驻云飞》这里说,那些修炼《灵宝毕法》的“金晶飞肘后”的道术,心中不断期待着能够炼出什么丹田气、真气,再沿着任督二脉去运转的道术,这种修真活动本身就是张三丰祖师批评的“预贪效验”的错误,本身就是慧能大师批评的一种“起心”的妄念,只能落得个“只说是搬运成仙俦,谁知道形难长久。”的游戏效果。

《灵宝毕法》是托名八仙之一的钟离权所着,在道家道教历史上较有影响的一本丹道伪书。它里面记录了一种叫做“肘后飞金晶”的道法,跟现代流行气功组合出的任督二脉运气的功夫差不多。

或者说,现代流行气功功法的演变,也跟这本《灵宝毕法》大有渊源。甚至于个别自诩的丹道传人,或因对丹道修真的糊涂,限于对《灵宝毕法》的盲从,而将这些历代道学家一再批判的“金晶飞肘后”的炼养道术,当做秘术去蛊惑世人。

丹道修真是一种心意活动的调节(资料图)

丹道修真是一种心意活动的调节步骤,它不是在人体穴位、丹田和气脉上的一种执着道术。因此,朴素师这里说:“真修行,不在色身究。”

不知道那些传授任督二脉真气运行的丹道,那些难以脱离肉体的炼养者,和那些还在用气功类丹道欺骗世人的自诩传人们,你们能否也“把这摇骨摆髓一笔勾”呢?

(编辑:玄朴)

认得故旧,走出定养阴灵的误区

文/袭明居士

无数名流,错认识神是同俦。忘形终日走,睁眼熬夜透,只说是真人在里头,谁知道早入魔口。真修行,另外有故旧。劝学人你把这定养阴灵一笔勾。

真修行,另外有故旧。(资料图)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快,一天工作的辛苦劳累,总得用一种健康的休息方式,来调节与恢复体能。

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大多数人选择休息的方式是躺着的卧式,一些人会选择跑步、打球、游泳的做运动,也有人选择传统道家的打坐方法,去养生修真。

这些养生与修真的方法,都离不开传统文化行立坐卧的四威仪。人类进化到直立行走后,靠这四种姿势来活动。

道家科学地运用到养生与修真领域,每一种姿势似乎都需要有一个适度的量化标准来指导全民健身。

我国道家金丹文化从整体观出发,早就提出了心身两方面健康,才是真正科学实用的健康运动。

道家把身心健康的修为,叫做“心神俱秒,与道合真”的修道修真。

形神俱妙,与道合真(资料图)

道家文化提出,生命的健康既要注重形体的炼养,又要注意心灵的洗濯,这个是道家金丹文化独有的文化核心。后人把道家文化的这个精髓,称作传统文化的国粹瑰宝。

太极拳《十三势歌》明确指出:“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太极拳学认为,人类大脑的意识活动,这个心意的运用,才是健康运动的主体核心。

中国道家文化出于这样的理论指导,提出了东方文化注重于修心修性的运动形式,把这个叫养生与修真运动。道家反对激烈的过度的肌肉形体运动,称那些是不利于长寿的戕身运动。

在道家看来,养生运动和戕身运动是有本质区别的。我国的体育运动以武术见长,而一切内家拳术,都认为正确的心意运用,才是养生修行健身的根本。唯有这个开启大脑本心的法门,才是符合中国文化所演绎的金丹大道文化。

所以,道家金丹文化思想成就了中国内家拳术的理论,是太极拳术“阶及神明”修炼本心的文化源头,是形意拳术“铭心究理性,技击乃其次”的文化源头。

打坐乃丹道修真入门者的首选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黄帝内经》(资料图)

道家把修行当做一种生活,不管哪一种姿势,都讲究适可而止,不要偏阴偏阳。否则,都会导致局部失衡,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

道家炼金丹的修真,也是获得本心的“一种即生”的“得一”。《吕祖黄鹤赋》说:“虚极静笃神有象。”这个思想就是源于《道德经》的。

故《悟真篇》说:“《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

这进一步告诉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源头,储备在《道德经》这样的道学文化领域。

打坐者的致虚之极,守静之笃,能够实现心神两静,万缘俱寂,而得坤卦纯阴之象。

打坐者为什么要虚极静笃呢?那是为了出现“依他坤位生成体”(《悟真篇》)的性体本心。

《易经》的坤卦是纯阴之象,但它预示着“纯阴之下,则一阳来复。”这个“复”是获得“故人”的本心复还。古人用《易经》的图画,震下坤上的复卦(),否极泰来,来预示这个宇宙万物生成的道理。

坤卦(资料图)

行立坐卧四威仪中,站立和行走肯定没有坐姿获得心神两静的效果好,而卧式又很容易让人睡着。

所以,修真的坐姿,也就是打坐的方法,自然成为丹道修真入门者的首选。

行立坐卧四种姿势,都可以入道。其顺序是打坐为先,站立为次,行走的拳术再次,最后的高级阶段,才是卧式的卧禅。

故道家修真的高级阶段,才能有“卧禅”的修为。睡神仙,可不是靠日常的昏睡,就可以获得的。

海蟾翁《至真诀》说:“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丹道修真如果入门就讲卧禅功,这对尚未开启本心的炼识神者,又怎么可能实现。

修真的方法千万种,但修真的道理跟功夫在诗外的道理一样,是靠逐渐遵循道的规律,自己一步步修出来的。

张三丰祖师说:“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道言浅近说》)

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资料图)

打坐者往往有贪图之心,有期盼出现真气的念头,或有玄关的穴位,与有气脉的运行与等待的意识,这一定是违背了“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的修真原则。

修行乃为寻“故旧”

六祖说:“起心着静,即生静相。”那些运周天、行气脉的丹道,恐怕一辈子也识不得自己的本心。

所以,古人反问修道者:“主人公醒醒否?”

张三丰祖师教导我们,获得本来面目的方法,就在这句“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的“只”字上。一个“只”字,删除了第二种意识活动的存在,靠的是诚一的一枪下马。

《驻云飞》这里教导我们:“无数名流,错认识神是同俦。忘形终日走,睁眼熬夜透,只说是真人在里头,谁知道早入魔口。”

你痴迷地坐在那里等待,与期盼身体里面出现某种反应,或渴望获得生体的气感,这不就等于把一种后天的识神给强加进去了吗?你再看看社会上流行的大多数丹道法门,又有几个人不是在这样教授打坐修真的方法的呢?你再苦再累,日夜奔走,彻夜打坐,可你连修真的方向都错了,就会一辈子处在“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的修行当中。

《驻云飞》批判的这个修真现象,历代修真十分常见。

看来“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的丹道渐修,才是大家必须先明白的炼金丹的修行实理。

朴素师说:“若要返本还元,仍要在假知中,讨出个真字下落,引回我家,方能灵知不昧。”

张三丰祖师《青羊宫题留道情四种》说:“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智者禅师说:“若能静坐回光照,便见生前旧主人。”

海蟾翁《至真诀》说:“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又说:“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

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资料图)

朴素师《驻云飞》这里说:“真修行,另外有故旧。”

这些祖师们的话,无不是在告诉广大的修真者,修行的目的是要寻觅我们的“故旧”,这个“此般至宝家家有”(《悟真篇》)的本心。

可惜我们的这个“故旧”,修真者的“玄关窍开”的本心道理,《悟真篇》的“悟真、知真、至真”文化哲理,却被近当代诸如伍柳派类的二流丹道所掩埋。更有一些人已经执迷于“为盲师者师所误”的自诩传人的“误听邪师道短长”的歧路而执迷不悟。

我们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虽然悟元子在《驻云飞》里面一再希望叫醒同俦,可这些人已然是处在张伯端祖师指出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困境,依然执着己身地任督炼气,这就永远不得悟而无法识真。

(编辑:念远)

修真应警惕纯素食给身心造成的危害

文/袭明居士

均是人流,何事五谷尽抛休。茹木吃草朽,忍饥守淡口,只说是身健体轻柔,谁知道容颜消瘦。真修行,不忌肉和酒。劝学人你把这避谷绝粮一笔勾。

清淡食物(资料图)

提倡平衡的饮食观

由道家不断积累并总结出的养生与修真经验,本身就具备着原生态的绿色产业背景,这些最朴素最原始的养生与修真理论,饱含着纯天然的健康文化理念,无疑在这个渴望科学养生指导的道学时代,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健康文化产业。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减压、减肥、健身、美容的看颜值时代,逐渐催生出一种以道家自然文化为主流的养生洪流,以空前的热度获得了男女老少的追捧。

在道家健康文化浩瀚的海洋中,早有一种提倡素食与健康的传统理论。这些主张荤素饮食搭配的科学养生,无论从现代生理学与营养学,还是古代养生学的角度,都有待被正确认识和加以引导的现实意义。

绿色食物(资料图)

《驻云飞》这里提出的养生观,有别于那些宣传纯素食的道教理论。朴素师说:“均是人流,何事五谷尽抛休。茹木吃草朽,忍饥守淡口,只说是身健体轻柔,谁知道容颜消瘦。”

我们都是父母所生的血肉凡胎,为何要停止摄食这些五谷杂粮的美味。我们强忍着腹中的饥饿,坚守着清淡的口味,总以为这样去做,就可以身轻体健,骨骼柔软,却忽视了自己的容颜在日渐消瘦。

《驻云飞》认为:人体对饮食营养的需求,不仅要品种全面,还要保持一种膳食的平衡。这种饮食平衡观的建立,符合道家的阴阳统一思想。

素食文化(资料图)

传统道学文化告诉我们,荤素搭配原则,无论是药王孙思邈,这个医家的代表人物,还是道教的祖师爷吕洞宾真人,都是不主张纯粹素食的。

现代营养学告诉我们,动物性食物含有更适合人体消化与吸收的多种氨基酸。动物性食物还能够提供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如人体最缺乏的锌、钙、铁等微量元素,这些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

这就决定了长期纯素食者,往往因动物性蛋白质摄入量的不足,会导致肌体免疫力下降,会使人体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比例失衡。成为贫血、消瘦、消化不良、记忆力下降等亚健康的根源。

阴阳平衡(资料图)

健康饮食应合理荤素搭配

《驻云飞》通过大量的修真实践,发现了坚持素食修真的人们,往往因“忍饥守淡口”,而导致容颜渐消瘦的修真危害。

《易经》讲:“偏阴偏阳之谓疾。”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走向绝对的一面。纯素食尽管对身体不利,但过度的暴饮暴食,对身体的危害会更加严重。现代社会那些从贫穷苦难的年代,迅速迈向物质富足的一代人,往往因生活条件的改善而放纵饮食,导致严重的饮食结构失衡,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等老年性疾病杀手的诱因。

过量摄食动物性食物,极易出现各种老龄性疾病,为控制这些疾病的发生,素食似乎成为现代老龄人养生的一种时尚。素食对养生者来讲,成为一种自然的长寿之道,是毋庸置疑的。素食对追求颜值的年轻女子,成为最有效的美容圣品,已是不争的事实。素食对饮食过度的大多数老年人,成为减少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病发生的法宝。更有趣的是,素食已经成为现代缺乏运动的人们,实现减肥目标的良药。

有研究发现,宗教界长期素食者,往往维生素A、维生素E的摄入不足,容易出现胆囊上皮细胞脱落,导致胆固醇沉积,形成结石晶体。

有人经过光谱分析,那些坚持素食者火化后的舍利子,主要由大量的草酸钙物质和少量的磷酸钙等物质构成。这个结论跟长期纯素食,在现代营养学上不谋而合。

素食主义(资料图)

但纯素食也会导致摄入营养的单一,和食物成分比例失衡,极易引发各种现代疾病。所以,吃素并不是维护身体健康的唯一途径。老年人要想保持强壮的身体,就要合理调整膳食结构,坚持荤素搭配,增加蛋白质的组成,给人体细胞尽量提供全面而丰富的生命物质基础。

素食主义有着深厚的宗教信仰,它对修行者来讲,能够减少肉食带来的刺激而稳定修真者的情绪。

一方面为了修行,一方面为了保证肌体的营养需要,修行者选择动物性食物,应以水产品鱼类为主。因鱼类富含蛋白质及不饱和脂肪酸,素食主义者搭配摄食一定量的鱼类食品,将更有益于修行者的身心健康。

一代道教文化宗师告诉我们:“真修行,不忌肉和酒。”这完全打破了全真教的素食主义,让道教健康文化,向荤素搭配的营养学,又前进了一大步。

(编辑:玄朴)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费用
北京治疗白癜风什么时间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laixianzx.com/tlfc/1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