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国营瓷厂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担负着复兴和重现青瓷技艺的历史使命,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国民经济的几经转换,从国有制企业的成立,到改制,再到如今特色小镇的发展。
项目地点:浙江省龙泉市上垟镇
建筑设计:华建集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
占地面积:19,㎡
建筑面积:6,.67㎡
竣工时间:年9月
龙泉青瓷,1/4部中国陶瓷史
项目位于龙泉青瓷的主产地龙泉市上垟镇。该镇在年被授予“中国青瓷小镇”称号;年在浙江省发展战略中,上垟镇是省首批37个特色小镇之一;年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一批个中国特色小镇之一。
已故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陶瓷界泰斗陈万里对龙泉青瓷的评价极高,称“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
唐代
龙泉青瓷的烧制至迟在唐代已成规模
北宋晚期
取代越窑成为浙江地区青瓷生产的代表
南宋时期
龙泉青瓷已经成为宫廷用瓷的主流,龙泉也成为宫廷用瓷的最大供应地。
元朝
元宋统一,为龙泉青瓷在中国北方市场流行提供了机遇,龙泉青瓷真正开始占据包括今天蒙古在内的全国市场。
明朝晚期
龙泉青瓷初到法国时,当时的巴黎正上演着舞剧《牧羊女亚司泰来》,其中的男主人公雪拉同(Celadon)穿着与龙泉青瓷相似的青色服装,法国人便称青瓷为“雪拉同”。
随着明清海禁政策的推行和官方审美品位的转变,青瓷至明末已经日渐衰微,传统技艺也几近失传。据《国营龙泉瓷厂厂史》记载,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包括苏联驻华大使在内的许多国际友人到中国,都会问及“雪拉同”,外交部的工作人员不知其为何物,只能向周总理请示,最后辗转请教至故宫博物院的瓷器专家陈万里,方才知晓所谓的“雪拉同”便是龙泉青瓷。于是,年,在南京召开的全国轻工业会议上,周总理做出“尽快恢复祖国历史五大名窑,尤其是龙泉窑和汝窑的生产”的重要指示,在龙泉上垟镇设立了国营龙泉瓷总厂、一厂、三厂、五厂及青瓷研究所,研制、修复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失传多年的龙泉官窑青瓷制作技艺也得以再现,山野丘陵之间的这个小市镇,开始呈现出“瓷窑林立,烟火相望”的盛景。年国营瓷厂改制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宣告破产倒闭。
青瓷特色小镇与非遗文化中心
年龙泉青瓷传统工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龙泉青瓷的主产地,上垟镇意在打造比肩德国麦森、日本友田的“国际青瓷文化朝圣地”。小镇的未来将着眼于青瓷产业,加强对传统青瓷手工制作技艺保护和传承人的培养力度,形成龙泉青瓷品牌,体现出国际青瓷艺术的最高水平。规划在产业区强化科研院校、国家实验室、公共档案馆、历代青瓷文献馆等功能设施,从“依托文化、历史和手工艺资源为本”向“主动输出文化、创意、精神意识形态”转变,并最终形成旅游、产业、文化三位一体的联动发展模式。
设计团队为整个特色小镇做了保护规划与设计,并完成了其中旗舰区域内“国际非遗文化中心”的改造。小镇坐落于浙、赣、闽三省交界“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地丘陵地形,主要聚落沿龙泉溪散落在山间,用地范围狭小、地块分隔、交通联系不便,建设条件难称理想。在整个特色小镇的城市设计层面,设计团队提出“一带三片”的空间规划结构,即以龙泉溪为公共活动景观带,联系文旅片区、生活片区和产业片区,为小镇原住民与外来科研产业人员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创造一定的宜居吸引力,以此作为小镇自身城镇功能完善和产业存续发展的基础。
在旗舰项目青瓷文化中心建筑方案中,设计团队采用新老融合的设计理念,保护原国营青瓷厂房、烟囱等工业遗产,将青瓷千年历史文化与当今青瓷生产流程相结合,设计为兼具传统文化韵味与现代趣味的游览路线,形成贯穿老厂房、烟囱广场、展厅、博物馆、非遗中心、小型剧场等室内外场所的互动流线,激活小镇产业文化空间活力。
▲青瓷小镇总体规划图
在层层青砖排架的工业厂区中,设计团队重拾釉色的点滴灵感,采用青瓷釉幕墙,为局部厂房改造重新编织立面肌理,呈现出青瓷青如玉、雅如云、素如馨的独特气韵。新旧建筑体量、材质的拼接,完成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次对话与交流。
原国营龙泉瓷厂的厂址将被改造为青瓷小镇的“国际非遗文化中心”,承担的是青瓷小镇的对外接待、展示、拍卖的功能。国营龙泉瓷厂在年破产倒闭,烟囱和4栋厂房留存至今,历经了一个甲子的兴衰起落,见证了青瓷技艺的复活再生,也自然是小镇转型发展、走向世界的最好载体。以体验式博物馆为主题的“非遗文化中心”改造定位,便是循着这一初衷最终敲定下来的。
4栋厂房:化整为零与攒零合整
▲既有厂房改造前的状态(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依次为1、2、3、4号楼)
国营瓷厂的4栋厂房是在使用过程中陆续建造的,建造之时缺乏长远的统筹规划,又因丘陵山区的用地条件本就有限,厂房之间亦无合理的间距,导致相互毗连的厂房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厂房内部的采光通风条件也非常恶劣。改造置换之后,四栋厂房分别有不同的使用功能。所以,首先需要将这组厂房化整为零。
3号楼是最晚建成的一座仓库,无论是年代历史价值还是建造艺术价值都相对最低,因而决定将其拆除重建,并将建筑长度由原来的58米缩短至43米,在四栋厂房中间形成一个平方米的内院空间,用于内部交通流线的组织。2号楼是曾经的隧道窑车间,由一宽一窄并置的两长条双坡屋面组成,窄条屋面因紧邻1号楼和3号楼建筑外边,导致三栋厂房邻接处均无自然采光和通风。所以,设计团队决定将2号楼窄条的坡屋面取消,仅保留屋架作为建筑组团内部的一条长廊,一举解决消防间距、采光通风等诸多问题。保留屋架形成的长廊型灰空间,同时也是将来联系非遗文化中心二期的重要交通动线。
原有功能和空间均不甚明晰的四栋厂房化整为零、各得其所之后,下一步需要重新植入新的空间组织逻辑,攒零合整,串联成一个完整的功能体。1号楼为整个青瓷小镇开发项目的综合展示厅;2号楼滨水临溪,外有一片滨水广场,将改造为配套餐饮区;重建的3号楼定位为青瓷小镇拍卖艺术品中心,二楼设置有一个座的景观拍卖厅;4号楼相对独立,利用高敞的厂房空间改造为工艺美术博物馆;在厂区西南角的山坡内新建有5号楼,用于安置整个项目的电力中心、消防中心和展厅的部分库房,5号楼半埋于地下,屋顶一侧设计为大台阶,将厂区与另一侧的山体自然衔接起来。
▲对既有厂房的拆解与重组
▲修缮改造措施图
利用现有场地条件,围绕这组厂房设计有三处广场,使厂区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功能体:以三根烟囱为视觉中心的烟囱广场,是非遗文化中心的形象识别和人流组织的主广场;南侧滨水广场,作为2号楼餐饮配套的室外扩展用地,也是组织大规模非遗活动的室外场地;西南侧的多媒体广场,借助半埋地下的5号楼的室外大台阶,兼做室外坐席之用,在大台阶正对面的斑驳山墙未来将上演丰富多彩的室外多媒体灯光秀。
▲大烟囱广场改造后鸟瞰
隧道窑:片段式复原
除了三枚高耸的烟囱较为醒目之外,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的国营瓷厂旧址看起来非常普通,与一般乡间小厂无异,厂房与烟囱之间的工艺关系也因留守人员的语焉不详而未得重视。施工队进场开始着手清理场地时,发现4号楼厂房内有填土地坪和混凝土地坪两种样式,其中填土地坪顺着厂房延展方向呈窄长条的矩形状,一端直指厂房外的烟囱。这个格局引起了设计团队的警觉,旋即指导施工队展开了一场小型的“考古发掘”,发现填土地坪所在位置就是曾经的隧道窑。(注:隧道窑是现代化的连续式的窑炉,形状与隧道相似,通常分为预热带、烧成带和冷却带。)虽然地面以上的窑体早已拆除,但地坪下还保留着隧道窑的完整信息——这种解放后曾红极一时的窑烧工艺,如今连很多老窑匠都无法完全描述清楚了。
结合4号楼工艺美术博物馆的功能特点,设计团队及时修改了设计方案。首先,设计团队决定在原规划的酒吧区域复原一个隧道窑的片段,结合发掘出来的地下窑坑,设置下沉式的酒吧卡座,卡座的一侧用耐火砖复原了一段地面以上的窑体,作为吧台的操作区。重新复原的坑道与轨道、坑道两侧的烟道、地面上厚重的窑墙和拱形窑顶、窑墙上用来观察的窑门与窑窗等等元素,组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CeladonBar”。其余暂不开挖的填土地坪,改为铺贴一层耐火砖以示与保留的混凝土地坪区分,使人可以轻易联想起厂房内曾经三条隧道窑并排生产的火热场景。
为了在充分利用空间的同时,又能与保留的厂房主体区分开来,设计在4号楼内部建造了一个全钢结构的独立系统,串联起国际瓷艺展区、青瓷生产线展区和青瓷产业研究所。大坡道用以拉长参观者的漫步体验时间,并将参观者带到二楼——参观者可以近距欣赏气窗天光与粗犷排架形成的独特光影,同时又能纵览厂房,结合改造后呈现出的历史信息,在脑海中激发出历史场景的再现。
“龙窑”:作为入口灰空间
国营瓷厂的厂房和烟囱基于隧道窑的生产方式而成立,这是解放后主流的工业化瓷器生产工艺,但在青瓷小镇附近还依然分布这大大小小几十座土法“龙窑”。“龙窑”往往依山坡而建,如长龙俯卧,分窑头、窑床和窑尾,烧窑的时候在窑头点火,然后火顺势而上,燃烧整条龙窑,相比于隧道窑等现代化的烧制方法,龙窑生产成本高、周期长,同时其稳定性和成品率也非常低,但成品富于自然之美、有“可遇而不可求”的烟熏火燎,在专业卖家市场备受欢迎。为了祈祷烧制顺利,龙泉地区至今仍保留有传统的开窑祭祀仪式,是非遗活动中的一大盛景。
1、4号楼的外立面近似,导致厂区在烟囱广场区域缺乏明确的空间引导。此处紧邻两座保留的烟囱,是非遗文化中心面向青瓷小镇的主入口,也是保留工业遗产特质前提下最具设计潜力的区域。在这里,用现代的造型和乡土的材料再造一座当代“龙窑”的想法,得到了业主的热烈响应。新“龙窑”由27榀圆拱组成,通过参数化的设计推演使其组成一个高低起伏的长龙状序列,巧妙地与1、4号楼以及保留的烟囱形成柔和的咬合关系,将几处毫无关联的构筑物融合为一个整体,形成非遗文化中心的入口灰空间。
▲“龙窑”入口
龙泉山区盛产竹子,因此方案选择了用竹纤维高温高压而成的竹钢做为结构材料,并邀请当地匠人用竹篾编织新“龙窑”的表皮。项目建成后,烟囱广场成为青瓷小镇各种非遗活动的主会场。在这座兼具现代和乡土的新“龙窑”的见证下,千年不灭的文化之火正走向新的燎原之路。
青瓷釉色:3号楼建筑立面
青瓷釉色温润如玉,质地坚硬细腻,形式优雅柔和,颇受文人雅士的推崇,而龙泉山水本就有“诗画江南最高峰,烟雨瓯江第一城”的美誉,两者在艺术审美的精神层面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为提升识别度,原址重建的3号楼需要有全新的立面形象与保留的老厂房以示区分,设计团队自然联想到在建筑立面上尝试用青瓷拼合成一幅碧釉云天的画卷,以求与千峰叠翠的山水背景融为一体。作为青瓷用作建筑瓷的一次试验,设计团队选取了最具龙泉窑代表性的四款釉色:深色粉青、浅色粉青、梅子青与米黄釉。立面设计用粉青作为主要色彩,点缀以深色粉青、梅子清和米黄釉,在3号楼立面上绘制出一幅幅山水图卷。不同的颜色区分了明暗面,使山水意象更加逼真。
▲建成后整体鸟瞰
作者
付涌
新媒体编辑
王霞倩
摄影师
刘文毅、吴哲圻、朱正
投稿:
ruby
a-d-cn.